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医35年,临床善于针药并用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肿瘤等内科病症,提出了重脾胃、重阳、重神、重视平和、重守经隧等学术思想,研发了调理脾胃针法、调神益智针法、项腹针法、动静针法、深刺纳阳针法、养血柔肝针法、调神止痛针法、意气针法等针法以及分级功能训练法、移情易性护理法等调护方法。现择要总结如下。
重脾胃思想
倡脾虚湿盛说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提出调理脾胃、恢复其升降运化功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自拟调中降糖方和调理脾胃针法,疗效理想。
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血海、地机、太冲。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配刺肾俞、白环俞、膏肓、中极;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配刺风池、四白、瞳子髎、睛明;合并冠心病者,配刺大陵、内关、至阳;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配刺外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合并便秘者,配刺支沟、天枢;合并腹泻者配刺天枢、上巨虚;合并脑梗死者配刺风池、臂臑、外关、环跳、伏兔、阳陵泉、悬钟等。
调中降糖方:由生黄芪、党参、玄参、丹参、葛根、苍术、黄连、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等组成。合并肾病者,加土茯苓、山药、益母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见血尿者,加生荷叶、生侧柏叶、仙鹤草、地榆炭;尿少水肿者,加车前子、带皮茯苓、大腹皮、萆薢、泽泻;合并高血压者,加川牛膝、桑寄生、夏枯草、钩藤;贫血严重者,可合用四物汤加女贞子、桑葚、枸杞子、白术;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可加木贼草、野菊花、青葙子、谷精草;合并冠心病者,可加降香、元胡、五灵脂,亦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佐以自拟六藤水陆蛇仙汤(钩藤、鸡血藤、海风藤、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水蛭、虻虫、乌梢蛇、威灵仙、桃仁);合并腹泻者,基本方去生地、玄参,加白术、生薏苡仁、肉豆蔻、芡实,重症者可合用四神丸。
重中焦升降运化 从清浊论治痴呆
痴呆以精血亏虚为致病之本,痰浊瘀血为致病之标。精血化生于脾胃,脾胃亦为痰湿之源,若脾胃虚弱,升降转输功能失常,则不能将清气上输脑窍,髓海空虚,神明失养,加之痰浊内停,上蒙清窍,神机失用,灵机记忆皆失,发为痴呆。故治疗应从脾胃入手,养精益髓,清浊开闭,笔者总结出调神益智针法和定志益聪汤治之,多有良效。
调神益智针法:取水沟、四神聪、神庭、大陵、内关、然谷、血海、太冲。若髓海不足,精亏髓少偏重者,加补太溪、三阴交;若痰浊蒙窍,瘀阻脑络偏重者,加泻阴陵泉、丰隆。此外,神机失用常伴有诸多兼症,所以临床除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按常法施治外,尚须随兼症之异而配穴治疗。如兼有强哭强笑者,配刺人中、前顶;兼有言语不利者,配刺哑门、廉泉、通里;兼有吞咽困难者,配刺崇骨、廉泉、旁廉泉等。
定志益聪汤:由党参、茯苓、菖蒲、远志、女贞子、枸杞子、益智仁、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
重阳思想
倡阳虚湿阻说 从温阳益气论治筋痹
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筋痹)的基本病机,故笔者以温阳益气、祛湿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创立项腹针治其外,以四方调其内。
项腹针治其外:取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
四方调其内:若痰湿较重,治宜祛湿化瘀为主,方选自拟八妙散化裁(苍术、薏苡仁、黄柏、川牛膝、萆薢、通草、滑石、车前子、桂枝);若以阴血亏虚为主,治宜养血柔肝,方用芍药甘草汤化裁(白芍、生地、川芎、僵蚕、炙甘草);若以阳气虚衰为主,治宜温阳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若以热盛伤筋为主,治宜清热养阴,方用白虎加赤芍汤化裁(生石膏、知母、赤芍、生地、元参、炙甘草)。各型可酌加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鸡血藤、络石藤等。
倡纳阳和阴之说 从阳引阴论治窍病
对五官、咽喉、前后二阴之窍病,笔者主张从阳引阴。窍位为阴,只有得到清阳之气的温养,诸窍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如果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不能制约阴寒之气,则气机失和,九窍不通,故治窍病当从阳引阴,笔者多以深刺纳阳针法治之。
深刺纳阳针法:取穴崇骨。崇骨穴(第6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位于项部督脉之上,故属阳分。在针刺崇骨穴时,要由浅入深,在浅部得气后再推至深部,将阳分之气引至阴分,深而留之,疏利阴分经气,通关利窍。
重视平和
笔者推崇张景岳动静论,临证强调动与静的关系,认为动与静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与形式。动静平衡是人体的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动静失衡则会出现动病或静病。本着“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的原则,创立了动针法、静针法。
动针法: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如水沟、百会、足三里、至阳、关元、命门等穴,或者于瘫痪肢体的上部寻按反应点,以按之瘫痪肢体有抽搐跳动现象为是。主要用于治疗人体功能活动低下的一系列证候,如瘫痪、痿证、痴呆、神昏等等。
静针法:取具有镇静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如督脉的印堂、神庭、风府、大椎、身柱、筋缩,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后溪、申脉、合谷等穴,或者于痉挛抽搐的部位寻按反应点,以按之痉挛抽搐停止、减轻为是。主要用于治疗人体功能活动亢进而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如面肌痉挛、癫痫、眩晕、抽动症等。
此外,笔者临证强调调和思想,认为调和就是追求机体内部各脏器之间或人体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即所谓身心健康)。故遣方施针主张升降相因、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组成不偏不倚的“有制之师”。(张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