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修养好的人,乐于追求义理;而修养差的人,乐于追求利益。
好像只能讲义,不能讲利,否则就是修养差的表现。以至于许多人口是心非,说什么利益不重要之类的话。
“逐利”不仅没错,还是一件十分正确的事,但并不意味着“逐利”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实现“利”,更多的为了提高“逐利”的层次。
“逐利”就要区分“利”的不同
从“利”的高低程度可以分为大利与小利;从价值的判断,可以分为正利与邪利;从按所得的多少分为暴利与当利;从时间的维持来讲可分为远利与短利。
在这四组“利”中,想必大多数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人们总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当遇到小利暂时看不到大利的时候,就忽略了大利;正在收获着当利的时候,发现暴利,很可能会犹豫,甚至有些人“利令智昏”,把暴利当成了当利。
作为职场人“逐利”完全没有问题,可是要正确选择自己逐的到底是什么“利”,而不是只要是“利”,拿到手就行。
要知道好事不可能都落到一个人头上,而且有些“利”本就是相悖的,比如,远利与短利,正利与邪利。
所以,要区分“利”,才能更好地“逐利”,这就是“逐”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不至于在“逐利”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逐利”真的就够了吗?
职场上,人们看似在“逐利”,只要是能获得利益就好,至于其他的不管不顾,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说明了,“逐利”的过程,还要看自己开不开心。如果获利之后并不能快乐,那么就必须要舍弃。
就像有些人虽然获利颇丰,但并不开心。或许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或许违背了良心,甚至触犯法律。
“逐利”前还要考虑,获利后是否能让自己感觉到愉快、幸福。就像有些人在外人前看似风光无限,可惜回到家里却是鸡飞狗跳一团糟。
“逐利”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家人更幸福、更愉快,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利,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逐利”是过程,获得是结果。“逐利”是了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幸福感,一切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如果偏离的这个目标,“逐利”就会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获利、开心就足够吗?
人们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戴什么表、住什么房子,以及能为别人带来何种价值,太多的事情,都是来自于别人反馈,否则就犹如锦衣夜行。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
这就不得不提到“远利”,在“逐利”的过程中,就要及时规划到未来。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于“独乐”、“寡乐”不否认存在,但不会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当然众乐并不代表“齐头式的假平等”,大家多少分到一些好处,看起来都很快乐。事实上,这才是最大的误区。
“逐利”是一个输出价值的过程,并非获得的结果。就像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一样的道理,因为优秀才获得成功,换句话说,因为输出价值,所以“逐利”才能得以实现。
这时“逐利”的层次已经提高,变成了输出价值,让自己获利,就像知识付费的一些博主一样,因为在输出价值,所以获得利益。把“逐利”的过程,理解为输出价值的过程。
不仅为别人带来收获,同时也是自己“逐利”的过程。“独乐”、“寡乐”不如“众乐”。
“逐利”的三个层次相互依存
“利”代表着对物质的需求;“乐”代表着精神的需求;“众乐”代表着社会责任,最终在达成“逐利”的目标之后,才是最真实的收获。
政治经济学中讲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可见,物质追求会影响到意识层面,而意识层面的高低,又在影响着物质。
就像原始社会、农业时代,身强力壮更有优势;工业时代,知识、技术更具有优势,因为机器已经代替了体力;在网络时代,知识、技术已经不再稀缺,思维成为了人们追捧的新晋热门。
“逐利思维”是每个人职场人都在做的事,在遇到选择时,总是在用看似理性的权衡利弊,实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掌握了“逐利思维”,明白自己要追逐何种“利”,怎么样获得“利”,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选择,就会明白“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在最后
行走职场,“逐利”并不是可谈,而是必须要谈的事,关键要拿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想必现代人并不觉得追逐利益有什么难以启齿,但在于如何获利,获利后开心与否,是“独乐”还是“众乐”,才是“逐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