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事业上怎么成长最快?刻意成长,做好5个方面,你会惊艳所有人

对于很多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都想更快地成长,但总会遭遇以下困境:

每天要面临大量新的信息、知识,仅仅是阅读都要占用大量时间

在最需要学习提升的时候,被困在最底层的事情里,无法抽身,每天都是煎熬

被身边很多没素质、没文化、老油条吊打工作经验和情商,自己出力不讨好

好的机会等不来、抓不住,眼看曾经一起的小伙伴越来越好,很无奈

本文,子禾将从策划的角度,分享让事业成长最快的方法“刻意成长”,及其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

子禾对《刻意练习》的了解仅停留在这四个字上,既没有看过《刻意练习》,也没有了解过相关理论,下面内容纯属原创,如有雷同,请读者自行区分和使用。

刻意练习基本功

不从喜好的角度,从事业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练习基本功

要有自己的喜好和擅长:

在理论上,事业上最佳的选择当然是自己喜欢、有兴趣、有热情的事。

但是,对于已经选定的事业,无论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有兴趣和热情,想要把事业做好,就要在事业上找到自己有兴趣、喜欢、有热情的具体事。

简单地说,就是要在事业上有自己的喜好和擅长,否则干起事业来就太枯燥了,不利于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热情。

但不局限于自己的喜好:

但是,要想在事业上快速成长,就要能够做到“不局限于自己的喜好”,即无论做什么事,不去用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有兴趣,是否乐意去评判。

自己喜欢的不托大、不大意;自己不喜欢的不排斥、不拖延;如此,保持一个做事业的基本理性。

从事业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练习基本功:

更进一步的,是要从事业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练习事业的基本功,这包括:

专业上的基本知识、技能、工具,及典型案例分析等

专业上有更进一步的基本功,如方法论、思维模型等

商业通用的技能,如沟通、请示、汇报、总结、会议组织、演讲等

对事业有辅助作用的,如心理咨询、营养学、数据分析、金融分析等

举个例子:

很多人分析为什么马云创立阿里巴巴能够成功,有两点总结非常到位。

一是马云是老师出身,在口才、演讲、感染力方面超人一等,这毫无争议;

二是马云的英语水平相当高,当初为了练口语,马云曾经给老外做过向导。

对自己在事业上可能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做刻意的练习,正应了一句老话“艺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

子禾提醒:

掌握专业基本功,能让人优秀;

掌握商业通用基本功,能让人卓越;

掌握辅助技能,能让人卓绝。

刻意调整好心态

不从情感的角度,从工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调整好心态

要能实时感知自己的情绪:

做事业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困难,会有很多不同的境遇。

要想在事业上快速成长,就要能够实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并把这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

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个能力,那不妨先养成多微笑、多照镜子、多刻意冷静自己的习惯。

不从自身情感的角度出发:

能够实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就能在事业中实时找到自己的情感。

如此,在面对事业上的选择时,才能够不从自身情感出发去考虑问题。

从工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调整好心态:

做事业,要从工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包括:

凡事对开头和结尾都要非常重视

在开头时,确定工作需要的心态,是积极还是谨慎,是热情还是平静

在此过程中,不在有情绪的情况下做任何决策

在结尾时,确定工作结尾的需要,确定大家对于结果和收益的想法

举个例子:

现实里有两位服务人员在短视频平台爆红,很多人只看到了热闹,却没有看到门道。

一位电信女客服,正在电话里要死要活地跟男朋友闹别扭,突然客服电话响起,女客服让男朋友等一下,然后接起客户电话,用非常平稳、亲切的语气跟客户打招呼,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语气在一秒钟之间完成无缝转换,满屏幕的喜感。

另一位收费站男收费员,在严肃认真点钞找零之后,一个九十度的转身面对车主递上零钱的发票,脸上突然堆满了标准化的笑容,犹如一个机器人。

男收费员遵守服务规定的样子,虽然刻意但却充满努力,这让人在喜感与敬佩之余,又不由得升起莫名的同情与伤感。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是这样,在创业路上努力的人更应该这样。

子禾提醒:

刻意保持好心态,重点在于养成感知、检查、调整心态的习惯,避免在事业中,受限于自己一个人的视角,长期受困于某种情绪而不能自拔。

刻意去面对问题

不从利弊的角度,从长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去面对问题

在事情中放下利益分析:

在事业中,最会遭遇各种问题,这时候权衡利弊会占据绝大多数人的心智。

要想在事业中快速成长,要能够在事情中放下利弊分析,放下权衡利弊和精打细算。

从长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去面对问题:

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在事情中,通常你能权衡利弊、精打细算的地方,对方也一定能。

但是,从事业长远的角度考虑,最佳选择未必是在当前要把利益算尽。

保持长期刻意面对问题的习惯,在面对问题时,不逃避,就不会有弱点,选择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逐渐没有漏洞。

以正合,以奇胜:

事业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用兵打仗,要以正合,即符合规律和常法,让对方和自己在一个有章可循的规则范围内进行比拼。

更要以奇胜,即能够洞察对方的弱点、洞察事物的变化,洞察未来的趋势,灵活做事的风格、方法、方式,用最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拿到结果。

举个例子:

当年在杀毒软件盛行的时代,360正是主动“刻意面对问题”,推出360免费杀毒,才在杀毒软件同质化严重的江湖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了最后的王者。

罗永浩面对负债不逃避,以个人承担6个亿负债收场,然后迅速转战直播带货,才有了抖音“交个朋友直播间”,才有了一年还款4个亿的亮眼成绩。

子禾提醒:

能刻意地面对问题,就能利用一切问题来成长自己;更进一步,还能够寻找问题、制造问题来逼自己成长和突破。

如此一来,在事业上还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成为拦路虎呢?

