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应该算是最为常见的一个家用电器了,而正因为太常见了,很多人在选购的时候,似乎也不会考虑太多,框定一个预算范围,看下适合的尺寸,最后几个品牌里选个自己喜欢的,或者知名的,也就购买了。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些品牌,利用大家这样的心理,在产品描述上做些手脚,一不留神你就中招了,最后买到的电视产品也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那么,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电视的那些性能参数都代表了怎样的含义,搞明白这些,对于购买电视,应该能有不少的帮助。
不同面板、技术有啥区别?
作为一台电视,核心自然是这块屏幕,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电视,什么QLED、量子点、Mini LED、OLED五花八门,很多人上来光这个就直接看晕了,那么这些面板之间有啥区别的呢?
实际上,包括QLED、量子点、Mini LED在内,本质上都还是液晶电视,只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来提升屏幕的色域、亮度等指标,以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比如QLED和量子点,是指采用了量子点材料的液晶电视,这一技术可以提升电视色域范围,显示更多色彩。
而Mini LED就如同它的名字,把作为背光的LED灯珠变得更小、更密集,从而提升背光均匀性,使得屏幕亮度更加均匀,另外控光分区也会变得更多,可以提升电视的清晰度、对比度等。
至于OLED,则不同于液晶电视,而是采用了有机发光管自发光的特性,无需背光,与液晶有着质的区别。OLED屏幕可视角度更大,更节能,对比度更高。
另外就是如今市面上出现了少量高端电视所采用的Micro LED,看上去似乎和Mini LED差不多,不过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简单来说,Micro LED就是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其LED单元能够小至50微米,既有着LED背光屏幕高效率、高亮度、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同时又具备OLED自发光无需背光的特点。有着低功耗、长寿命的特点,但受限于当下的技术条件,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高端产品上。
软屏和硬屏有啥区别?
不少人在买电视的过程中,会发现液晶屏幕还氛围软屏和硬屏,那这两种屏幕类型,又有何种不同呢?其实所谓硬屏,就是IPS屏幕,LG为了推广该技术所打造的营销概念。由于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不同,软屏的液晶分子排列和扭转在竖直面(垂直玻璃基板的面内),用手按压屏幕表面时力会传导至液晶分子层,液晶分子受力偏转且恢复力差,导致透过率变化、进而产生波纹;而硬屏的液晶分子排列平行于基板,按压时偏转微小,基本无透过率变化,无水波纹现象。
常见的软屏通常是VA屏,以富士通的MVA技术、以及三星的PVA技术为代表,该类屏可以提供更大的可视角度,通常可达到170°。而IPS技术最早是日立于2001推出的液晶屏技术,后聚拢了LGD、瀚宇彩晶等厂商。IPS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两极都在同一个面上,而不像其它液晶模式的电极是在上下两面,立体排列。由于电极在同一平面上,不管在何种状态下液晶分子始终都与屏幕平行,会使开口率降低,减少透光率,因此IPS应用在液晶电视上会需要更多的灯管,而在一定程度上,耗电量也会大些。
至于软屏硬屏谁好谁坏,其实也相当复杂,这里简答总结一下,相对来说,软屏有着更高的对比度,并且最低亮度也会更低,且不容易漏光,但可是角度较差,而硬屏的话,则有着较好的可视角度,但对比度会差一些,最低亮度也会相对更高一些,此外就是普遍会有漏光现象。
控光分区、背光分区什么意思?有啥区别?
首先要说的,控光分区也好,背光分区也好,只是厂商在营销是叫了不同的名字,本质上是同一个技术。而这个技术存在的意义,在于将液晶电视的背板LED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实现独立控光,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确保电视的画面在该亮的区域更亮,该暗的区域更暗,使得画面有更高的对比度。
硬件控光分区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侧入式条状控光分区,通常用在侧入式背光的电视机上,控光分区是条状的,这种条状控光分区的数量少,无法对不同区域的亮度进行精细调控。
另外一种是直下式控光分区,将背光灯分割为几十个上百个小单元,类似棋盘布局,因此也被称为棋盘式控光分区,每个小单元可以单独控制,各个单元之间不会相互干扰,该暗的地方能够暗下去,该亮的地方能够亮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画面的展示上也就能够呈现更多的细节和对比度。
除了分区方式不同之外,对于一些高端电视,分区数量也相对较高,控光越精细,最终显示效果自然也越出色。
分辨率有啥讲究?为什么说还有假4K?
