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到2011年,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全球化机遇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今天这样的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摩擦、俄乌冲突“三大冲击”。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制造业整体面临着一个巨大问号:“中国制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或许,从经济数据中已有了部分答案。以最近一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2022年1—4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6%,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0%。
当疫情来临、全球产业链断裂的时候,中国较早控制疫情并复产复工,当时全球抗疫主要物资都“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业储备和协调能力显示了巨大优势。然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何保供应链、保制造业企业、保就业,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世界工厂地位,需要认真拿出应对之策。
一方面,我们庆幸有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思考当下的挑战。未来的全球化会不会变成逆全球化或者半球化?这对中国的制造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下,可以说中美贸易摩擦,真正摩擦的不是贸易、不是关税,实际上是高新技术制造、高端制造。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给我们警示,国际环境并非和平安全,要确保国家安全,需要自身强大,成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要成为军事强国,就更要重视、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
“中国制造”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该怎么定位?处在什么方位、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用两句最核心的话:中国制造业“大而有韧性”;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跃升阶段。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在全球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门类齐全。中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有完整传统制造产业链,全链制造且有一定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点上,印度、越南可能和我们没法比。二是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产业和市场有纵深,有回旋余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达4亿,超过了美国人口,中国消费环境也是全球第一。通过电商,基本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消费环境也处在世界前列,购物有京东、淘宝,物流有顺丰,支付有微信、支付宝,开会有钉钉、腾讯会议,出门有滴滴,吃饭有美团等。三是制造能力强大,部分领先。钢铁、水泥、玻璃、家电、服装、玩具等产能强大,制造业一些重要领域已具有全球领先竞争力。比如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四是有中央层面的产业政策和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
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产业链开始收缩,各国开始强调产业自主性、可控性、安全性,而不再追求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产业链韧性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2018年底以来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中国制造拥有抗冲击能力,经受住了极限考验。“大而有韧性”,是对现阶段中国制造的基本定性。
但是,中国是传统制造大国,不是现代制造业强国。
什么是传统制造?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洗礼和赋能的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也就是说,经过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改造的传统制造业,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圆满,尤其是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很多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或者企业群落,是响当当的Made in China。
什么是现代制造业?分成两块,一块叫先进制造业,还有一块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经过了信息化改造的制造业。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是“两车”,一个是高铁,一个是小汽车。但是,“两车”中最关键的东西受制于人。高铁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如轴、毂等还不能完全国产化;软件系统中牵引系统、转弯系统、制动系统的技术仍然在德国人手里。大功率小轿车的发动机还不能稳定国产,受制于西方先行业国家的专利布局,要做就要付高昂专利费用。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能源车颠覆了原有技术路线,实现了基本与美欧同步。高端制造业的典型是“双机”,飞机和手机。手机里驱动程序现在中国也能做了,但建立生态系统却依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手机里7纳米以下芯片也做不了;大飞机最关键的发动机中国也做不了,而全世界有三家能做,美国的GE、惠普,英国的罗罗。
如何衡量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国工程院每年都发布一次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总体说来,近年指数变化不是很大。世界制造业强国排序有四个阵营。第一阵营是美国,遥遥领先;第二阵营是德国和日本,伯仲之间;第三阵营是中国、韩国、法国、英国。第四阵营就是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图1: 2020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这个排名衡量的标准有四方面指标。第一类是规模类指标,主要是制造业当年的增加值、全球出口占比;第二是质量指标;第三是结构指标;第四是可持续指标。第一项中国较强,但后面三项中国相对较弱。在质量指标里,中国制造业知名品牌数少,全球制造业十大品牌没有一个;制造业产品品质、质量、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满意度等与德国、日本都有较大差距。结构指标方面,中国普通制造、传统制造占比较大,高技术产品、原创产品以及基础产业贸易占比与一二阵营国家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最明显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研发能力、专利储备、人才数量、能耗指标等。
“中国制造”的未来趋势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制造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传统制造面临着东南亚追赶,现代制造面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卡脖子”围堵。中国以往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
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拜登政府对拉帮结伙、小院高墙、定点脱钩的手段运用得更加明显;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大家在讨论,越南会不会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会不会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取而代之?
