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积分制的力量

积分制的力量

许鸿宾

那天刚吃过早饭,学生李静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老师,我想当牛奶分发员。”我笑了。自从班里订了“学生奶”之后,已经有5个同学猜到会设立“牛奶分发员”这个职责,并且抢先一步向我提出了“求职”申请。这个职位最多需要两个人,而李静是第6个。

学生们为啥要争先恐后地来当“牛奶分发员”呢?主要是积分制的力量在起作用。

积分制的缘起

2000年春期的一天,一位同学对我说出了他的设想:把学生平时的表现量化成分数,表现好的加分,表现差的扣分,每周一总结,得分最高的同学多少给一点奖励。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就采纳了。这位出主意的同学,率先得到了一个本子的奖励。

我订了几条加分、扣分的规矩,又去商店买了一个好点的笔记本,让几位组长轮流当“值日班长”,按规矩加分或扣分,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周末进行总结。这就是“积分制”的雏形。

经过十余年的改进,这个积分的办法目前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瞧瞧俺设计的积分表

班里设有5名“积分管理员”,每人值日一天。每周开始前,我会印出一份“积分表”,交给第一个积分管理员。这张表在5名管理员手里各停留一天,他们把这一天每个同学的加分、扣分情况记录到积分表的相应位置。最后一名管理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计算出每个同学该周的总分,记录到“周计”栏里,然后交给专门的“积分核对员”,“核对员”核对无误后,将积分表交给老师。

积分表的式样如下:

八(5)班积分表A 第9周 4 月6 日 — 4 月12 日

姓名

组号

职责分

周五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随笔

合计

王 爽

峨嵋⑴

12

温迪可

华山⑴

17

刘婉莹

昆仑⑴

22

陈新茹

武当⑴

22

张 琳

峨嵋⑵

8

徐静静

华山⑵

21

张 驰

昆仑⑵

8

武晓雯

武当⑵

10

周 冰

峨嵋⑶

14

常婉茜

华山⑶

13

窦 韩

昆仑⑶

12

胡文智

武当⑶

13

上面显示的,只是积分表的局部。实际上,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都会显示在这个表格的第1列中。整个表格,会占满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正面为表A,反面为表B。

第4列至第9列,显示的是每周的6天时间。为什么是六天呢?一周7天,只有周六这天学生不在校。周日晚上要上课,这天下午学生就来了,老师会在这个时间检查作业,这就会有加分或扣分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积分表中,周日也占了单独的一列。在这天负责记分的,仍然是周五那位管理员。

为什么从周五开始记分呢?积分表最后到达班主任手中后,还有一系列的总结表彰,这需要时间。为了能从容地做好总结,并在学生放学离校前进行表彰,我把一个积分的周期定义为:从上一周的周五开始,到这一周的周四结束。周五这天的上午,学生开始新一周的积分了,而我则忙着进行总结表彰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积分表的第2列,显示的是每个同学的“组号”。要把“组号”这个概念说清楚,就得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抽号检查法。

“抽号检查法”操作流程

给学生分组、编号,最初是出于检查作业的考虑。当老师的,常常得给学生布置作业。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否则不如不布置。可要一个一个地检查作业,那工作量可太大了。如何既起到督促的作用,又能减轻工作量呢?“抽号检查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第一步:分组。

全班56名同学,按成绩平均分成4个大组。具体的分法:就像把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班级一样,主要着眼于成绩的平均,兼顾男女生的比例。

四个大组,每组都有一个名字,第一组叫“峨嵋”,第二组叫“华山”,第三、四两组分别叫“昆仑”、“武当”。这四个名字都来源于中国的名山,估计多少能起到一些激励士气的作用。排列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峨”的首写字母是“e”,“华”的首写字母是“h”,“昆”是“k”,“武”是“w”,刚好与它们在字母表里的出现顺序一致。这样安排,有利于在电脑上进行排序。

为什么分成四个组,而不是五个、六个或者更多呢?后面会有说明。如果确实需要分成更多的组,很简单,再找几个山名并放到相应位置即可。

第二步:编号。

每个大组14名同学,按成绩从高到低分别编为1号、2号……直至14号。4个大组,便有4个“1号”,4个“2号”……直至4个“14号”。由于组是按成绩平均分出来的,所以同一个号码的4名同学,实力不相上下,如果让他们展开比赛,胜负便有了悬念,因为谁都有胜出的可能。这样设计,便于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三步:抽号。

