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最近微信改变了规则,推送不按时间顺序,常有朋友错过文章更新。将“ 经济学博士 ”设为 星标 ,或经常点“ 在看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来源 | 子木聊房
作者 | 子木
责任编 辑 | X博士
昨天跟几个业内老友线上深谈,聊了许多。
大家都觉得当下的市场已经被情绪绑架,要想走出来,会非常艰辛。
除非有三倍利好暴击,才能勉强把市场行情拉回来。
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作为支柱型产业,肯定要拖累经济的复苏,这个时间大概要维持到明年中旬。
而且在大势面前,任何主体都扛不住情绪漩涡的拖拽,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比如房企,最近融创深陷商战,偷偷撬了跟中融信托共同管理的保险柜,挪走巨额资金。
当大家认为融创破了禁忌,犯了错,融创却公开表露,资金用于保交楼,真的不存在私自挪用去他途的情况。
铤而走险,只为保交楼,听起来让人心疼。
除此之外,龙湖掌门人吴亚军宣布退出江湖,旭辉宣布股票停牌,坊间传出林老板开始大规模裁人,不想玩了。
这几家都是当年地产江湖的龙头房企,为国内房地产市场人居产品的推进和创新,做出过一定贡献。
于今有的败落残阳,有的苦苦挣扎,多少有些唏嘘。
总之,2022年,代表着高周转高债务的房地产行业终于落幕了,无论是踏实的还是投机的,良心的还是肮脏的,都画上了句号。
铁打的盘子,流水的兵。
民营倒下,城投崛起。虽然它们拿着地方背书,大肆拿地拼命造房,但整个市场或多或少失去了活力。
不愿意承担风险,更不愿意花成本去创新,随波逐流的“平庸之恶”会成为地产新江湖的主基调。
未来国内人居市场大概率会面临着倒退的局面,人们再想找到前沿的产品,住在更好的房子里,门槛会无限拉高。
过去房企和购房者始终站在对立的一面,可以说是势不两立。
但现在看来,一方的惨败并没有换取另一方的胜利。
其实房地产BC两端,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荣共损,暴风雪来临时,已经很难再有痛恨之心,还不如对他人多一以怜悯而非幸灾乐祸。
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不幸会在哪里出现。
01
巴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然而我认为99.9%的人,都没有逆势而上的勇气,因为恐惧对神经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
我有一个价投群,腾讯700多的时候,有一群人号称要开创未来。
400的时候,号称要把握百年难遇的抄底时机。
200的时候,这群人开始一起唱《漠河舞厅》:“我的信念忽然崩塌。”
跌到200以下的时候,这群人已经彻底崩溃了。
这里面有一个人我还比较熟悉,真的是700以上重仓腾讯,TOP2高材生,高考状元。
当年甚至把2套深圳房子卖掉,一股脑扎进股市想财务自由。
只能说考试、投资和做生意,是完全不重叠的三个技能树。
尤其炒股,不单靠认知,更多靠运气。
想在股市里翻云覆雨,逃出生天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赚到认知以内的钱就已经不容易了。
他跟我说,纵使现在深圳房价也跌了许多,但起码还有一个住的地方,在深圳租出去一年也不少钱,未来有可能房价再涨回来。
但股票跌没了,就真没了。
现在宏观大势,已经决定了价值走向,唯一能看清的是,“共同富裕”才刚刚掀开面纱。
一些打击赚快钱的税务体制会加速完善,破除阶级固化的遗产税,资本利得税,也会跟着这个时代出台。
有人问房地产税会出台吗?
如果单纯从财政收益上看,土地不好卖,房地产税肯定是完美增项,但从市场角度讲,冷市推出房地产税,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不是红肿而是直接骨折。
所以短期内,考虑经济周期,是肯定不会出房地产税的。
第二个看得清的点是,大国经济会转向德式高端工业体系,而非老美的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
像腾讯、阿里、京东、某宝这些商业模式创新会沦为下层,而硬科技,真正能破除国外专利限制的产业会走入上层。
“硬科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
新旧动能转化的路程会非常漫长,期间会伴随着大量的old money走,new money来,德国老板访华的背后,其实就是一次高端工业体系引入的鲶鱼效应。
不过,“转化”往往伴随着经济低谷的阵痛和许多的不确定性,作为平头老百姓,更多要选择保护自己,而不是盲目投资,跟“不确定性”较劲。
别人恐慌的时候,巴菲特已经从内部打听了消息,所以才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已经有人告诉巴菲特风险就在眼前。
哪有那么多的神人天命,只不过是利来利往人际关系,他小姨子的岳父是我隔壁二大爷的弟弟罢了。
02
很多人问现在能不能买房?
