聚热点 juredian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1 .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2 .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 .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参考答案】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4. 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5.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 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6.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参考答案】 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7. 不记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 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 .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9. 反裘负刍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译文】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注释】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0. 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回家 (2)妻子孩子(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②恻:怜悯。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1)能够 (2)假如,如果(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1.(1)离开 (2)求取(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槨(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阅读训练】 1. 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 (3)是以(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参考答案】 1.(1)却 (2)圣贤 (3)因此 (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 解释: (1)患 (2)冥冥 (3)谋(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选自《说苑·政理13》)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 (1)道 (2)而已 (3)若何(4)利 2.翻译: (1)爱民若何?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方法 (2)罢了(3)怎么样 (4)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寡 (2)弗及 (3)虑(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1)少 (2)不及,比不上(3)考虑 (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20.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瓚(zàn):人名 【文化常识】 说“刘关张”: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后 (2)顾 (3)依(4)以为 (5)诣 (6)奇 2.翻译: (1)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②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后代 (2)回头看(3)依附,依靠 (4)把„„作为(5)拜见 (6)以„„为奇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节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 【注释】①魏武:指曹操。②齑(jī)臼(jiù):捣粉末的器具。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尤其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译文】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阅读训练】 1.解释: (1)过 (2)不 (3)行(4)女子 (5)记 2.翻译:(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从文末曹操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如杨修,说明杨修是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 1.经过 (2)同“否” (3)走 (4)女儿的儿子(5)记录 2.略 3.才高八斗,绝顶聪明 22.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文言知识】 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一般有三个义项: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应该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译文】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个不停,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 【阅读训练】1.解释: (1)去 (2)故 (3)趋(4)状 2.翻译: (1)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2)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距离 (2)特意 (3)快速跑(4)样子 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23.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选自林逋《健余劄记》) 【注释】 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阅读训练】 1.解释: (1)独 (2)方 (3)辩 (4)诸 (5)实务 2.翻译: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 ”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 1.(1)只 (2)方法、技能 (3)探讨、分辨 (4)“之于” (5)实在的事情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4.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 ①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②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启发与借鉴】 侧面描写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介绍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即使介绍或描绘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笔,因为难于写得形神兼备。作者巧妙地避开难点,大写其猫,说猫见了轴上的鼠画“踉跄逐之”,“踉跄”两字,极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说明鼠画的逼真。把猫儿的错觉写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画的活龙活现。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乐府《陌上桑》中说秦罗敷是个极美丽的女子,其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 【阅读训练】1.解释: (1)漫 (2)物色 (3)逮 (4)踉跄 2.翻译: (1)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参考答案】 1.(1)随便 (2)察看 (3)及、等到 (4)跌跌撞撞 25.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文化常识】 说“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书法、绘画。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兴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表现形式。著名的有《尺牍九札》(元·赵孟頫著)、《内简尺牍编注》十卷(宋·孙觌撰)、《尺牍丛话》(郑逸梅著)。 【译文】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阅读训练】 1.解释 (1)可办粗衣几件: (2)莫: 2.翻译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读完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用来做成 (2)不要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26.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②沙门:僧人。 【译文】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认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诣 (2)向者 (3)特 (4)诬 2.翻译 (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2)与同饮乎? 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何怀疑是主人? 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 【参考答案】 1.(1)到 (2)先前 (3)只是 (4)无辜服罪 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 4.柳庆商人:“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据此判断房间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 27.勾践困于会稽 【原文】 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②喟然:感叹的样子。③坐:同“座”。④女:同“汝”。⑤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 【译文】 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里了结一生吗?” „„吴王夫差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既 (2)反 (3)仰 (4)衣 2.翻译 (1)乃苦身焦思。 (2)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3.与引文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后来常用以激励人们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已经 (2)同“返”,回 (3)抬头看 (4)穿 3.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28.孔子过而不式 【原文】 荆①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荆:楚国 【文化常识】话说“式” “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乘车者身靠横木,表示敬意。上文“孔子过而不式”中的“不式”,意为不表示敬意。 【译文】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派投降的陈国百姓去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扶着车前横木对这些人表示敬意。子贡手里拿着缰绳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扶着车前横木对人们表示敬意。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诗》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小人成群,凭什么受我的行礼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伐 (2)因 (3)执辔 (4)式 2.翻译 (1)国亡而弗知,不智也. (2)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3.孔子为何“过而不式”?(用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讨伐;攻打 (2)就 (3)拿着缰绳 (4)扶着车前横木敬礼 3.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 29.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ïu)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②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誉:美名,荣誉。②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令” 上文有两个“令”。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令誉”意为美好的名声。由“令”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又,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汗不敢出。”