检查作业的时候,根据作业量的大小和自己的时间情况,抽出若干个号进行检查。

如何抽号呢?随机指定两个同学,各说一个100以内的数,把两数相加,其和除以14,所得余数便是抽到的号数。如果被14整除,可以理解为余数是14,便是抽到了14号。这样,每个号被抽中的概率基本是一样的,如果不认真完成作业,被抽中后就会出丑,还会拉本组的后腿,所以每个同学都会作精心的准备。

一些观摩过的同事说,这样抽号太麻烦了,干嘛不老师随机指定一个号呢?我这样考虑:由老师随机指定号数,既不科学(老师是有好恶的,他可能经常指定某个号,经常躲避某个号),也不公平(没抽到,就意味着失去了加分的机会),还可能让某些同学产生投机心理(“反正老师也不抽我这个号,作业完成不完成都一样……”)。

第四步:检查。

被抽到的同学,把作业交给老师检查,按完成情况排出名次,第1名加4分,第2、3、4名分别加3、2、1分。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而不是更多,就是因为这样排序方便,如果再多几个人,排名次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如前所述,被抽到就有加分,所以被抽到的同学多感到幸运,很少有抵触检查的现象。但如果作业没有完成,则加0分;如果完全没有做,加-2分。对不做作业的同学进行扣分,从制度上解决了惩罚的手段,免除了责骂、请家长等容易激化矛盾的做法,有利于师生的情绪稳定。当然,对于个别确实懒惰而又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稍微呵叱一下还是必要的。

如果出现了并列的成绩,如何加分呢?如果前两名并列了,他们本来应该分别加4分、3分,并列后就把两人的分数之和除以2,每人加3.5分;如果前三名都并列了,则(4+3+2)÷3,每人加3分。依次类推。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生活随笔”(有时写的是中考作文)。检查时,也是按编号进行的。积分表的第10列“随笔”,记录的就是这轮比赛的成绩。

抽号检查法最初只用于检查作业。后来我发现,练字,演板,背书,提问,甚至班会发言,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快速而公平地确定选手。

先说说练字。每天都会抽出10-15分钟让学生练字。字帖是统一购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同时练同一个字,便于评比。给每个同学都发了练字本(废纸订成,数量充足,免费提供),用完后拿旧本换新本,旧本当废品变卖,收入充作班费。练字时,每次有一个号的四个同学到黑板上练,这个号不是抽出来的,而是从1号到14号轮流上台。练完后,由他们前面那个号的四个同学上去打分(如5号练字时,4号打分;1号练字时,14号打分),得分最高者在积分表上加4分,其余依次加3、2、1分。与积分制结合后,原本枯燥的练字过程也增添了几分乐趣。

演板也是抽号进行的。我们教室的黑板,站四个同学正好,再多就挤了,这是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而不是更多的第二个原因。

政、史、地、生这些科目的复习,也可以用抽号检查法来进行督促。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前两周,每天上午,这四科的课代表便会在后面黑板上各出4道题供同学们复习;下午大课间时,课代表便各抽出一个号进行检查,评改后按成绩加分。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每天检测的题量非常小,可是如果每天都积累一点点,坚持两周时间,效果还是挺明显的。

有了“抽号检查法”,课上课下随时可以开展学习竞赛。在“积分表”中,同一个号数的四名同学,名字是挨着的。这样设计,便于积分管理员迅速地记录上他们的竞赛成绩。

“职责分”是咋回事?

