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叮当健康在经历2021年上市折戟之后,终于在今年8月迎来曙光,计划筹资1亿美元(6.86亿元),仅为去年市场传闻10亿美元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叮当健康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曾凭借仁和药业,登榜胡润全球富豪榜,对于这个讲述“最后一公里送药故事”的企业,一直在一级市场备受关注,软银中国、中金公司、招银国际等知名投资机构都曾向其抛来橄榄枝。
然而,叮当健康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排名第三,虽仅次于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但市场份额仅为1%,远低于前两者。
而且,近年来叮当健康一直深陷亏损,盈利无望,收入放缓,闭环模式遭质疑,为实现快速送药的初衷,公司由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高度依赖第三方已成为隐患,曾经的光环已逐渐失色,叮当健康的未来似乎没有那么美好。
年年亏损,叮当健康能坚持多久?
根据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毛利分别为4.7亿元、7.66亿元、11.6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6.8%、34.4%、31.6%;亏损分别为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
可以看出,过去三年,叮当健康的收入是逐年上升,毛利率却逐年减少,亏损也在逐年扩大。据了解,叮当健康今年一季度收入已经近10亿元,收入在增长,但同比增长率已从118.1%降至26.6%,一季度持续亏损4.04亿元,可以预测,叮当健康的快速增长已经接近尾声,持续亏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叮当健康的亏损持续增加,主要和营业成本、销售和市场推广开支等上升有关。据招股文件显示,过去三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已占整体收入已从19.8%增至22.7%;而行政开支比重,更从4.5%上升至13.1%,这与公司由轻资产转型重资产策略,门店扩张,运营成本激增所致。
其实,在叮当健康成立初期,快药服务本就是走轻资产策略,采取与线下药店合作的模式,并没有独自开设自营药店,但困于药品供应、配送时效等反面的不足,很难兑现快药配送28分钟的承诺,公司于2016年开始尝试自营药店模式。
目前,叮当健康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设线下智慧药房连锁店,合计设立线下药房351家,覆盖全国17个城市,自建配送团队,带来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也让叮当健康离盈利越来越远。如此境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轰然倒塌的“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
据了解,每日优鲜的败局,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前置仓储模式不计成本的扩张,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无法降低,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落寞离场。
而叮当健康当前线下自营门店与线上零售模式与每日优鲜的前置仓储非常类似,一个是28分钟配送,一个是7×24小时送达,都需要从线下门店完成打包发货,对于叮当健康承诺的28分钟配送,线下门店的遍布需要十分密集。
这样,一方面可能需要与更多的第三方药店合作,另一方面就需要自建更多的线下药店,前者盈利受限,后者投入过大,似乎都不是最优方案。
叮当健康的扩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必是正确的。线下药房属于重资产运营,药品及门店固定成本都有更高要求,叮当健康想要稳固行业地位,线下门店扩张势在必行,但新增带来的入不敷出短时间也难以缓解。
所以,叮当健康目前的经营状况不会有大的突破,收入增长放缓,持续亏损可能是常态,上市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能否支撑到盈利,尚无定数。
沦为“第三方”打工人?
