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1930年代的上海旧梦
阔别一年半,上海兰心大戏院终于修缮完毕,重新回归。
今年91岁的兰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式剧场,堪称老上海文艺潮流的风向标。
这里上演过《茶花女》《天鹅湖》等经典名作,梅兰芳等无数大师都曾在此登台。
而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了解它是从娄烨的电影《兰心大剧院》开始的。
电影中,娄烨以真实的兰心大戏院为背景,勾勒出战争时期风雨飘摇又繁华迷幻的上海。
巩俐饰演的女间谍,经常在兰心排练舞台剧,与情人在昏暗的剧场后台暧昧,最后明知危险,仍选择回到剧院找情人。兰心记录了她的一切性感和纯情。
这些镜头大多是在剧院实地取景。黑白色彩的渲染下,兰心所代表的上海,呈现出灯红酒绿之外的另一种魅力,优雅、复古、摩登、庄重。
2020年,兰心大戏院迎来大修。为了复刻老建筑的原汁原味,修缮团队走访各大档案馆,找到了1930年代的设计图纸。
如今,剧院的每一处细节都重现了它最初的模样,带我们穿越回上海旧梦。
01
最接近原貌的大修
恢复经典红金配色
兰心大戏院位于梧桐区,坐落在茂名南路与长乐路路口,对面就是同样历史悠久的锦江饭店。
葳蕤绿荫中,剧院的红砖外墙显得尤为醒目。
这12000多块暗红色泰山砖其实大有来头。它在老建筑中很普遍,锦江饭店的外立面用的就是同款泰山砖。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份古法工艺已逐渐失传。
剧院修复前,许多砖块都出现了霉变、破损和剥落。技术人员挨个检查,将还能用的旧砖保留,损毁严重的拆走,又遍寻浙江等地还会烧制泰山砖的老窑,按原样定制了新砖,补了进来。
新旧掺杂的砖墙,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反而有种岁月流逝后的斑驳美感。
此外,原本锈迹斑斑的花岗岩饰面,通过泥敷清洗,也恢复了昔日色彩。
还有历史感满满的转角大门、雕花门柱、雨棚、铸铁雨水管,以及古铜色的标志性招牌“lyceum”,全都悉数回归。
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细节,正是当年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把我们拉回到那个摩登时代。
走进剧院,眼前华丽又复古的大厅,也让人瞬间穿越到老上海。
脚下的地面,以前是米黄色大理石,现在按照1930年代的图纸,被替换成旧上海风靡一时的现浇水磨石,多了几分古朴和雅致。
抬头望去,3盏水晶灯经过清洗后更加璀璨夺目。
正对大门的两幅油画也被原样保留。
一幅画的主角是芭蕾明星玛戈·芳廷,她曾于1931年至1933年多次登上兰心舞台。
另一幅则画的是立陶宛小提琴家亚沙·海菲兹,他也曾在1931年来兰心演奏。
大厅两侧的旋转楼梯、复古壁灯、随处可见的精致雕花,无不透露出低调的奢华,海派韵味十足。
再向里走,就来到了戏院的重中之重——观众厅。
这次修缮,观众厅可谓是焕然一新,一扫往日有些阴沉的氛围,重现当年的大气典雅。
它最大的改变在于整体配色。红色丝绒座椅,配上红、金线条装饰的墙面,将剧场装点得华贵无比。
采用这种配色,背后其实是有故事的。修缮初期,工人们在拆除旧墙时,意外在剧场二楼挖出了被掩盖的早期内部装饰,上面正是红色及金色围边的线条。
大家都很惊讶,“没想到上世纪30年代,人们就会运用如此瑰丽的颜色来装饰剧场内墙。”
设计团队还原了这一配色,带我们重温来自旧时代的经典美学。
观众厅的圆穹顶,是兰心的另一个标志性部位,同样翻新自1930年代的图纸。
不过,因为穹顶的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次修缮没有对它进行太大的改造,而是在里面安装了传感器,用以实时监测它的承重能力,一旦有问题会立即发送警报。
此外,剧院里还有很多精心雕琢的室内装饰。
比如镜框舞台上方镶嵌的台徽,花纹繁复精致。这是工作人员根据图纸,以3D建模的方式1:1还原的。
02
上海近代文艺史的注脚
兰心大戏院“修旧如旧”,不仅是为了留住古典建筑的美,也因为它的前世今生藏着上海风云变迁的时代缩影,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它的出现,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1866年。当时,上海才开埠不久,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剧场。纯粹是一群生活在上海的英国人为了找点乐子,才在当时的英租界,也就是今天的外滩源附近创建了Lyceum Theatre。
