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证不治病3.1
第三章 “证”本质与现代化
本质是什么?不是直观感知的东西,是运用一定的逻辑方法,分析直观感知的客观对象,上升到与学科理论规律相一致的文化高度的东西。显然,本质不是自然客观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而是理性客观的东西,由思维所把握。不同学科理论有不同的本质,学科理论是客观事物本质化的依据,本质是和学科理论密切相关的东西。“证”本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主要内容,人们希望通过“证”本质研究,融入科技文化,获得西方认同。
一、生命的临床客观
目录
1.欲死、想死的生命感应
2.活人的本质
3.把人当人
4.西医把关的中医
一、生命的临床客观
中医理论是直面生命,在自然时空的大背景中形成的。辨证论治2千多年,浩如烟海的病案文献、各家学说,都以病机为证候的本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证候的本质属性在辨证论治创立的时候就十分清楚,是病机理性对临床疾病本质的把握。
欲死、想死的生命感应
2011年末,有位85岁的女性患者,突然出现了想死的念头,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老伴特别紧张,就诊时十分担心地说,你死了留下我一个人咋办啊?病人身体状况较好,时常有点毛病,一般看几次就好了,觉得这次就是一个想死的念头,其它没有什么不舒服,不算是毛病,拖了十多天,在老伴的催促下才来看病。切脉就发现问题了。脉象冬天当沉、老年以小、细为佳,反而浮取弦大,稍用力则空虚,左关部弦大更为明显,好在尺部沉取脉弱小,尚属有根,考虑为肾精亏虚肝阳上浮,用天麻钩藤饮加熟地,三天后想死的念头就消失了,复诊时乐呵呵的说,还是活着好啊。
想死的念头、欲死的感应是五藏元神发生了异常,是自我感应的。出现想死的念头、欲死的生命感应,大多是元气元阳亏虚,或者元精不能涵阳,元神有浮越之势,在这个时候,只有病人自己才有感应,若不及时治疗,恐怕生命堪忧。
当看到自杀的报道,看到名人猝死的新闻,我在思考,这些突然发生的不良生命结局,难道是瞬间形成的吗?地球上生存了数十亿年的生命,在发生这样的情况之前,就没有什么感应吗?活生生的人,是五藏“神机”、服从阴阳、协调气化的生命体,发生想死、欲死的感应到结束生命,应该是经历了一个“阴阳神气”的“之化”、“之变”过程,动摇了先天元神,“阴平阳秘”的协调性被破坏,萌发了“阴阳离诀”的结果。
有个外地好朋友,在一封电邮中告诉我,这段时间时常有一种欲死的感觉,我意识到可能是少阴阳气损耗太过,要及时大补少阴元阳,当即处方:党参80克,附子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30克,煎半小时,一日三次。二剂后欲死感消失,我叮嘱他一定坚持多服几剂,可他因为太忙停药了,没过几天欲死感又出现了,赶紧再服又好了。为了以后安然,我告诉他,因为劳心太过,未能很好地休息,服这个处方固护元阳,当情况明显好转后,长服一些人参、西洋参和金匮肾气丸,或者附子理中丸,防止元阳亏虚。
2012年3月下旬,有个年近30的女性,面白如盐,极其疲乏,时常有死亡感,脉来沉伏弱而绝,舌淡白,唇白无华,言语低微,劝其住院,但病人坚持要在门诊治疗。辨为元阳衰微,用大剂量人参四逆汤,送服附子理中丸、归脾丸,同时嚼服红参,隔日复诊,面略透红润,脉仍然沉弱欲绝,守方治疗至4月下旬,改用阴阳两补:人参40克,制黄精40克,附子20克,干姜20克,熟地20克,当归20克,炙甘草20克,服至5月底,后用桂附地黄丸配合归脾丸再服2月善后。
有位张姓的女患者,四十多岁,体形壮硕,面色红润,精神尚可,因失眠就诊。脉诊沉弱,予人参四逆汤,复诊时睡眠明显改善,我问是不是有死亡感,回答说这种感觉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未对任何人讲过,失眠后就更加强烈了,服中药后死亡感不明显了。阴阳双补的汤方,守方服了将近一年,死亡感才完全消失。停药半年,因为劳累复发,守方服用半月,死亡感消失。
病入少阴,元阴元阳亏虚,才有欲死、想死的感应。有人会问,没有下利清谷、手足逆冷等少阴阳虚阴盛的临床症状,怎么能说是少阴病呢?外感疾病传变少阴,多有下利清谷、手足逆冷等症,但内伤杂病就不一定了。少阴病的病机是什么?元阴元阳虚衰。临床特征是什么?“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281条)。脉微是元阳虚衰,脉细是元阴的欲竭,“但欲寐”反应元神的不支。不管临床什么样的症状表现,有元阴元阳的亏虚、有元神不支的病机,就属于少阴病的范畴。想死、欲死的感应虽然不及“但欲寐”的元神不支那么深重,但已经说明精神不能内守,要么恐惧,要么欲寐但不能寐,这时若不及早大补元阴元阳,如何防止元神突然散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