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诺亚财富,资本方舟触上冰山?

投资者期许“诺亚”像一艘资本和财富的方舟,但业务频频踩雷,以及后院起火员工控诉降薪事件,都令这艘方舟触上了冰山。

文丨BT财经 Han

8月23日,诺亚控股( 06686.HK )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未经审核财务业绩。

2022年第二季度的净收入为人民币7.381亿元,较2021年同期同比下跌17.9%,主要由于募集费收入及业绩报酬收入减少;环比来看,净收入较2022年第一季度下跌7.2%,主要由于市场波动情况下业绩报酬收入减少,及部分被募集费收入增加逾一倍所抵销。

可以看出,公司收入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

7月13日,诺亚在二级市场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诺亚财富( NOAH.US )以诺亚控股-S为主体,正式登陆港股,完成两地上市,市场不乏为其加冕纽交所+港股“财富管理第一股”双重靓丽光环。此前通过港交所聆讯后,6月22日至7月5日,公司美股上涨了超20%。

不过在港挂牌首日,诺亚控股-S低开低走,开盘后一度大跌超过7%,随后收跌于4.45%。

据诺亚招股书披露,公司经营数据在过去三年节节攀升,注册客户总数由2019年的29.4万名增加至2021年的41.2万名,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8.4%,总募集量也水涨船高,从785亿元增长至972亿元,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1.3%;近三年总资产管理规模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

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输入“诺亚财富”,跳出来的联想词汇却是令人感到不安的“诺亚财富是一家很恐怖的公司”,或者“诺亚财富最近怎么了”这样的词条。

诺亚上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是2019年“承兴案”事件期间。据《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报道,诺亚财富、京东、苏宁、云南信托、湘财证券(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前东家)等一众公司相继被卷入“承兴案”暴雷事件,又都纷纷撇清关系,令涉事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的事件演变为“罗生门”。

“产品经常暴雷,年年总部被拉横幅,这是金融业内人士对诺亚财富的印象,引发外界对公司的专业性质疑”——上述报道中如是写道。

诺亚财富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靓丽的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

近半年业绩遭遇滑铁卢

要知道诺亚财富发生了什么,先要拆解其财报情况。

诺亚的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三大板块。尽管招股书里面提到的过去三年业绩增速可观,但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了接近三分之一。其中营收录得7.96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2.25亿元下降35%;净利润录得3.05亿元,同比下滑32.8%。

收入的跌势延续至二季度,当季净收入为人民币7.381亿元,较2021年同期跌幅收窄至17.9%;不过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归属于诺亚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551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5.4%。

细看三大业务,最新的二季报数据显示,当季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净收入分别同比缩水18.7%、缩水17.9%和增长9.5%。

另一个关键指标客户数量,在一季度也出现下滑,数据显示其活跃客户数目(不包括仅投资公募基金的客户)2022年前3个月为2818人,较去年减少55.3%。这一数据在二季度继续下滑至2272人,同比减少51.4%。

诺亚二季度的业绩承压震荡,市场此前其实已经有所预期。此前的5月中旬《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曾指出,2022年第二季度,诺亚的业绩面临着疫情封控和股市震荡的双重压力,该季度业绩表现恐怕仍不容乐观。毕竟,3月起的疫情期间诺亚上海总部的很多员工被封控在家,业务经理几乎没有办法访问客户;股市震荡也给资管产品的收益率带来压力。

业内人士对诺亚前景的看法,从《经济观察报》援引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的观点可见一斑:“诺亚在港交易首日跌破发行价,和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期不被投资人看好有关,毕竟净利润和客户数下降幅度均较大。”

诺亚财富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7.96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2.25亿元的下降35.0%;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3.05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4.54亿元下降32.8%。显而易见的是,诺亚的业绩在明显下滑。

从这组数据可以印证为什么诺亚财富指标客户数量会出现大幅下滑,一旦没有了业绩驱动,投资者自然也不会买单了。

这里引用一下国金证券的分析“诺亚控股的收入由2019年34.1亿元增至2021年43.3亿元,净利润由2019年8.6亿元增长至2021年13.1亿元。国元证券认为,诺亚控股的估值合理,但建议谨慎申购”,分析师的观点是估值合理,那也就意味着诺亚财富没有了上涨逻辑,更何况现在是业绩滑坡的情况下了。