刻意去为难自己

不从舒适的角度,从成长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去为难自己

在事业上回避自己的舒适区:

比面对问题更可贵,也更有效成长自己的是,要在事业上刻意回避自己的舒适区。

所谓舒适区,就是有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渠道、模式来解决问题,用自己习惯、舒适的节奏来工作

从成长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去为难自己:

那么回避自己的舒适区,就是要从成长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去为难自己:

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慢慢来,那就要尽快完成,不要让自己习惯“慢慢来”

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化解问题,那就先留着,看有没有别的方法同样能解决问题

反向选择,不是特别关键重要的事情,就排除自己最优的选择,从别的方式入手

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把自己安排在什么上面,用外力逼迫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成长这条路上,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快速地适应环境,避开环境中的礁石,引导外界的力量和形势为己所用;

一方面还要能够跟环境中的恶势力、恶人、恶事做斗争,用它们来磨砺自己。

更深刻的一方面,是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甚至改变外部环境。

适应环境是一种能力,改造环境、创造环境更是一种能力。

举个例子:

在电视剧《心术》中讲述过一个脑科医生年轻时的成长故事。

当时一台复杂的脑科手术,手术小组奋战了几个小时,患者却突然在手术过程中死亡。

这对手术小组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家即要面对当时内心的伤感,又要面对术后家属的问责,还要面对事后媒体和公众的的责难。

在大家伤感、不知所措的时候,年轻的主刀医生拿起手术工具,翻起了死亡患者的大脑,这让其他手术医生、护士错愕不已。

事后,年轻的脑科医生说“既然已经死了,就该为推动脑科医疗做最后的贡献,这是为数不多能够研究大脑的机会。”

刻意为难自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习惯、恐惧、世俗偏见、个人算计等等,只把事业、工作放在第一位,力求推动事业进步。

子禾提醒:

刻意地为难自己,这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和掌握,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

一切以事业为主,不疯魔不成活,不走寻常路,放下自己擅长的,磨砺自己不擅长的,对抗内心的负面情绪和观念,哪儿别扭就磨砺哪儿。

刻意复盘和积累

不从当前的角度,从长远需要的角度,长期刻意复盘和积累

把目光放长远,不局限在当前:

有很多人在事业上早早遭遇瓶颈,迟迟不能有所突破,其根源在于自己的目光不够长远。

要想在事业上快速成长,就要把目光放长远,不局限在当前做思考。

从长远的角度,长期刻意复盘和积累:

从长远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可以复盘和积累:

放下当前的困境不说,下一阶段我要在事业上实现什么目标

下一阶段的事业目标,对我有哪些需要

当前的困境中,我舍弃哪些利益、地位,可以换取突破的机会

如果舍弃利益也不能换取突破机会,那么我打破自己,走别的路,是否有机会

复盘之前的所作所为,自己是否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有没有战略性的失误

就事业总体目标而言,我都需要哪些关键人脉和重点资源,我该如积累它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系统的积累才有效: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子禾想提醒的是,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角度、层面上做积累,是徒劳无功的。

在事业上要做系统的积累,即所有积累都该在事业的版图上,不断积累、逐渐关联、逐步成线、成面、成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以成长为基础去不断突破自己:

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想在事业上突破自己,不仅需要系统性的积累,还需要全方位的成长。

当刻意成长成为一种事业的态度、状态和习惯,则成长会如涓涓细流,逐步汇聚,直至可形成静谧不知深浅的湖水,也可形成滔天奔涌之势的大江大河。

至此,在事业上能够成就大事的气象,才在人的身上逐步显现!

举个例子:

雷军造车,押上了自己前半生所有的积累和荣誉。

很多分析认为雷军造车的决策过于冲动,因为小米在此前对造车并无技术、专利上的准备和积累。

如果没有深刻的复盘,没有相应资源的积累,雷军那句“押上”的豪言壮语就是彻头彻尾的忽悠。

而以雷军成功创办小米的经验,以雷军一贯的行事风格,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子禾提醒:

成就事业,我们得是认真的,但这还远远不够;

得是心心念念的,还需要能持久;

得是坚韧无畏的,还需要能变通;

得是忍辱负重的,还需要能释怀。

在事业上,当刻意成长能够深入骨髓,人生与事业,梦想与现实才真正融为一体。

因为所谓刻意,皆是内求;追求事业成功,唯有内求,别无他途!

凯迪号作者:策划人子禾,灵魂人物®创始人,15年商业策划人,做企业家幕后的辅佐者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