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概念股纷纷涨停,年销售额超6万亿,淡出视线的供销社为何近期“爆红”。
11月1日,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涨停。淡出公众视线的供销社,几乎一夜之间回到了聚光灯下。供销社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何在近期突然“爆红”?
近期,网络流传中国供销合作社人员招聘的图片,成为一大热度;专业人士分析供销社又回来了,将做大做强;网友们也热议,加入平均大军,有的说好,有的质疑,不过有网友认为这也不是坏事,毕竟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切都可以再重做一遍,只要对老百姓好的,大家都支持。
淡出视线的供销社为何近期“爆红”,供销社又回来了?错,其实供销社一直都没有离开。
供销社是一个触角深入乡村和城市,经销网络广泛分布在我们身边的隐形巨头。2021年阿里巴巴集团商品交易额达到8.119万亿,同期全国供销总社销售总额高达6.26万亿元,淡出视线的供销社为何近期“爆红”。供销总社下属13个公司,涉及农资、棉花、冷链、电商、粮油、商贸连锁、财务、基金管理等领域,其中中国供销集团是一张王牌,在农资、棉花、再生资源、农产品电商等领域位于行业第一。譬如它经营全国20%的的棉花,拥有133条棉花生产线;它每年销售2000万吨花费,占到中国钾肥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氮肥出口量的四分之一。未来五年,随着粮食安全、扩大内需、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等战略的不断深化,供销总社的作用还将得到凸显,淡出视线的供销社为何近期“爆红”。
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基层在恢复重建
供销社系统颇为庞大,从全国到地方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级供销合作社、地市级供销合作社、县级供销合作社等。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党组副书记梁惠玲透露,2021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最近供销社“变红”,似乎跟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条有关基层社恢复重建的报道有关。据湖北日报报道,10月11日从省供销合作总社获悉,湖北省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5倍多,由2016年5.15万人增至2021年33.3万人。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2025年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
此外,宁夏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也在10月透露,截至目前,全系统基层社总数达到249个,乡镇供销合作社覆盖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92.7%,服务覆盖面达到95%以上。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人士11月1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基层社的恢复和重建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工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如果有相关的政策,接下来我们也会积极支持。”
2015年以来,供销社改革有所加快
供销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为联结城乡、保供稳价作出了贡献。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资源市场化配置,供销社渐渐失去了流通主渠道地位,尤其是基层社,曾一度陷入低迷,如湖北省2014年基层社数量仅696个,比最多的1984年1800个减少61%。实际上,供销社并未真的消失,其下属企业大多聚焦在流通物流等领域。
2015年,供销社改革加快。彼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决定》)出台,其中,推进基层社改造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决定》指出,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供销社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政策文件中。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同年6月,供销合作总社、中央农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3年6月底,打造若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三位一体”试点单位,试点工作自2021年7月正式开始,拟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选择若干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省级试点单位开展试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启用供销社,是一个早就有的想法,希望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股力量。
介入乡村振兴,供销社如何扮演好新角色
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供销社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它正在从农资、土地、金融、营销等角度全面介入乡村振兴。
这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二。2021年,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供销社牵头举办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全年“832平台”交易额达115亿元,全系统从脱贫地区购进农产品3310.6亿元;在提升流通服务网络功能方面,供销社实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出台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2021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591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7.1%。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看来,供销社重新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第一,虽然合作社等一些当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和市场对接时其力量相对还是分散,而供销社可以连接新兴经营主体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提供稳定的依托。
第二,现在很多地方的生产主体还是小农户,选择托管经营的路径,而地方的基层社就为小农户等提供托管经营服务。第三,供销社除了“供”还有“销”,供销社的电商平台依托其自身网络在村庄的可达性,为农产品等增加了流通渠道。
有些担心的声音将基层供销社的恢复与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
对此,唐丽霞表示,“我不认为供销社的恢复释放重返计划经济的信号,供销社一直就存在,只是说新的时期供销社开始更多发挥作用了。现在的供销社本身和过去的并不一样,不是说有了供销社,其他市场主体没有了,而是市场上多了一个选择,多了一个竞争,竞争带来服务的改善和系统的改善。”
供销社引起公众关注,在唐丽霞看来,其背后一是供销社本身的发展思路上有了变化,“他们在不断地创新、推行各种改革,和我们日常一些很主流的渠道对接起来。”二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全社会更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里的任何一个主体的变化,大家都很关注,不止是供销社,还有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等。”
唐丽霞还表示,未来,农业生产活动、农资农产品供销非常活跃的地方,供销社更有发展空间,“供销社已经是有一定市场化运作的机构,会考虑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当地的市场需求,然后再去布局分支机构、基层社等,不是从前的行政干预设置。”
另外,杨团还建议,供销社要真正做到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供销社要进行改革,如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经营制度等的改革,要转轨变型才行。”
淡出视线的供销社为何近期“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