有屏幕自然就会有分辨率,所谓分辨率,就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值的多少,可以显示的像素越多,画面就越精细,观感也就越好。比如说720p,其中字母p只是逐行扫描,即在逐行扫描下达到1280X720分辨率。而随着这些年技术发展,显示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从720p到1080p、2K、4K、8K。
不过如今720p这种分辨率现在是比较少见了,或许只会存在于一些32英寸这样的小尺寸电视上,1080p这样的分辨率也是越来越少见,2K、4K则是目前的主流,而8K受限于片源、传输等原因,目前普及度相对也没那么高。
不过,需要注意的,并不是说标注了多少分辨率,就一定会给足你这个分辨率,以如今比较主流的4K分辨率来说,就曾出现过不少的假4K。这里面复杂的技术区别这就不完全展开了,简单来说,真4K面板只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像素,有效像素是820万;而假4K面板有红绿蓝白四种颜色的像素,有效像素是615万,主要是其中增加的白色子像素仅仅是为了提高LCD的利用率,并不能作为色彩像素,结果就是不但没有提升画面精度,反而还会造成影响。
不过目前主流品牌的产品应该不会有假4K的电视了,但是对于一些低端产品,或者在一些下沉市场,可能依旧会存在,需要注意。
屏幕刷新率对于观影有怎样的提升?
所谓刷新率,就是电视一秒钟能闪过多少帧画面,很显然,刷新率越高,画面也就更为流畅。目前多数电视的刷新率都是是60Hz,考虑到主流的视频源的情况,实际使用时完全足够的。不过随着手机行业越来越卷,进而推动内容制作、以及电视领域,再加上次世代游戏主机的使用需求,如今不少品牌也开始推出120Hz的电视产品了。
当然,一台电视要实现120Hz的刷新率,涉及到的是电视的方方面面,包括面板本身、相应能力的处理器、120Hz MEMC技术、满血的HDMI 2.1接口等等,这也为不少产品钻漏洞提供了空间,造成一些伪120Hz电视的出现。比如它们可能实际采用的屏体是60Hz刷新率,然后通过DLG/HSR技术,通过算法、插帧等技术实现近似120Hz的效果;或者即使采用了4K 120Hz的屏体,但没有性能足够的芯片,无法流畅解码相应片源;甚至没有配备满血版的HDMI 2.1接口,无法播放外接4K 120Hz片源等等。
不同色域代表了什么?
所谓色域,简单说就是色彩保护的范围。在自然界中,包含了我们肉眼可见的所有颜色。但受到技术限制,我们的显示器并不能显示全部的颜色,这时候它所能显示的色彩空间,就是电视的色域了。通常普通电视的色域范围是100%BT.709或者72%NTSC,高于这个值,就算是广色域了,色域越高,意味着电视所能表现的色彩越丰富,那观看效果自然也就越出色。所有,我们只需要在购买电视的时候,去关注这个色域值就可以了。而除了BT.709、NTSC之外,如今还有DCI-P3广色域,相比NTSC色域更丰富。而到了8K之后,色域标准也是更新到了BT.2020,相比BT.709有着更宽广的色域空间。
这里还要着重提一下NTSC色域,它是基于过去美国、日本等国所采用的NTSC制式所对应的色域,而我电视所采用的是跟欧洲一样的PAL制式,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电视内容从根本上就不提供NTSC制式的内容,更别提相应的色域标准了。同时,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HDTV电视统一色域BT.709的出行,NTSC色域基本上也是名存实亡,所以在电视,包括显示产品上所标注的覆盖72%NTSC色域这样的参数,其实本身就毫无意义,我们也不用在意。
屏幕峰值亮度究竟多亮才合格?
屏幕峰值亮度也是我们在购买电视时经常会看的一个指标,那究竟多亮才算合格呢?按照HDR显示认证技术规范2.0版的要求,液晶电视峰值亮度必须达到1000尼特以上才算符合标准。而之前的1.0版,则要求比较低,是大于等于600尼特,也就是说大于600尼特HDR就开始有效果了。通常来说,中低端电视一般峰值亮度在400到600尼特,中高端则是600到800尼特,准高端在800-1000尼特左右,高端大于1000尼特,大家在购买时参考即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电视标注的亮度是峰值亮度,是在一定条件下所激发出来的亮度,并不意味着能够持续提高这一亮度。
处理器、内存等性能配置
说完关于屏幕的这些指标,再来看下性能参数。如今电视基本上都是智能电视了,就更手机一样,处理器、内存这些配置,同样会关系到电视的使用体验。简单来说,处理器核数、频率越高,使用越流畅;内存和存储同样也是越高越好,不过好在相比手机,电视不需要那么高的算力。另外就是电视系统,通常市面上的基本都是安卓系统,方便可以自己安装APP,不过也有部分电视不是采用的安卓系统,会出现无法安装第三方应用的问题,需要注意。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一台电视包含了非常多的细节,不过好在如今市场上,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基本上能够避掉绝大多数的雷,剩下的,只需要依据自己的预算,合理的进行选择即可。不过如今技术发展也是相当的快,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带来的电视新品,都会对观影体验有着较大的提升,因此,在购买的时候,尽量秉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即可,另外就是,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还是到线下去实际感受一番,比较观看体验本身也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情,色彩风格能否符合自己的胃口,才是最关键的。希望这篇内容能够为大家选购电视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