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当代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不找你

01

突然之间想找以前的同学问一点事情,打开跟她的聊天页面,发现最后一次聊天的时间显示在2019年2月份。

于是看看了这个时间,我默默地又关闭了聊天页面。

原来这两年间,我们没有了任何联系,连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都没有了。

这才让想起一句话,“当代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不找你。”

其实仔细回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疏远了呢?

或许就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她继续考研,而我出来社会工作。

就这样我们各自又踏上了不同的圈子,一个往北,一个往南。刚毕业那会儿,还是会有联系的,以及宿舍群中会一直热闹着,聊着出来工作的事情,聊着谈恋爱的事情,等等。

渐渐地差不多过了一年之后,群里就没有声音了,连私聊都没有了。

如今,朋友圈里看到彼此的动态,都没有了点赞。

其实我是觉得,我发的朋友圈,你没有点赞我,那我也不必去点赞你的朋友圈了,因为没有联系,不想频繁出现在你的视线里。

就这样,我们渐行渐远,形同陌路。

02

想起来,真的很好朋友已经慢慢地就没有联系了,人与人之间到底是怎么疏远的?之前一直执着于对方为什么要在我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为什么在我努力去构建我们关系的时候不给我回应。

现在和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聊起来,突然一下子释然了,其实也不是非要把对方塞进我的人生里的,她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得很好的话,那就让她好好呆着吧,只要大家各自过的都很开心很安稳,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对我说,她微信里现在只剩下98个人,都是两年内会有联系的人,她把五年内都没有联系过的人全部清理了。

记得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五年内都没有联系的人,以后也应该不会有联系了,除非他们向我借钱,而我又没有钱,为了不避免这种尴尬发生,还是清理吧。”

这句话说得挺现实,也显示出她的清醒和理性。

03

其实我早就该明白,有些朋友,只能陪伴你走一段路,友情也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就比如我现在的圈子里,就只有我的家人和三五个联系密切的朋友,跟他们见面的次数有时候比见自己的父母还多,跟他们的感情,感觉有时候比自己的亲姐妹还亲。

只有双向奔赴的感情里,才会有联系频繁,感情也才能维系得很好。

如果大家都不联系了,那么留着联系方式有什么意义呢。

主动联系你的人,是想跟你当朋友的,更是想跟你维持感情的,而不联系你的人,哪怕你们之间以前是关系很要好的,渐渐地不联系了,自然就陌生了。

其实谁都一样,面对自己经常往来的几个朋友了,是会相互联系和打扰对方的,而当自己觉得不熟悉了之后,也就不想联系,以后就更不会有联系了,除非有一天他来找你借钱而联系你,这样的联系,其实算不上。

04

有一句话说,我们的友谊好像建立在一旦不联系,我们从此就无法变为以前那么好了。

深以为然。

任何感情都是需要经营的,不管是单方还是双方,只要断了联系,感情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剩下的就是曾经的回忆。哪怕再见面的时候,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

人生里,如果你想要去联系一个人,其实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主动的人,都要承受一种风险,那就是有可能你发出的信息永远得不到回应,也有可能你的信息没发出去,就显示一个红色的叹号,你应该明白这是对方已经把你删除或是拉黑了。

主动联系的人,其实都是勇敢的,也是有心的,如果你遇到别人删除了你,也别生气,可能你们之间真的很久没有联系了吧。

就像上面我朋友说的,就是因为太久都联系过的人,以后也不会联系,所以就删了。

成年人之间最大的默契,就是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就这样在各自的世界中活着就好。

05

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一旦察觉对方对自己没有了要联系的意思,那就立刻转身,不再打扰,因为别人对你都没意思,你去打扰,就只有你尴尬。

想起之前好心给闺蜜介绍一个对象给她认识,闺蜜对他的第一印象也不错,我们约着一起出去爬山,临别的时候,他鼓起勇气问闺蜜要了联系方式。

我们都以为他们两个人接下来是有戏的,闺蜜刚开始也很主动去问候他,没有想到那个人就回了一次信息,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信息了。

闺蜜对他的好感也渐渐打消,开始明白一个人不回你信息,不主动联系过你,其实心里就根本没有你。

这样回想起来,或是当时加了联系,不过是出于礼貌而已。

当聊天页面静止了以后,就默默地谁也没有找过谁了。

如今,很多人的通讯录中的好友成百上千,却找不出几个是经常联系的。

而主动,真的成为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想着如果对方不主动联系,那就算了。

大家都是这样想,所以之间就再无瓜葛了。

如果你真的在乎那个人,在乎那段感情,那么换你主动一次,也未尝不可。

或许,那个人也正在迈出走向你的第一步。

搜索建议:
热传

 噶举派

噶举派,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之一。是一个注重口传的教派,“噶举”即“口传”之意。这一派特别注重密法的修炼,而密法的修习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办法,由师长口传,徒弟心受,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