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兵团是什么样子的?是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还是整齐划一身着军装的战士?在我国西北,却有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虽说名字里有兵团,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绝大多数寻常老百姓却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既不穿军装也不拿军饷,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首先来看官方文件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定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的使命是完成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的是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且在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本身的法律法规自己自行管理包括行政、军务、司法等等各个方面,却不同于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不同于军队意义上的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组织,并且这个社会组织被赋予的职责就是屯垦戍边。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要纳税,是企业管社会,是农民入公会。那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究竟是怎样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制度——军垦,也就是派遣军队完成开荒耕种的目标。几千年以来,在完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中原王朝始终面临着来自边疆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汉文帝首创了军垦制度来应对当时还属于西域的新疆的威胁。他派出了大批军民前往汉王朝的西北边境,命令他们戍守边疆的同时开荒耕种实现自给自足,减轻后勤保障的压力。从这时开始,中原王朝几乎都会在边疆地区设置军垦,这也是唯一一种从封建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特殊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地处祖国西北地区的新疆地区由于远离内陆,更是亟待发展。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当时刚刚解放青海的359旅官兵,硬是依靠双脚跨越了天险祁连山挺进新疆,从此开启了解放建设新疆的历史征程。
这批官兵进入新疆时,当局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进入新疆以后,当地复杂的环境给解放军带来了许多困难。终于在经历重重险阻,付出了极大代价跨越祁连山脉,横渡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后,彻底解决了和田地区的动乱和土匪问题,稳定了新疆的局势。
新疆局势稳定以后,落后的生产力让这里的人们生活依旧艰苦,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把新疆建设得美丽富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些来自天南海北本该功成身退的年轻战士们毅然决然选择了留下来,他们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改变脚下这片土地。
当时,新疆的条件非常恶劣,战士们面临着严重的缺水缺粮问题,从内地运粮食进入新疆运费要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格,能吃上一口盐水煮小麦对几十万军团人来说已经非常奢侈。面对这样的境况,他们决定放下钢枪扛起锄头向荒地进军。
戈壁滩上最缺的就是水,天山融水形成了很多河流,要想利用上这些河流的水,就必须要修筑水渠引水灌溉。当时的新疆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很多东西都需要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高强度的劳动和匮乏的物资,对战士们的身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靠着战士们的双手仅在一年时间里就完成了83万亩荒地的改造,创造了面积达1065万亩的人工林,粮食总收成超过6000万斤、靠着这些粮食新疆驻军不仅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和蔬菜问题,还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祖国轻工业的发展。不光光是农业飞速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新疆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1953年新疆不光兴建了包含煤矿、水电站、水泥厂、钢铁厂等的企业,还建立起了几十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家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内蒙古、黑龙江、兰州、广州、安徽、江苏、云南、浙江、山东、福建、湖北以及一个农建师在内的十几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如今只剩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家了呢?
不同于其他地区,新疆地广人稀,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无人区,而且新疆还与8个国家接壤,有着复杂的地缘和环境因素。为了切实保障当地百姓的生活,保护当地环境,维护祖国边疆和平稳定,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仅担负着建设新疆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随时准备作战,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责任。正因如此,才不像其他生产建设兵团一样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