后来,中国学者王韬根据Lyceum的发音,将其译为“兰心”。
可以说,兰心打开了国人欣赏西方戏剧的大门。许多外国经典剧目,都是通过兰心,第一次来到国人眼前。
1907年,中国首家新剧团春阳社在这里登台,进行《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首场公演。
据说那天出现了不少闹剧,演出各种穿帮。但台下的观众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回去后连连感叹,“受到了最深的刺激”,称这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两年后,萧伯纳的名作《魔鬼的门徒》在中国首演,也选在了兰心。
来自俄国的歌剧团、歌舞团,更是在这里留下了《浮士德》《茶花女》《天鹅湖》《巴黎圣母院》等200多场经典演出,芭蕾舞也因此在上海走红。
1931年,兰心大戏院迁址重建,搬到了如今的茂名南路57号,也是这次大修力图恢复的原貌。
这里依然是演出的殿堂,同时还兼职放起了电影,独家引进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公司的最新大片。
战争爆发后,兰心成为文艺界爱国人士的重要阵地。
1943年,话剧《文天祥》在兰心上演长达半年,场场爆满。
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因抗战辍演8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复出的第一场剧,就是在兰心推出《刺虎》。
至今,在上海人心目中,兰心依然是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汇的圣地。中日合作昆剧《牡丹亭》于2009年在此首演。2010年,英国舞台剧《捕鼠器》第一次走出伦敦,也选在兰心登台。
兰心的命运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沉浮,成为上海近代史的一个注脚。
这次修缮完毕后,它也有了新的定位。未来,兰心计划逐步成为一家喜剧专属剧场,呈现脱口秀、滑稽剧等演出。
03
国泰、衡山电影院
也开始重修
不只是兰心,最近,上海许多老牌剧场纷纷闭门大修,暂时与我们说了再见。
位于兰心不远处的国泰电影院,上个月正式宣布暂停营业,设备升级,重开时间未定。
很多上海人的记忆中都有在国泰看电影的经历,因此消息一出,大家都格外伤感。
国泰始建于1930年,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它在近代影史上的地位,都足以称之为上海的文化遗产。
它由“中国电影院大王”卢根筹建,耗资15万法币。
其设计师鸿达(C. H. Gonda)来自匈牙利,是当年席卷全球的建筑风格Art Deco的代表人物之一。外滩交银大楼、东亚银行等上海的地标级建筑,都出自他手。
国泰就体现了浓浓的Art Deco风格,红色砖墙复古摩登,狭长的尖顶尤为特别。
影院内部也保留了古典主义色彩。浮雕、织花地毯,都是当年最时髦的装饰。
放映厅设有上千个座位,但没有一根立柱。无论坐在什么位置,视线都非常开阔。
一直以来,国泰都是文艺青年心中的殿堂。
当年张爱玲住在华懋公寓时,经常来国泰大戏院看电影。鲁迅曾携家人赶来看《仲夏夜之梦》的首映。金宇澄的《繁花》中也多次提到阿宝蓓蒂沪生三人排队购票的场景。
和国泰齐名的衡山电影院,前段时间也传来暂别的消息。
衡山电影院于1952年落成,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家电影院,时任市长陈毅还专门为它题写院名。
我们今天看到的衡山电影院,其实经历过多次大修。最近的一次在2009年,为了迎接世博会,它进行了整体翻新,外立面采用大量竖线,更贴近Art Deco风格。
影迷们对衡山电影院的感情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分不开的。自第一届电影节以来,衡山就是展映影院,很多人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今年夏天,因为设施陈旧,影院又迎来了重新装修,短期内都不会对外营业,归期未有期。
希望这些见证了上海历史的影院、剧院只是短暂与我们告别,像兰心大戏院一样修旧如旧,早日回归,将几代人的记忆延续下去。
文、编辑/strawberry
部分文字来自外滩设计酒店《被上海两大地标酒店环抱,国泰电影院停业升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