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敕见 (2)惶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 (2)可令二子来。 ( ) A.命令 B.使,让 C.善,美好 D.县令 3.翻译 (1)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2)卿何以不汗? 4.文中的钟毓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皇帝下诏书接见 (2)恐惧 4.钟毓是个诚实的人。 30.吴郡陈遗 【原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启发与借鉴】 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古语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陈遗把焦饭(锅巴)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至 (2)恒 (3)囊 (4)贮 (5)遗 (6)值 2.翻译 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3.从陈遗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 【参考答案】 1.(1)极,非常 (2)常常 (3)口袋 (4)收藏 (5)送给 (6)正值、遇到 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31.仲尼相鲁【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忧 (2)若 (3)骄 (4)纳 2.翻译 (1)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3.引文塑造了晏子_______的政治家的形象。 【参考答案】 1.(1)忧患 (2)你 (3)认为„„骄傲 (4)接纳 3.足智多谋32.饶州神童 【原文】 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注释】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②俚俗:民间。③粗:大概。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⑤杪(miǎo):树梢。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 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慕 (2)绝 (3)终 (4)中 2.翻译 (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 1.(1)爱慕、羡慕 (2)断、切断、断绝 (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 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33.烛邹亡鸟 【原文】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 ①弋: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②烛邹:齐国大夫。③数:列举。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非常生气,命令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之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们的君主掌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我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好 (2)主 (3)之 (4)闻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死亡) B.于是召而数之公前(上前) C.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为了) D.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因为) 3.翻译 (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是罪三也。4.简述这篇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 1.(1)爱好、喜欢 (2)掌管 (3)代“烛邹的罪状” (4)接受、听从 2.D 4.揭露了统治者奢侈玩乐,为了一只鸟而要轻易杀人的残忍,赞扬了晏子巧言善谏的睿智。 34.东野稷败马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①,左右旋中规②。庄公以为文③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hé)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④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 ①中(zhîng)绳:符合笔直得墨绳。中:符合。②规:圆规。③文:“父”字之误,前脱“造”字。造父,周穆王时御手。④密:同“默”,沉默。 【译文】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笔直的墨绳,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圆。庄公觉得造父都不会超过他的技艺,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说道:“东野稷的马将会翻倒的。”庄公沉默,没有回答。不久,东野稷果然翻车了。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尽了,却还强迫它奔跑,所以说会翻车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1)御 (2)旋 (3)少 (4)竭 2.翻译:(1)公密而不应。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驾车(的技艺) (2)转动、转弯 (3)一会儿 (4)用尽 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必然会失败。(凡事都有一个度。) 35.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36.校人欺子产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鱼在水中疲弱而游不太灵活的样子。 ④罔,欺骗。 【译文】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1)馈 (2)使 (3)少 (4)予 2.翻译: (1)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2)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3.校人是怎样欺骗子产的?用一句话概括。 4.校人把子产的话“得其所哉”重述了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赠送 (2)叫,命 (3)一会儿 (4)我 3.校人明明把鱼煮了,却编了“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的谎话来欺骗子产。 4.把校人因骗过子产而颇为得意的语气极为逼真地写了出来。 37.陈述古辨盗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①的:确实,真正。②绐(dài):欺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祠:供奉。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布幕。 【译文】 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知 (2)至 (3)盗 (4)阴 2.翻译: (1)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3.陈述古智辩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者________的心理。 【参考答案】 1.(1)主管 (2)极其 (3)暗中,暗地里 (4)小偷 3.做贼心虚 38.更渡一遭①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横筱④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⑤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渡一遭,我欲观之。” (选自岳珂《桯史》) 【注释】 ①更渡一遭,更:再,重复。一遭:一次。②当:担当,承担。③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的意思。④筱:细竹子。⑤勉励爬沙:勉励:努力,尽力。⑥爬沙:螃蟹行走叫爬沙。 【文言知识】 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文中的“能渡此则活汝”一句的“活”便是典型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下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一只甲鱼,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用计谋来夺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过一次。主人说:“你能渡过桥,太好了!再为(我)渡过一次,我想要观赏它。” 【阅读训练】 1.解释: (1)得 (2)食 (3)名 2.翻译: (1)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 (2)能渡此则活汝。 3.鳖明知主人以计取之,却还要勉力爬沙,是因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抓到 (2)吃 (3)名声 3.它尚未识破主人言而无信、又装腔作势的真面目。39.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⑤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④奚:何,什么。⑤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这里指危害马群的劣马,也即害群之马。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 【译文】 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将 (2)然 (3)徒 (4)去 2.翻译: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要,打算 (2)是的 (3)只,仅仅 (4)除去,除掉 3.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40.李陵答苏武书 自从初降①,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②以御风雨,羶肉酪浆③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④,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茄⑤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呼子卿⑥!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⑦;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⑧;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于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自从初降:指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②韦韝(gōu)毳(cuì)幕:穿着皮制臂套、住着毡帐。③羶(shān)肉酪浆:吃着带臊(sāo)味的肉、喝着乳浆。④玄冰:因冰层厚而显黑色。⑤胡茄(jiā):胡笳,即一种乐器。⑥子卿:苏武,字子卿。⑦戮(lù):杀。⑧鲸鲵(ní):喻为河中的鱼一样的杀害。 【文学常识】 话说“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他在匈奴被扣留19年,最终回到汉朝。 【译文】 自从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穷困之中,独自坐着忧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么,只见到外族的人。他们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毡帐,来抵御风雨,吃著带臊味的肉、喝着乳浆,来充饥解渴。抬眼想说说笑笑,谁能和我共同欢乐?边地冰层发黑,土地冻裂得十分厉害,只听见使人悲哀的北风发出萧条的声响。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着觉,侧耳远听,胡笳相互响着,牧马悲叫,长吟悲啸,野兽成群,边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早晨坐着听到这些声音,不知不觉眼泪都流出来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心,我能不伤心吗? 我和你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想到上有我的母亲,到了老年却被杀;妻子儿女没有罪过,也都被杀了。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怜。你回国得到荣耀,我留在匈奴遭受耻辱,这是命呀,叫人怎么办啊!我生于奉行礼义的国家,而来到愚味无知的地方,背弃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长期生活在蛮夷国内,真叫人伤心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1)降 (2)御 (3)举 (4)与 (5)妻子 (6)负 2.翻译: (1)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2)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 3、从李陵的“____”可看出,苏武虽受尽折磨,但仍然坚守着节操没有投降,体现了他 ______的精神。 【参考答案】 1.(1)投降 (2)防御,抵御 (3)抬起 (4)和 (5)妻子和儿子 (6)辜负 3.子归受荣,我留受辱 坚韧不屈、至死不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言文  文言文词条  初中  初中词条  答案  答案词条  训练  训练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