过去几年,叮当健康一直依赖在线直营模式,三年贡献收入占比超过70%,公司虽然已建立移动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在线平台,但从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渠道收入占比显示,第三方在线平台收入占比,近三年持续上升,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72.6%,如此依赖第三方平台,已成为叮当健康的又一隐患。
叮当健康虽有线上自营渠道,但自营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在售药品的价格、起送、配送等方面均有差异。据了解,叮当健康自营平台售价明显高于美团,高出比例约60%-80%。在起送金额和配送费方面,虽然自营渠道无起送门槛,但未满38元还需支付配送费,这与美团起送20免配送费相比,明显后者会更有竞争力。
如此来看,在日常购药的消费场景中,多数消费者会选择美团、饿了么,同时,第三方平台也在无形之中帮叮当健康引流,看似双赢的局面下,其实,叮当健康还是要面对一些问题。
一方面,入驻第三方平台的药店并非只有叮当健康,也有其他大药房,实际上,叮当健康在售的药品与其他药房并无差异,用户并无品牌喜好,可能会更关注商家折扣,所以,依托第三方引流的用户其实价值不大,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
另一方面,叮当健康的第三方在线平台有美团、饿了么,“买药”属于一个单独的外卖频道,整合了一众连锁大药房以及当地的零售药房等,而叮当健康的入驻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商家。
以美团为例,成交订单,不仅需要向平台支付佣金,还需要向平台支付提高搜索排名、提供折扣等费用。2021年,叮当健康来自第三方在线平台收入17.95亿元,其中支付平台佣金接近1亿元,占比约为5.6%。所以,对于年年亏损的叮当来说,还要向第三方平台支付高额佣金,被外界誉为“第三方”打工人,似乎也不过分。
而且,叮当健康的线下药店虽然近几年扩张迅速,但仍然不及传统药店。有相关数据显示,叮当健康2020年单店零售额为56万元,以线下销售为主要渠道的老百姓大药房,其单店年营收额为190万元。
不仅如此,叮当健康的线下门店的经验亦不如传统药店,合规风险堪忧。今年8月初,叮当健康收到天津市西青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决定书,问题涉及门店在第三方平台店铺保健食品广告中,进行疾病预防及治疗功能宣传,被罚1万元。
叮当健康在逐年亏损的高压下,扩张线下门店、夯实自营平台或许是唯一出路,但短时间内仍然难以独当一面,依托第三方平台,与其他传统药店血拼大概率会是常态。所以,叮当健康在稳定盈利之前,或许仍要扮演“第三方”打工人的角色。
再高级,可能也是“卖药”的
叮当健康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快药、在线诊疗以及慢病和健康管理。在叮当健康的经营理念中,一直在强调,快药服务供应和其他医疗健康服务共同协作,形成闭环业务模式。招股书也显示,叮当健康在线诊疗团队,包括20名全职及72名兼职医生、通过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800多名外部医生。
然而,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以兼职医生为主,全职医生为辅的在线诊疗系统,注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有不少用户反馈,在叮当健康APP“免费问诊”板块中,对于按照病症选取的医生几乎都会提示“当前医生正忙”,之后会跳转到导诊窗口,显示委托合作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处理。
2018年至2022年一季度,叮当健康在线诊疗服务的转化率(定义为用户下达销售订单数目与在线诊疗服务提供的处方数目的比例)分别为51.4%、69.9%、68.8%、77.5%与81.1%。如此高的转化率,很难与之匹配的服务效果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叮当健康一直强调的快药和在线诊疗及慢病健康管理的协作,似乎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一方面,自营线上平台计数或缺乏考量,毕竟叮当健康的绝大多数订单还是来源第三方平台,采用基数不大的自营平台数据,并不能全盘衡量叮当健康的闭环业务模式,这一点,从叮当健康实际销售订单数量可以看出。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一季度,线上直营渠道和线下渠道,合计销售订单分别为:1410万笔、2640万笔、4050万笔、6050万笔与1580万笔,删选为用户提供在线诊疗的订单数分别为10万笔、220万笔、440万笔、680万笔与180万笔,两者之间有着量级的差距。
另一方面,在线诊疗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比较有限,用户很难留存,对于慢病健康管理,慢病患者对于药品储备意识本就高于常人,而且,叮当健康也暂时不具备除了购药以外的其他服务场景,所谓临时用药的在线诊疗需求,其实只是非常小众的市场。
由此看来,叮当健康号称的闭环服务模式,还是噱头大过实际,很可能还是想借助不同的医疗场景,网罗更多的用户需求,来实现“卖药”这个本质。或许未来的叮当健康可以将闭环业务做的更完善,但在成本高和盈利难的压力下,或许依托“卖药”来精进闭环业务会是较为长期的选择。
结语
上市,应该是叮当健康目前最好的选择。因为,从叮当健康创立之初再到一路烧钱扩张,至今仍未改写巨额亏损的命运,不管是28分钟的快药,还是在线诊疗、慢病健康管理的闭环业务模式,烧钱是必不可少。
押注上市,可以短暂让叮当健康在亏损,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等问题中得到释放,也有更多的资金去完善闭环业务模式。
但上市似乎并不能解决叮当健康第三方平台充满变数,自营模式过重,运营成本过高,盈利困难等问题。所以,叮当健康未来要想重拾造血功能,撕掉“卖药”标签,在互联网医疗增长预期一路下滑的今天,这个故事注定不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