我的回答是,可以买,但一定要专注于“绝对性资产”。
今年救市政策已经上演了好几轮,一些城市的房贷利率已经进入了3字头区间,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的概念。
信贷极度泛滥,限购极度宽松,买房交易税费也在史无前例破下限,但依旧唤不醒全民购买力。
要注意,并不是因为人们没钱了。虽然疫情打击了各行各业,但M2高速增长,整体的财富净值根基没有受到损伤。
我看了一下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大概增加了22.77万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远远高于前四年同期居民存款,甚至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还多。要说疫情,2020年是疫情第一年,要说经济困难,2018年经济也很困难。
这意味着今年的新增存款配上杠杆,完全可以撑起不输于去年的楼市大行情。
然而事实是,没人敢买。
一方面,情绪绑定市场,除了菜米油盐酱醋茶,其他都东西都不敢消费了,更何况房子这种大物件。其次最主要是房价不涨。
中国楼市一直都是这样,房价涨,刚需都出来了,借钱都要上车,房价跌,刚需瞬间人间蒸发,白给钱都不愿意买。
接下来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棚改货币化,楼市已经不可能被强制拉升,只能靠经济市场向好,疫情彻底结束,来重铸信心。
很多人看到的是危,但我告诉大家,机会肯定是有的。
现在楼市是完全的买方市场,选择空间非常大,有充分的议价空间,这是利好。
但我们要有确定性,确定什么呢?
这套房的价格接下来不会跌,至少在利好来临之前,维持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同时它又是站在未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产物。
03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 》,阅读量几十万,其实很多人已经从这座风向标城市中,窥见了所有城市的资产选筹逻辑。
比如, 过去“地段为主、产品为辅”,而现在“产品为主、地段为辅”。
怎么理解呢?
如果你的钱只能在一级地段买到老破小两居室,还不如去二级地段买次新大三居。
现在人们对地段的信仰,已经慢慢转移到了对居住品质的诉求,这不是房住不炒带来的转变,而是在疫情后,对生活质感的重新定义。
其次如果钱不够,还不如不买。
因为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边缘地段都是不涨的,甚至长期下跌。
这意味着,你在郊区上了车,天天在上班单位和家之间来回奔波,过几年想换房,突然发现,房价比之前的还要低,等于换了个寂寞。
这时候还不如好好攒钱,过几年一步到位换一套大房子。
有时候,即使把钱存在银行也比套在垃圾资产里强一些。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三四线城市。
之前说三四线城市不能投资,这是大概率笼统概念。其实三四线也有一小部分有价值的资产,比如市中心的大平层,以及无法撼动的学区房价值。
如果站在投资角度讲,鸡头要比凤尾强。
比如成都的金融城比北京顺义有升值潜力,武汉的光谷要比深圳的坪山更有未来,广州的花都、从化比不上大多数二线城市的次中心地段。
二线城市目前来说要比一线城市对全国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主要在于社会阶层还没有被房价所固化,同时底部又蕴藏着大量的财富机会。
但二线城市目前都是摊大饼的状态,一个城市规划很多新区,这时候一定要评估新区是否在未来的发展主轴上。
这时候要看规划,围绕着高新与金融产业买。工资收入高的人群,肯定能撑起更高的房价天花板,以及获取更多的城市资源。
其次对于新区,国家级新区或者地理上围绕着核心城区的新区,更为稳妥。
疫情这几年,地方财政支出巨大,债务风险高居,基本无法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就拿北京来讲,之前想发展城市副中心通州,投入巨大,但因为通州距离核心区较远,资源导入效率非常低,企业不愿意过去,国企又被雄安分走了一部分。
最后没办法,只能把战略转移回市中心,海淀继续往北拓,朝阳又规划了多个新兴集团。
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在掉,但我在上面所讲的这些价值地段,抗跌性非常好。
牛市靠势,熊市靠质。
一定要理解这个价投逻辑。
04
今天讲了好几个维度的事情,比较凌乱,但归根结底,是想让大家在缺乏信心的市场中,不要失去信心。
大环境要屈,小环境要刚。
什么意思呢?
比如大环境下,很多人都很悲观,这是正确的。
就像深度聊天中有一个朋友, 对 任何 事情都提不起兴致, 饭吃不进去,觉睡不踏实,感觉末日要来了。 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多去看看星辰大海,浩瀚无垠的世界中,能感知到自己有多么渺小,微不足道。
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逃避,也无法左右, 这时候不如 想着如何 在 冰天雪地里熬过去,甚至发现 点儿小“蝇头小利”,有时候做鲨鱼不如做一条泥鳅。
风来,闷声发大财,风去,苟住见朝夕。
而小环境要刚,是指对身边的人或者事,一定不要 逆来顺受。
比如前段时间 很多人对 《隐入尘 烟 》封以神来之笔,歌颂马老四的伟大,甚至神格化榜样化,说这是朴实无华之美。对极致的不公去顺从,是简中的温良。
简直人生之大败笔。
生活中的横人,都是怂人惯的。
昨天去楼下捅嗓子,有两个社会男插队在一个小孩子前面,这时候要做的事是避而不见吗?不是,是把他们拽出来扔到后面去。
路上开车,有人一直骑在线上,来回别你,这时候要做的事是乖乖跟在后面吗?不是,轻则喇叭教育,重则打保险电话。
公序良俗,是靠维护而不是顺从。珍惜该珍惜的人,去做值得做的事,最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奢华的。
点击查看 硬核财经猛料:
| 金投研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