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这样几个新闻,与吃货强烈相关。
先是这条吸引了1.2亿人次围观的热搜——“ 中国人确实有点种菜天赋在身上的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种出了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蔬菜,其中菠菜产量占全世界90%以上,黄瓜产量占近80%…… 中国,从总目到细分领域,早就已经是妥妥的世界头号蔬菜大国 。
而另外一条热搜,则突破了10亿级的关注,与眼下的时令水果 “阳光玫瑰” (“晴王”) 葡萄 有关。
几年前,被称为“葡萄界的爱马仕”、一斤300块仍一颗难求的“阳光玫瑰”葡萄, 今年被国内的种植业给彻底干翻在地,批发价甚至跌破10块 ,武汉甚至出现了10万斤规模的滞销。
“价格便宜了,但品质越来越差”。
不少从事水果业内人士数年以来的忧虑也渐渐浮出水面:作为一款日本研发的高端水果,不注重品控,也是对研发本身的损害。
在日本,一串纯种“晴王”可以卖到1200块人民币。图片来自于有180多年历史的日本水果名店“千疋屋”官网。
果不其然,以“阳光玫瑰”在海外的遭遇为契机, 日本在去年就开始推行了更为严厉的新《种苗法》,被媒体称为开启了“种子战争”,主要用于防止日本的优良品种流向海外,共涉及1900多个品种 ……
不细扒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吃的绝大部分“网红”水果,都严重依赖于日本研发:
苹果有“红富士”“王林”,梨子有“秋月”“丰水”,葡萄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夏黑”“巨峰”,柑橘有“春见(耙耙柑)”“不知火(丑橘)”“爱媛果冻橙”,草莓有“红颜”“章姬”,蜜瓜有“玫珑”,柿子有“阳丰”……
与我们高涨的种植热情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中国的水果摊,半壁江山以上都被日本水果占据 。
爱水果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原创水果? 阿信今天就从葡萄开始说起……
1、葡萄,中日都不是原产地,为啥日本能后来居上?
根据2021年的数据, 中国葡萄总产量1400多万吨,其中,鲜食葡萄产量1162万吨,占全世界鲜食葡萄的52%,位居全球第一 。
但支撑起这个庞大产业“芯片”——葡萄种子,却大都不是我们自己培育研发出来的。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葡萄的栽培和食用,一直都与西方文明捆绑在一起。葡萄,几乎就是为酿酒而生的,到中世纪,葡萄酒作为耶稣受难的象征物,更是成为天主教、东正教圣餐的一部分。
虽然中国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但是并没有栽培葡萄。 葡萄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视野,还要感谢张骞。
但是葡萄酒的加工,在中国一直都没有被普及,这种情况一直影响到了21世纪,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对葡萄的栽培并不太重视。
到了19世纪末期,日本政府开始从欧美各国引进了大量的葡萄苗木,但 日本湿润的气候不利于多数欧亚种葡萄的生长 。
日本国内的育种家于是就开始致力于品质优、适应日本气候的品种选育。 建立了日本葡萄的杂交育种体系,并一直持续至今 。
其中以育种家大井上1937年通过欧美种和欧亚种的杂交得到果粒巨大、甘甜的新品种 “巨峰”葡萄影响最为深远 。
之后,日本又先后培育了 玫瑰露、先锋、康拜尔早生、尼亚加拉、蓓蕾玫瑰、司特本和甲州等品种 。
先锋
进入21世纪,日本葡萄更多是以精致、售价高让全球侧目。
就拿“阳光玫瑰”来说,它是由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芸津研究部,选用“安艺津21号”和“白南”两种葡萄 杂交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 ,于2006年上市,定名为“Shine muscat”,直译可以称为“阳光麝香”。
种源随后流失,偷偷进入韩国,后传至我国。
阳光玫瑰的特点是果粒硕大、基本无籽、果皮光亮、口感清脆、甜度很高,带有浓郁玫瑰芬芳,并且比较耐运输和储藏。
但不是所有的“阳光玫瑰”都能称为“晴王”, 真正的“晴王”,只有日本的冈山县有出产 。