回顾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2019到2021年分别实现8.64亿元、-7.44亿元和13.06亿元——非常醒目的是,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被砸了一个大坑,这背后就是当时震动市场的“承兴案”。

资管路上频频“踩雷”

其实,诺亚财富几年前早已“踩雷”。

2019年7月,诺亚的一则公告引发业内关注,公司称旗下的歌斐资产管理公司“踩雷”承兴国际控股,涉及资金总额高达34亿元,承兴国际实控人已经被警方刑拘。

公告发布后公司股价直线下跌,2019年7月8日大跌20.43%。当时券商中国也以《意外!A股公司老板被抓,诺亚财富不幸踩雷!在美开盘大跌超20%,饱受拖累,诺亚裂缝渐显》为标题报道了此事。

当时不少购买了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管产品的投资者控诉其“欺诈”的新闻也见诸报端,登上媒体热搜。

有受访的投资者在浦东电视台《浦东新闻》节目中说道“当时说是一个固收类产品,非常非常安全的,一点风险都没有,每年大概是六七个点的利息”,后来仍是血本无归。

后来,2020年8月25日,诺亚财富宣布和涉“承兴案”投资者达成和解协议,相关一次性和解费用金额为18.29亿元,部分计入诺亚2020年第四季度财务数据,也导致了公司2020年亏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诺亚此举相当于“以股换债”,即诺亚财富向投资者提供诺股票,以弥补后者在承兴相关产品的投资损失。

当时,818名受影响客户中的约67.5%相关投资者,选择接受上述和解,占承兴案相关信贷基金未偿余额的70.6%,而诺亚财富也对相关损失进行兑付,并一次性计提18.3亿元,其中包括向未“换股”投资者兑付的约5.3亿元的其他和解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港股诺亚控股也在上市招股书中,透露了事件最新进展。截至2021年底,受影响客户中的约72.7%已接受要约。此外,截至2020年及2021年底,诺亚控股分别录得归因承兴事件的和解开支18.3亿元及1990万元,且对集团最大财务影响将仅为4.33亿元,并已全数确认为开支及或有负债。

诺亚财富的踩雷事件,至今仍有余响在回荡。BT财经发现,直到2022年7月,仍有署名为“诺亚承兴案受害人”的用户,在投资论坛上发表其个人观点,控诉公司道:“背后的道德风险和管理风控能力可想而知。”

“承兴案”并不是诺亚财富踩过的唯一一个雷。2020年3月,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消息指诺亚财富旗下私募产品踩雷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还有投资者曾经表示投资100万元购买的诺亚财富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遭遇逾期却不兑付。对此诺亚财富在官网发布《关于创世神娱基金相关情况的严正声明》,旗下歌斐资产作出回应。

在乐视危机中,也能看到诺亚的身影。据《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诺亚旗下的歌斐资产名为“创世鑫根并购基金”曾参与设立“乐视鑫根并购基金”,后来乐视危机爆发、鑫根基金跑路,留下手握30亿债权的诺亚。

除了产品风波,诺亚旗下的公司还曾经被江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据《新京报》报道,诺亚旗下的歌斐2018年8月因没有履行“诚实信用义务”、“审慎勤勉义务”,被证监会江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该函指出歌斐资产明知基金受让的基础资产是“借款债权”,却在基金合同中披露为“应收账款债权”,没有履行诚实信用义务。另外,基金合同里关于产品风险揭示前后不一致;并且没有发现辉山中国会计报表、辉山集团股权结构中的问题。

接二连三的踩雷事件,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者对诺亚股票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近几年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自身投资运营风控能力不足,“诺亚财富从2019年开始连续踩雷辉山乳业、承兴国际等事件,对其在美投资者信心方面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陈佳还展望道,“短期内除非诺亚营收出现趋势性逆转、且大市出现繁荣大牛市,否则,很难有成熟投资者盲目看好诺亚短期估值前景”。

上市不是为了募资?

