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献把闯关东行为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其实就是穷的没办法、没活路以后的无奈之举。自古历代政权就围着土地转磨,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圈子,原因无非是没有有效解决土地分配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造反前是什么身份,最终还是皇帝成为了最大的地主,开国后,对功臣良将、王公贵族的分封赏赐多以土地行赏,列土封疆也不算鲜见,再经过若干年权贵们的侵占,土地又成了要致命的问题。而中原文明从来都是农耕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王廷的基本收入来源就是土地,相互依存却又“相爱相杀”,比如明亡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问题。
清朝走了明朝的老路,土地的过度集中造成大量世代务农的庄稼汉无田可种,无奈之下背乡离井的闯关东,而民国初年开始的闯关东,其实一直持续了将近40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迁徙人群多以山东人为主,这与山东的特殊情况有关。
民国年间山东的土地耕种面积是一亿亩,但是人口也有三千多万,平均耕地是有3亩左右,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百分之十的地主占据了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这样一来,所谓“人均”就毫无疑义了,更何况即便平均也很难维持生存,而到了解放前的两三年,土地情况再次恶化,某些地方,地主阶级加富农阶层占两成人口,却占据了百分之九十八的土地。
后来的大灾荒和战乱造成山东六成的平民直接闯关东,而这仅仅是一个小高潮,到了张宗昌盘踞时期,连年的大灾荒外加胡乱加税摊派,人口又迁徙了一部分,又到了日本人占领时期,日本人的三光政策、汉奸、水灾、旱灾、蝗灾,加在一起,很多地方已经成了无人区,短短几十年,共逃亡关外1800万人,而迎接这些人口的自然是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虽古代稍显偏僻,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变成了聚宝盆般的存在,农业优势只是其中之一,森林资源,煤炭、铁等资源也极其丰富,张学良沦为丧家之犬后,日本人占据东北地区,并将这里当做自己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工商业发展极其迅速,而这又需要更多的人口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为山东、河南、河北的迁徙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生存条件。
创造了工作机会就能很好的生存么?显然不是。作为受压迫阶层,很多人闯关东后过着还不如家乡的生活,那个时代可不是朱明开国时期,随便找个荒地就能种,朝廷还有优抚政策,东北地区的良田一样被地主把控,交了租子以后,一样一样的很难苟活,而上文提到的矿业,林业等相关工作,他们的掌控者也无非是行业不同的“地主”而已,在这些垄断阶层的压榨下,很多人不甘压迫,或者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山东老家,所以选择了回流。
而最大的回流原因是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还是以山东为例,随着打土豪,分田地的进行,收到同乡消息的人民踊跃回归家乡,这里有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各种耕种资源被政府合理分配,这样一来不但农民回乡后有了稳定的生活,也为解放区的农业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