1995年底,在市里听魏书生老师讲学。我最好奇的是,在魏老师的班里,不仅有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还有“花长”、“鱼长”、“炉长”,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回来后,我比葫芦画瓢照搬了这个做法,结果很失败。学生没有履行职责的意识,新鲜了两天后便把职责丢到了脑后,而我也无计可施。

2008年秋,再一次去市里,再一次听魏书生老师讲学,回来后再一次尝试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我忽然有了一个解决方案:班里不是有积分制么?将每一个职责量化成分数,给履行职责的同学加分,这样肯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电脑里建了一个“职责表”,上面列出了能够想到的所有可以由学生负责的岗位,如“废品管理员”(负责变卖废品)、“粉笔管理员”(为教室提供粉笔)、“生日管理员”(有同学过生日时,带领全班同学唱《生日快乐歌》,并代过生日的同学从班主任处领取纪念品)、“垃圾篓管理员”(及时倾倒垃圾)、“黑板保洁员”(擦黑板)、“篮球队队长”(组织班级篮球队进行训练和比赛)等等。“班长”、“团支书”、“组长”、“寝室长”、“课代表”等也被列到职责表上,这有利于淡化权力意识而强化服务意识。

按照工作量的大小,每个岗位后面都标记着这个职责所值的分数,上限为每周加1分,下限为每周加5分。像“生日管理员”,不能错过每个同学的生日(老师给他提供了“生日一览表”),责任重大,就加5分;而“美术课代表”、“板报组成员”等职责,好久才能派上一次用场,每周只加1分。

职责,一旦与积分制结合起来,其威力是无比巨大的:

每个职责都有很多个学生抢着去做。比如“牛奶分发员”,李静找我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了5个人抢这个职责,最终抢到的,是来得最早的牛会芳、席文娟。

每个学生都努力让自己有更多的职责。现在班里职责最多的是刘婉莹,她一人身兼“班长”、“昆仑掌门人”(即大组长)、“地理代表”、“书法课代表”、“积分管理员”、“黑板保洁员”六个职责。为了避免一些人职责过多而另一些人无活可干,我规定每个同学的职责数上限是6个。职责分最高的是陈新茹,虽然她只有5个职责,但有三个都是每周加5分的重要岗位,所以她每周的职责总分达到了22分。每次分组,大家都渴望跟她分到一组,因为这个组获评“优胜小集体”的概率要比别的组大。

还有学生在动脑子“开发”新的职责。比如“班主任抽签助理”这个岗位,就是陈凯旋自己发明出来的,并且干得有声有色。竞赛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黑板上出了四道题,四位演板的选手已经抽号产生了,但题目的难度是有差别的,如果由老师决定谁做哪道题,显然有失公平。公平的做法是抽签,让“天”决定。这时候,“抽签助理”陈凯旋便有了用武之地:他提前做好了许多纸签,从1号到4号,4个纸签包到一起,用时随便拿出哪一包,选手便可以抽签了。这学期,他又对纸签作了改进:用四张正面相同的纸牌,在反面分别写上“1”、“2”、“3”、“4”四个数字。纸牌可以重复使用,既方便快捷,又节约了资源。

因为一学期有四次大的考试,也就有四次重新分组。分组时在保证成绩均等、男女生比例协调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职责分这个因素。如果一个组的总职责分过低,那么,他们在学习竞赛中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在周末的总结中获得“优胜小集体”称号,这无疑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学生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有许多同学渴望拥有更多职责,但也有少数同学,缺少为班集体服务的热情,对积分也没有太大兴趣。对这部分人,我没有强迫他们,因为强扭的瓜是不甜的,我只是希望他们在班集体的熏陶中,能渐渐萌发出职责意识……

图书室的作用

前文说过,积分表最后到达班主任手中后,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做什么呢?将每个人的总积分录入电脑,校对无误后,先从高到低排出个人顺序,再将同一组的同学集中到一起算出各组的总分。最后,将“个人总分”和“小组总分”粘贴到一个名为“借书表”的文档中。剩下的,就是表彰了。

应该承认,人做事是需要动力的。有人想品味到成就感,有人渴望得到公众的肯定,有人期待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相应的物质报偿,这都是人之常情。魏老师给学生的动力是什么,他没说,可能是成就感吧。我觉得咱们的学生不光需要成就感,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周末表彰的实质,就是将学生一周来的努力转化为物质奖励。

表彰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个人积分的前三名,每人一件奖品。

由于职责分在总分中占有较重的份量,所以,能够在第一个层次获奖的,主要是职责分比较高的同学,这个圈子很小,总数约有十来个人。另有少数“幸运者”,被抽到的次数多,而且总是获胜。期末的时候,我会把学生各周的积分作一个“总计”,总分最高的前10名同学,还有额外的奖励。