陷降薪舆论风波,诺亚却宣称“上市不以募资为目的”。

此次诺亚赴港二次上市募资净额为2.7亿港元,诺亚的首席财务官潘青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却表示“上市不是以募资为目的,更多的是一个战略性的布局”。

但不久前,诺亚才刚刚陷入降薪舆论风波。

诺亚财富总部位于上海,在2022年疫情期间,多个社交媒体上有自称为诺亚公司员工的账号发声道“正常居家办公辛辛苦苦,结果发4月工资只有2590元”。而这样的降薪似乎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公司内部普遍发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指出,据受访对象观察,诺亚财富上海运营、财富端口、PE、技术等多个部门、估计有10—40%的员工被降薪。

面对汹涌的舆情,诺亚财富于2022年5月15日官方辟谣称,并不存在“全体员工仅按上海最低标准支付薪酬”现象,只在上海封控地区一小部分岗位受居家办公影响。并补充道“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工作无法交付或饱和度不足”。

遇到疫情就降薪,诺亚并非第一次。据媒体曝料,2020年公司曾经向全体员工下发“全员战疫倡议书”,疫情期间全体员工(含海外)每月有5个工作日无薪休假,汪静波、殷哲、章嘉玉三位董事主动将薪资降为零,核心管理层按照60—70%领取薪酬等。

与2590元的月薪形成对比的是,AI财经社等媒体盘点发现,2019—2021年三年间,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汪静波及其他高管董事领取的现金薪水为3110万元、1620万元、4020万元。

2022年一季度末诺亚财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9.08亿元,诺亚财富真的“揭不开锅”了吗——有投资者在网络论坛上如是发问。

“诺亚未和劳动者充分沟通协商或采取其他降薪合法途径(比如停工停产等),直接单方面降薪涉嫌违法”。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黄相宜律师认为,所谓“工作量不饱和”并不意味着企业能直接合法降薪,还需要结合其他生产经营情况判定。

看到“诺亚”的名字,无疑将会给客户带来美好的愿景,它就像一艘稳稳的方舟,在资本的远洋上航行。但频频的踩雷事件,以及后院起火员工控诉降薪事件,都令这艘方舟触上了冰山。

财富管理进入下半场?

目前港股市场上,专注于财富管理服务供应商的企业并不多,那么诺亚控股会是一个优质稀缺标的吗?

这里的答案需要划上一个问号,因为纵观整个三方资管行业,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毋庸置疑的是,诺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起步很早,早在2007年就获得了红杉资本的注资。

证券行业研究员徐培耀分析认为,对于诺亚和整个资管行业而言,此前十余年的发展算是一个“草莽扩张”的阶段,之后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已经迈入转型下半场,诺亚能不能保住先发优势、竞争局势又将如何洗牌、行业能不能经历资本市场的短期震荡从而真正做到“穿越周期”,是市场关注的几大重点。

徐培耀指出,尤其是目前国际经济局势复杂,客户的投资偏好正趋于谨慎和保守,中国投资者尤其具有“刚兑”的心理预期,也就是投资者会觉得不管结果怎么样,本金是万万不能折在里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诺亚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将更加激烈地去争夺优质、安全的资产,公司的利润水平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入局资管行业,对诺亚等机构构成了强劲的挑战。前文提到,诺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稳定在1500亿元左右,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高达3.4万亿元,二者完全不在一个体量上。

在这一场较量里,“诺亚财富们”如何不被边缘化、能够拿出什么看家本领来打造自己的护城河,是一个难解的题目。

如今的诺亚财富正在全面转型,过硬的风控能力是需要闯过的第一关,目前中国正逢财富管理黄金时期,处在困境中的诺亚财富能否保证“资本方舟”继续乘风破浪,答案就留给时间吧。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搜索建议:诺亚财富,资本方舟触上冰山?  
热传

 好文: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有哪些

很多人为了减肥,会对自己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除了追求饮食低脂外,他们也同时追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他们会选择通过蔬菜来替代主食如馒头、米饭等,达到降低热量摄入的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