冈山县是全日本公认的最佳水果产地,一年365天,晴天率高达75%
一个原因是, 晴王的栽种要精细并且不惜血本 。
在冈山县,果农基本上只会在每一枝葡萄上选留一串培养长大, 同样一亩地,晴王的产量是普通葡萄的十分之一 。
只有这样,生产出的晴王葡萄,在口感上才能满足:
吃起来像是薄皮爆汁的甜美小果冻 ,咬下的瞬间汁水流溢,带出阳光与花朵的明媚香气。
而阳光玫瑰近年来引进到我国,虽然迅速在各地广泛种植开来,但真正能达到“晴王”级别的并不多,口感上相差很大。
一个重要原因是: 在栽种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控制每串葡萄上的果粒数量,疏果不到位,果粒会变小,相应的甜度和香气也会打折,造成品质退化 。
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一串大概只有30颗左右的“鲁比罗曼葡萄”会卖出 7.6万 人民币的原因。
鲁比罗曼葡萄
除了以上这些,近些年大火的日本葡萄品种,还有“ 妮娜皇后”,这是日本新培育的红色特大粒欧美杂交种,鲜红色、超大粒,味道极好, 糖度可达25-27度,既有草莓香味又有牛奶香味。
目前也正在我国种植上市, 有望接棒“阳光玫瑰”成为下一代网红葡萄 。
妮娜皇后
2022年,日本长野县还推出了一个名叫“ 胭脂皇后 (Queen Rouge) ”的葡萄新品种,是日本长野县用阳光玫瑰葡萄和独角兽葡萄杂交选育而来,据说品质可以比肩“阳光玫瑰葡萄”,又被叫作“红色阳光玫瑰葡萄”。
“胭脂皇后”果皮呈现漂亮的红色,比阳光玫瑰更薄,果粒大且无籽,可以直接带皮食用。味道和口感类似阳光玫瑰,特点是含糖量更高,超过了20%。
新品种研发前后耗费约10年时间,并于2019年进行品种注册,现在的价格接近50美元/斤。
不过根据新的《种苗法》,日本加强了“胭脂女王”的保护,就连修剪下来的枝条也严格管控,禁止任何枝条外泄。胭脂女王葡萄的种植户如果要通过嫁接对葡萄进行扩种繁殖,也必须得向日本农业部门进行申请。
2、日本为啥这么喜欢培育水果新品种?
这说出来可能有点反常识:日本对水果的喜爱,恰恰源于他们历史上“ 不怎么爱水果 ”。
要把这个“误会”给搞清楚,我们就先来看一个“官方解释”。
2020年,日本驻华大使馆曾在微博上发了一篇“科普贴”,向大家解释为啥日本水果那么贵,里面就有说到: 在日本,水果是奢侈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你就能理解,为啥一颗草莓会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装钻石了。对了,这颗草莓价值4000美元
在日本,水果的用途几乎仅限于赠礼品 ,从江户时代开始,水果就是作为甜品来食用的,通常是料理的最后一道,一般都是应季的水果,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制作之后才能上桌, 是“高级”的象征 。
现如今,在日本,虽然大部分水果价格都还算大众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但依然保存着作为礼品赠送给重要的人的送礼文化。
在日本,水果也脱离原有的形态,主要就是为了迎合人们追求“稀有”和拿得出手的心态。
所以水果,在一般日本人眼中并不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对水果持相同看法的,其实还有中国。
只不过我们的“不爱”那就真是一丝情面都不给了。
曾在纪录片《水果传》中担任科学顾问的史军博士,在 《水果史话》 一书中就曾提到过, 相比于西方饮食传统来说,中国人历史上对水果似乎不太重视 。
因为西方属于畜牧文化,以牛排、奶酪等畜牧产品为主要食物,所以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他们非常 看重从水果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酒神巴克斯》,卡拉瓦乔。在古罗马宗教中,巴克斯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
而中国的蔬菜种植技术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就营养成分而言,蔬菜完全可以替代水果所能提供的水分、维生素、矿物质, 而且和蔬菜相比,水果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不足,就是膳食纤维不足 。
另外的一个关键原因,集中在 “甜” 。 古代中国,古人早就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制糖技术 ,例如从麦芽中提取麦芽糖。另外,季羡林先生在《糖史》中也提到,早在唐代,中国人就掌握了从蔗糖中提炼砂糖的方法。
