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洼地成千上万,
要挑最好的,
怎么挑?
聂跃平 · FAST系统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室主任
格致论道第19期 | 2017年7月21日 北京
大家好,很高兴能跟大家一 起聊聊FAST。大家都很熟悉这口“大锅”, 它直 径500米,接收面积有32个足球场那么大,它的探测能力是137亿光年以远, 大家算一下就知道这有多遥远。我是怎么和这个大家伙结缘的呢?这得从我的生长、学习、工作环境说起。
与喀斯特结缘
已完成:10% / /////////
我生长的地方在贵州独山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美丽地方。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里有野生的大鱼,天上飞有各种飞鸟,山里都有豺狼虎豹,这一点也不夸张。
我生在上个世纪的1958年,小时候很调皮,经常背着家人跑出去玩。看到河流和山川,特别是山洞,就总在想,这些地下暗河是怎么形成的?有些河,流着流着就下去了,可一会儿又从那边冒出来,这让我感觉很奇怪。
带着这些疑惑,我读完了高中。那时候高中毕业要下乡当知青,很艰苦。我16岁下乡当知青的时候,干的活跟大人是一样的。1977年我考上大学,带着这些疑惑挑了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专业。到了大学才知道,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面积占了70%的省份,所以它的风景很美丽,但是土地很贫瘠。 因为喀斯特的岩性是碳酸盐,它可以被水溶解,贵州水又多,所以地表水下来以后就往地下走了,地表没有水,地下水很丰富,但是你取不到。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到贵州地矿局工作。可能与喀斯特有缘,我分过去的时候,当时正好单位接受了国家项目黔南岩溶研究,研究它到底怎么发育的,怎么来治理它。出于这个目的,当时项目划了一块七万平方公里——一个贵州岩溶发育最好的地方进行研究。
五年之内,这里的山山水水我都基本上跑遍了,比如暗河、溶洞等等,特别是洼地。洼地很深,全是岩石,岩石上面有点土,可能会长点树,但是树也不会成材,要种庄稼也很困难,所以我没在意这件事。但是整个贵州黔南的喀斯特发育规律我基本上心里有数了。
1988年后,我到南京大学去念硕士和博士,正好我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他抗日战争的时候,跟随浙江大学到贵州做岩溶方面的研究。他听说我在贵州搞过系统的岩溶课题,他就把他平时所有喀斯特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全交给我了。
1993年我到中科院遥感所做博士后,师从我国著名的遥感学家陈述彭先生。1994年,我开始思考,怎样在喀斯特地区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正当我发愁的时候,照片上这个人,当时国家天文台(当时叫北京天文台)的副台长南仁东——现在是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他找到了遥感所。
给天眼找一个家
已完成:40% //// //////
这件事是怎么来的呢?1993年他们在日本开了一个天文大会,提到射电望远镜, 因为射电望远镜可以探知未来,设备不行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回到国内以后,他们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应该建立这样的一个射电望远镜。但是全国这么大的面积,要找这么大的坑,要上哪儿找?
所以他们找到遥感所,遥感所就向他们推荐我,说正好有一个博士是专门研究洼地的。因为喀斯特洼地在西南地区发育最好,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当时就跟我说要找一个坑,我问有什么条件。他说, 第一这个坑要圆,不管什么坑就是要圆;第二交通要方便,不要在喜马拉雅山,否则再好的坑也去不了;还要相对的隔离,人不能太多,人多了也建不成;最关键的一条,要没有无线电干扰。
我想贵州都符合这些条件,肯定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就答应他了。答应他以后我就直接去考察了一个月。当时我也没把握,因为以前对喀斯特洼地没有这么详细地研究过。回来以后我给他写了一个报告。他当时在国外开会就说了这个事,国外专家说,你们贵州还有这个东西?他说有。
到了八九月份,正式成立了FAST推进委员会,我被任命为选址组的课题负责人。我在贵州做了这么多年岩溶研究, 虽然知道有洼地,但是贵州洼地成千上万,要挑最好的,怎么挑 ?
