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养生的鼻祖莫过于黄帝了,岐黄之书,看似玄乎,实则智慧,不但充满哲学感,也充满生活感,用心感知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总结,才领悟中医经典的自然、简单、科学和奥妙。
黄帝与歧伯在内经里讨论四气调神大论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两句话不但是四气调神论的亮点,也是中医养生的精华!更是几千年中医对四时养生的高度概括,指导现实生活中养生的明灯。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养阳怎么养,养阴又怎么养,这都跟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给人体带来的影响有根本上的关系。春三月,气温回暖,阳气初生,万物发陈,人体需要适当的补充阳气来适应发陈的自然需要,为夏天的生长打下基础,而到了夏天,气温升高,暑气酷酷,天地之间阳气大发,万物生长茂盛,这时人体腠理大开,宣泄暑气,与自然环境同步共振,所以人体阳气外耗,反而需要补充阳气,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也是趁着腠理开窍的时候将寒气赶出去,一举两得。这时顺着大自然规律做,秋天才有收。
那么秋冬为什么养阴呢,秋天到了,天气平缓下来,不再酷热,也不再雷雨交加,天气开始刮风,地气不再蒸腾而变得清明,正所谓秋风送爽!这种时候,万物开始收敛阳气,也开始滋生阴气,以补充盛夏消耗的阴精。注意这个阴气不是阴寒之气,是相对阳气而言的一种能量物质。秋冬滋生阴气,也需要阴气,是因为夏天大量消耗阳气的同时,也大量的消耗阴精,阳气从哪来的呢,是由人体脏腑将阴精转化而成,而阴精从何而来,是人体从天气之气,五谷之中吸收转化而来!所以,夏天消耗大量阳气,吸收水谷之精又相对较弱,阴精自然也消耗过大,到了秋冬时节,正是阴气生长的好时机,人就需要抓紧时机补补阴,滋滋阴,以维持阴阳的平衡。冬三月,万物闭藏,阳气极其内敛,抱团取暖,人体极需补充阴气转阳,以抵抗寒气侵袭机体,而且只有这样的话,到了春夏才有阴精可供转化阳气,才能发陈,才能蕃秀!这样周而复始不脱节,才是自然的规律,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阴阳之气的转化脱节,打破这种良性循环,必然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基于一年四季这样的往复循环,治未病自然成为健康的首要条件,不治未病则易病,已病则乱,乱而难治,所以联明的人都重视预防,聪明的医生都重视冬病夏治,顺势而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为养生经典就不难理解了。
经典自有成为经典的理由,黄帝内经作为历经千年而奉为中医经典,其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对自然规律把握的准确,并由此而确立的养生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将继续对今后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养生防病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治已病治未病!弄懂这两句话,会使人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