第二层次:被评为“优胜小集体”,全组成员都有一件奖品。

这个层次的操作有些复杂。

全班四个组,按总积分排定名次,第一名和第二名为该周的“优胜小集体”。两个组已经占去全班人数的一半,如果每人都发奖品,显然不现实。我这样处理:某组获得一次第1名,给该组成员每人记一个“”;获得一次第2名,记一个“”;两颗“”,相当于一颗“”。这些小星星记录在一个名为“个人奖励累计”的表格里,只要累计够两颗“”,该同学便可获得一个作业本。为了准确无误,未颁发奖品的星星,在电脑中显示为红色;已经兑换成奖品后的星星,则显示为绿色。

如果所得星星不足以获得奖品,则继续累计,直至达到两颗“”为止。重新分组后,原来积累的星星继续有效。直到学年结束的时候,由于第二年会重新分班,再累计就没有意义了。这时,我会设法给不足两颗“”的同学以其它方式的奖励,确保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

以上两种奖励方式沿用了多年。我在文成中学任教那三年,前两年的积分制都很成功;到了第三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仅仅一个本子,已经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2010年回到权寨中学后,我又想到了一个点子——

第三层次:按积分高低的顺序依次借书。

建立“班级图书室”,也是尝试过多年的老办法。2000年的时候,我曾自掏腰包买了二百多块钱的图书,拿到学校供学生借阅。10年后,图书室跟积分制“联姻”,既提升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给积分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先说说图书的来源。

大约三分之一的书籍来自学生的捐献。捐献是自愿的,但捐一本书会加2分,所以很多同学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好书拿出来与人分享。再说了,捐献也不等于“没收”,每本书的书名、出版社、定价、捐献者等信息都存在我的电脑里,学年末的时候还会发还。万一中间书丢了,责任人会照价赔偿。找不到责任人也没关系,有变卖废品积攒的班费顶着。

学生捐献的书毕竟有限,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我自己的藏书。顺便表扬一下自己,我确实是个有心人。曾经连续购买十年的《读者》,基本上一本不落地保存着。给儿子买的那些书,儿子不看了,也拿到了班里。最值得表扬的是,平时买书时,我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这书是不是也适合自己的学生看。

如何管理这些图书呢?

首先给每本书编一个序号。目前,已经编到了190号。职责表上有4名“图书管理员”,每人负责约50本书。周五中午时,他们把自己管理的书搬到教室,周日下午再把书回收上来。其中两个人还负责发书。——前面提到过一个叫“借书表”的东西,这个表上印有全班同学本周的总积分,从高到低排列。发书时,一个人看着“借书表”喊名字,另一个人拿着“借书表”作记录。被喊到的同学,挑到自己喜欢的书后,到作记录的同学那里,报上书的序号后,就可以回到座位上阅读了。

“借书表”上每个名字后面有两个空格,如果你特别喜欢读书,可以借两本。不太喜欢读书的,也得借一本。因为在这个制度的设计上,没有“不借”这个选项。况且,读完书后还得写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者摘抄),下周到校后要随“生活随笔”一块检查评比的。

并非多余的话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积分制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是无须赘述的。但在用积分制管理班级时,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如果过于强调积分的重要性,可能使学生产生“一切向‘分’看”的错误认识,不利于团结协作,而且会加重学生和组长的精神负担。如何把握好分寸呢?对积分较低的个人和小组,尽量不批评,还要适当地给一些安慰,帮他们查找分低的原因,甚至强调一下客观因素,帮他们卸下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老师对待积分的态度一定要严肃,积分一定要公平,算分一定要认真,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老师只是抱着糊弄学生的态度,那么,积分制会迅速地被学生踩在脚下。就像现在这个时代,由于规则的制定者把规则当儿戏,所以整个社会才会失去信仰,陷入“礼崩乐坏”的窘境。

搜索建议:积分制的力量  积分制的力量词条  
热文

 运输毒品案件刑法如何量刑

问:运输毒品案件刑法如何量刑律师解答:《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给予刑事处罚。走私、出售、运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