遥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时的遥感分辨率没有现在那么高,现在是二十公分的分辨率,那时都是几十米,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把洼地圈出来。我们通过半年多的时间,圈了四百多个洼地,具体符不符合要求,那得去现场看,也不可能挨个跑。所以就在地形图上挨个对,定了一百多个洼地,然后这一百多个洼地都实地跑遍了。
贵州那个地方可能有些人去过,全是山。有时候我们下到洼地底,当地老百姓十几分钟下去了,我们要半个多小时才能下去。上来也是,我们上来得一个小时,而且累的不像样。而且贵州雨多,不小心踩滑一下,几十米就滚下去就完了,非常容易出危险。我有几次都滑下去,幸好树木比较多被拦住了。
我们去的地方必须远离城市和喧嚣,一年两年大家都能适应,时间长了一搞就是十年,大家都很疲惫,有人可能就顶不住了。我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情。但是我作为一个贵州人,又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我想这个事还是得做。
最后选来选去,选到了这个大窝凼洼地,名字是很形象的。大家看到这个照片上有路,这个路怎么来的?是当年当地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老百姓修的。当时我们没敢告诉他选在那儿了,但他们知道我们老往那个地方跑,就猜,然后组织老百姓就把路挖通了,有八公里长。
当时因为县里面财政很困难,政府就给老百姓粮食、棉花,就这样挖,几个月就挖出来了,现在起码几千万才能修出来。所以当时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老百姓对这个事非常向往。
这个点定下来以后,我们要求它的工程量最小。因为如果工程量多了,要花几个亿去开挖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点定下来以后,还要用现代的技术,在十多年以前都是像仿真模拟这样比较高的技术。要用编程软件把每一个点都要走到,达到开挖量最小、最稳定,才能把这个位置定下来。
▲ 对 场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还要进行工程地质初勘,因为喀斯特地形很复杂,不知道哪里发溶洞,哪里有管道,而地基要求是非常高的。通过物探把异常的地方先圈起来,再用钻机勘探、取样
▲ 钻探进行验证
可以看到打出来的岩芯是这样的。一百多米的深度,提一次钻就要几个小时。有可能一打下去,那个钻头就卡在下面了。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打,打了几百个钻孔。在平地打还好,但是这是要到山上去打,钻就必须先拆开以后再抬上去。由于打钻需要水和电,水还要请人挑。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还没有路,我们去的时候都是原始状态。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06年FAST终于批下这个项目,这十几年吃的苦都没白费。但是天文台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这只是一种设想,虽然大家都觉得可以做,但是同时要开展五六个领域的研究,我的选址也是其中一个。因为给的经费实在是太少了,当时我胆子大,给周光召院长写了两次信,他批了两次。第一次给了五万块钱,第二次给了六万块钱,那时候已经很不简单了。随着选址的力度加大,经费还是不够。
科技部的原部长徐冠华,原来在我们所当过所长,当时我又给他写信,他看到情况又给了六万。最后我把我们所长郭华东院士带到现场,我说你看能否从所里支持一下,他看到大家条件很艰苦,的确很震撼。回来后,从所长创新基金给了我二十万,这下就安定下来了,后面国家立项就好办了。
国家立项之后,天文台任命我为台址开挖系统和勘探系统的总工程师,负责地质强勘、开挖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 从2006年批下来到去年(2016年),整整干了八年才建成。 工程难度难到哪一步? 要先把这些山劈下来,还要把它运出去,这个工程量大家可以想象。
后面的工作主要是机器上层建筑,而我负责下面的部分。现在我们国家的工程能力非常强,方案确定很快就能起来。望远镜做成以后有三大创新点,选址成为创新点之一。为什么呢? 因为利用了贵州喀斯特洼地来建这个大型的射电望远镜,这是一个创新点。
大窝 凼下有人家
已完成:80% //////// //
这张照片是十多年以前照的,这一家人就是大窝凼下面的住户。1996年我第一次下洼地,他们问我干什么的,我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科学家。当时他们很穷啊,就叫他家儿子抓鸡来招待我们。
他们的鸡都养在山上,很难抓,抓了半天抓两只鸡回来,然后端出他们自己酿的米酒,拿碗喝。我说这怎么喝?他说一口一碗。一尝才二十多度,我说没事儿,没事儿那就干吧!结果两碗下去就晕了,后来是他们把我扛上来的。鸡肉我一筷子没尝到。
这种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看到那个拐棍没有?门口靠着那个竹竿,是专门给我准备的。因为后面人下去多了,就把我单独分开,说其他人的在那边,这是聂博士专用的。所以,可以说我跟当地的百姓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现在天眼建成了,当地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外国人去考察的时候,他们夹道欢迎。那些老外跟我说, 从他们善良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向往现在已经实现了。
这个镇以前我去的时候,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全是草房。现在有三个五星级宾馆,有若干饭店,比如天文饭店什么的。我是前天才从那回来的,看到一个烧烤摊,叫什么天文烤肉。而且那里已经建成天文小镇、天文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的确非常非常壮观,还带动了周边的县。
今天站在这儿,我想对年轻人和小朋友们说, 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最多两件事,所以你们看准一件事就要做到底,这样你就会有收获,未来就是你们的!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第一时间观看格致论道演讲视频?
请关注“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官网和B站号
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self.org.cn,微信公众号:SELFtalks,微博:格致论道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