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拆书稿:刘润《底层逻辑》——思考的底层逻辑2

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一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和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上一篇给大家拆解了第二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的前4个小节:《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如何赢得一场辩论?》和《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今天给大家拆解第5到第7小节:《如何快速洞察本质?》、《流程、制度与系统》和《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本章的第1-4小节,是刘润老师对思考前的思考,是明确思考对象和审题。那么读题和审题之后,该如何定位问题,看透问题的本质呢?使用系统思维。

第五小节: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普通与优秀的区别,在于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如何洞察本质呢?学会拆解系统。

系统=要素X连接关系

要素是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机械表的表盘、表针、表冠以及背后的几百个零件,就是机械手表这个系统中的“要素”。

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叫作变量,变量可以分为流量和存量;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是推动系统和改变系统的核心要素。用流量来管理存量,就可以掌控系统的核心力量。

连接关系是系统中各要素的协作关系,比如机械表之间的齿轮是如何衔接、如何咬合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连接关系分为四种: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

因果链,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只有增强(+)和减弱(-)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

增强回路是一种“因”增强“果”,“果”又增强“因”的两条或者多条,首尾相连的因果链。增强回路可以分为正向增强回路和负向增强回路,马太效应、赢家通吃、复利效应和指数型增长都是增强回路的不同现象而已。

调节回路是一种“因”增强“果”,但“果”却减弱“因”的回路。调节回路的作用是防止事情走向极端,让世界回归平衡。

滞后效应由因到果的时间差。因果不是瞬间连接,回路不是瞬间闭合,所以在分解问题时,要装上一根时间轴,看到因果之间的滞后效应。

那么如何分析问题的本质呢?

第一步:找到核心存量,也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变量,比如饭店的老顾客

第二步:找到关键因果链,关键因果链是指导致核心存量变化的链接关系,比如浴缸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对浴缸中水的存量的影响关系。

第三步:找到增强核心存量的增强回路

第四步:找到阻碍核心存量增长的调节回路

第五步:考虑由因到果所需要反馈时长导致的滞后效应

最后,看看问题是出现在哪一步,看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改变哪些连接关系?

这一节是教我们如何利用系统思维,精准定位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为找到问题的根本解提供可能。

第六小节:流程、制度与系统

在学习系统思维之后,该如何用呢?刘润老师以企业管理为案例,给大家展示了系统思维在现实中的运用。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制度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是规定,是契约。

系统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在和尚分粥的案例中,轮流分粥且分粥人最后拿的方案中,第一步判断今天谁分粥;第二步分粥人把粥分到碗里;第三步其他人选粥,分粥人最后选,这是流程。

为了保障分粥顺利,分粥人的轮流规则、取粥顺序的规则就是制度。

粥、碗、人,分粥的流程步骤,分粥的规则,这些要素组成了整个分粥系统。

由先选碗再分粥,改为先分粥再选碗,这是改变了流程;

将分粥人先选,改为分粥人最后选,这是改变了制度;

由分粥到人,改为分粥到碗,再由其他人选碗,分粥人最后选碗,这是改变了人与粥、碗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改变系统。

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而改变系统则是改变了整个模型。改变流程和制度是管理,而改变系统和模型则是治理。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刘润老师在这一节,用分粥的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从管理的角度运用系统思维。

第七小节: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讲了系统思考对于看透本质的重要性,也讲了系统思考在现实管理中的实际运用,那你不禁会问:该如何提升系统思考能力呢?答案是:刨根问底+螺旋式逻辑闭环。

刨根问底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层层挖掘,寻找问题深层因果的训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积累足够多的因果链,而因果链是构成系统中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的基本单元。

在训练逻辑思维时,首先要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证有不证无,以偏不概全,证有靠举例,概全靠推理。

证有不证无:证有只需要举出一个实例,就证明它存在。比如你只要看到过一只黑天鹅,你就可以证明黑天鹅存在。

但是你要证明黑天鹅不存在,即便你看到1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说明黑天鹅不存在,只能证明你没见到过黑天鹅。

你没有接触到,不代表不存在,允许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以偏不概全:所谓的以偏概全就是把偶现的个例,当作了真理。比如村里十六岁辍学打工的小明发财了,然后你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隔壁老王买彩票成了富豪,你就得出“彩票才是致富之道”的结论。

要想得出一般性结论,只能靠证明和推理,而不能靠举例。再多的个例,如果不能通过推理证明,那就不具备普适性,无法成为一般性结论。

以逻辑素养为基础,经过刨根问底的训练,我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库,但是这些逻辑如果无法形成闭环,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甚至形成思维混乱,不知道哪一个逻辑才是正确的。比如应该补短板还是发挥优势?如果没有形成逻辑闭环,就可能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消耗资源。

那么如何形成逻辑闭环呢?搭建自己的认知之树和思考体系。

这就要学习《底层逻辑》的第一章: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中,关于理论学习的三个方法:学李白也学杜甫、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和记住每个理论的前提。这样由一个个理解透彻的公理搭建起来的认知之树,才能帮助你形成逻辑闭环。

形成逻辑闭环并不是思考的终点,这个逻辑闭环还需要不断进化和迭代。只有在高层次形成闭环,并且不断打碎重建,才能保持螺旋式增长,而不是成为一个静止的思考圆,束缚自己的眼界和判断。

当你通过刨根问底积累了大量的因果链,通过深度思考形成逻辑闭环,又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别人的逻辑框架,让思维螺旋增长,你就可以很轻松地构建出系统中的回路,再沿着回路,顺藤摸瓜,找到根本问题。

随着思维的进阶,能够透视的系统就越来越复杂,洞察本质的能力也因此不断提升。

刘润老师将逻辑思维境界分为五种层次,让大家自我对照,明确进阶之路。

第一层: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驴唇不对马嘴,思考点不在一个问题上

第二层: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摇摆,自相矛盾。

第三层:低层次思维闭环,思考有逻辑。先认同,后反驳,观点不落地

第四层:高层次思维闭环,思考有逻辑。逻辑闭环十分通透,能够直达本质,但是固守闭环,困在自己的思维之墙中。

第五层:螺旋式思维闭环,思考有逻辑。始终保持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知识和别人的思考框架,壮大自己的思维螺旋,形成思维的龙卷风,深不可测。

总结

看到问题只是第一步,准确定位问题才是找到根本解的关键。如何提高自己定位问题的能力呢?

1、用系统思维拆解问题中的要素和链接关系,找到这些关系的规律;

2、通过改变系统之间的链接关系,而不是改变要素来解决问题;

3、通过“刨根问底”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逻辑兵器库,然后通过搭建认知之树和思考体系,将这些散落的逻辑连接成线,闭合成环,不断升级迭代,形成螺旋式思维闭环。

审题、定位之后,该如解题呢?解题时应该具备哪些思维呢?

请看下节拆解!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