有几组数据引起了关注。2022年一季度越南GDP增长5.03%;航空客运同比增长441%;越南引进的外资到位额达44.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创5年来新高;货物进出口总额17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出口885.8亿美元,增长12.9%。而其出口中主要是填补中国曾经的出口市场空白,到美国、欧洲、亚洲。
当前,三星、戴尔、耐克等企业都已把一些生产基地搬到越南或印度,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来之不易,一定要把它保住。中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逐步衰减的同时,越南、印度却有较大潜力。当然,他们重建一个新的供应链、产业链还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至少需要10年的基础建设,民间市场分工合作网络的形成也需要更长时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在东南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形成了一系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对于其他国家的追赶,我们有自信。
但中国不能永远仅靠外循环和出口导向来发展制造业,需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知道“逆水行舟”的道理,更需要勇毅前行的勇气和决心,在创新链、产业链上追求制高点和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最近在国际上的一系列动作,就是在重建规则和秩序,重构全球产业链,而且拜登政府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中国剔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以往主要靠引进模仿吸收,再降成本,再搞创新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很多领域追赶到“无人区”的时候,低成本发展战略行不通了,必须要走专业化、差异化的路,要走“专精特新”之路。面对“卡脖子”,补短板是短期策略,锻长板才是长期战略。在此背景下,工信部启动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形培育工程深得全国制造业企业拥护和中央肯定和倡导,也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产业政策从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普惠性产业政策。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也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首先,中国制造必须从整装制造、综合制造、装配制造转向基础制造。综观世界,老牌工业国家都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建立了密密麻麻的专业协作体系,进而出现了集成制造、装配制造、T型生产线。中国亦须将装配制造前后链条补完整,补链、串链、铸链,要从工业强基做起,从产业基础再造做起。具体来讲就是强化“6基”:基础设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基础共性技术。集成制造要发展和稳定一批核心企业,培育并依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其次,中国制造必须实现从大到专,倡导专业化生存、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引领,坚持长期主义和技术至上,走专业化道路。其实,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很聪明,一些大的综合制造企业市值并不高,而专业化企业,比如宁德时代、浙江万向、福耀玻璃、百济神州、隆基股份等细分领域做得窄但一直做到全国第一和世界前列的企业,资本市场反而给予很高的定价。因此,“专精特新”之路更适合民营企业。培育长板产品和长板产业还得依靠民营中小制造业。
再次,中国制造必须抓产业链集群的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首先要在一个产业集群中成长,企业群落和产业集群最容易出现“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产业集群是一种生态,有创新气氛,汇聚知识并不断迭代更新,促使集群持续繁衍、壮大,走向专业化、极致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也提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在长江、京广、陇海、京九等沿线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等。目前,国内大产业链集群在市场中已经通过竞争合作自然衍化形成了各自的群主、链主。未来,中国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和竞争的时候,可能就是以这种集群模式来参与。“专精特新”企业嵌入一个产业链集群,这个产业链集群再加入到全球经济循环当中。
最后,中国制造必须适应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大趋势。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相互赋能路宽且长。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生产现场数据,量化以后编程建立计算模型再上企业云,实现整个生产过程智能化,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的应用场景已经随处可见。同时,信息化背景下,尤其是“云大物移智区元”时代,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已十分明显。比如海尔大量员工在做研发、管理、营销、服务;华为有19万员工,主要是工程师,而不是工人;美国的英伟达既是软件企业(现代服务业),但也生产芯片,又是高端制造业。此外,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和1+N政策政策体系下,制造业要有紧迫感,树立绿色理念,打造绿色制造工程。新能源技术将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碳中和市场是一片蓝海,这都给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带来机会,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