而西方饮食历史中,甜味的获取来源一直比较匮乏,只能依赖于水果。
所以,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从哥伦布开始, 一部西方殖民开拓史,也是一部全球的水果交流大历史 。
对甜的渴求,使得西方殖民者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甘蔗种植园
这些原因结合到一起,造成的一个局面—— 西方的水果产业相对发达,而在中国,水果地位一直都比较尴尬 。
中国人对水果的“鸡肋感”,生动地体现在慈禧太后的这张照片中:
根据一份清单显示,1897年,慈禧太后一共消耗了苹果158320个,大部分的作用都像照片中展示的这样,摆着。
彼时,苹果在国内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进口西洋水果,但根据晚晴宫女荣儿在《宫女谈往录》中回忆的,对老佛爷来说,它们唯一的用处就是摆在寝宫里,用果香“熏殿”。
日本植物学家田中长三郎对世界果树的种类进行过统计,全世界能够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在内,共有2792 种,而 中国现有的果树物种大约有670 种,算起来,连世界水果物种数量的1/4 都不到 。
3、中国为啥培育不出自己的好品种?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进入近代以来,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优势物种资源的流逝十分严重 。
红茶起源于中国 ,但在1857年,英国人将从福建盗取的茶苗带入印度大吉岭,此后数年经过反复试种成功。
如今,全球红茶市场主要被大吉岭、锡兰、尼尔吉里、阿萨姆,四大红茶把持,终结了中国茶叶长达数百年的出口优势。
再比如猕猴桃, 中国几乎拥有所有的猕猴桃种植资源 ,其中极具商业价值的“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在中国都有分布,前两种更是中国独有的物种。
中华猕猴桃
20世纪初,猕猴桃种质资源流出新西兰,从此,它改名换姓,被称为“奇异果”, 20世纪以来,帮助新西兰的果品企业“佳沛”在国际水果市场上攻城略地 。
1995年之前,中国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豆种 ,但在2000年,中国无意中将一颗野生大豆种子作为礼物送给美国。
2000年,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为一种高产大豆申请了64项国际专利,这些专利正是用的我国上海郊区的这种野生大豆材料做亲本, 如今,美国成为了全球大豆霸主 。
种质资源,一直是强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
外国种子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外国的品种确实性状优良。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种植外国的品种,种植者“不承担品种的研发成本”。
但“阳光玫瑰”,这只是一个特别“幸运”的特例,拿到我国种不需要日本授权,更不用付给日本那边专利费。
更多的真实情况是, 以网红蔬菜西蓝花为例 :西蓝花国产种子占比只有5%,剩下的95%都靠进口,我国从日本进口西蓝花种子,2015年10万粒一袋,每袋3500元,到2016年上涨到6500元,到了2020年,已经涨到了2万多元。
5年涨了6倍。
解决目前原创性、有突破性的种子少的困境, 除了种源保护,要解决“卡脖子”难题,还是需要中国种业企业的参与。
但以2018年为例,全球十大种业企业中,中国本土,仅 隆平高科 一家入围,营收却不及孟山都的二十分之一。
当年中国5800多家本土种子企业全部收入加起来,仅相当于孟山都一家 。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靠钱是买不来的。
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水果自由,我们都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在人口高峰期到来之前,这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