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落叶归根美诗六首:叶落毕归根,明年发阳春
晚秋是大部分落叶树木,飘零落叶之时。
此时气温迅速转冷,北方的冷空气带来剧烈的降温,温润潮湿的季节气候退行,树木也到了凋零叶片以保证主干和根部过冬的时期。春夏树木的青葱繁茂热闹,转向秋冬的萧瑟凋零。
中国人往往以四季来对应人生,青春原本是青色蓬勃向上的春天,但至今仍旧是青少年美好年华的代词,那么中老年人,自然对应的是人生的秋,多有岁月流逝的悲感和无奈。
但是从四季轮回的美来讲,秋天的落叶,实际是为来年的春天作准备,那落叶一方面保护树木,避免秋冬季节的生机消耗,另外一方面,化为腐殖,为来年的树木增加勃发的营养。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东晋 · 陶潜《酬刘柴桑 》
陶渊明40多岁,放弃大好的仕途,回到家乡,心甘情愿做一名农夫,是经过漫长而慎重的考虑的。他的这一决定,震动了当时很多奋力于仕途的人,也影响了后世。
从传统中国的人际地位划分,士是排列在前面的,读书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管理,获得良好的薪水和名望,这也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途径,就算是科举制度没有展开的先秦和魏晋,读书人更加珍贵稀少,他们的前途也比普通人更广阔。而陶渊明是不多的逆向回归的人,在他的中年,而且是在他获得了彭泽县令的官位之后。
40岁,我们放在古代的官僚集团来看,这是一个相对壮年的年龄,且往往是仕途里的春天,很多人开始起步,然后达到人生的鼎盛,这些人有着相对良好的俸禄,往往寿命高于普通劳苦的百姓。
但是陶渊明选择回乡,当然各种解读都有,但是其中有几点,陶渊明的父母早逝,在四十岁时,他的妹妹又忽然病故,这是他回乡的一个重要动力。因为他感知了普通人生命的秋冬的悲感,而重视感情和亲情的陶渊明,秉承内心的愿望,回乡,去拥抱故乡的土地和亲情。
陶渊明不算当时的大地主,从他从小寒苦的经历来看,家里有些薄田,后来陶渊明在外作幕僚,也拿了些薪水回家,置办了些土地,但是家庭缺少强壮的劳动力。这在古代的农村,人力是田园产出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故乡,放弃前程和俸禄的陶渊明,需要自己打理田园,亲自参与田间劳作。
但是回到家乡的陶渊明,内心是安定而满足的。
这清贫的农舍,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耕作劳碌,时常忘记了四季的变迁。
直到庭院里落满了树叶,才感慨,哦,这已经是深秋了啊。
然而我打点的田园,秋葵长在北面的窗户下,稻谷摇曳在南边的土地上。
这美好的秋色,令人陶醉,如果我现在不开心,难道要等到明年,谁知道明年会发生些什么呢?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这么说?实际是有当时普通人,对于生命短促的急迫感。
而他的家族,也应该给他带来过这样的阴影。比如父母,妹妹的早逝。而乡村的人民劳苦于田野耕作,饥荒,疾病不免,他在放弃仕途的同时,也应该是做好了这样风险的准备的。
然而他愿意。
像一片飘零的叶子,他主动选择回归故乡,叶落归根,在亲近土地的地方,绽放生命最后的温润华美,写下了无数至今流传的田园美诗。
故乡的秋天,秋叶,哪怕是落叶,都让他安宁。
他带着家人和童仆,在秋光里登高望远。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唐 · 白居易《岁晚 》
白居易这首诗的壮美,在于写出了晚秋一种大气宁静的秋美。
晚秋霜降之后,流水枯涸,仿佛都回归了最初的山林,不复春夏时的奔腾咆哮。
晚秋之后,秋风吹落树木的叶子,那些叶子最终回归山林和土地。
一年时光,慢慢走向了最末,万物都回归了最本来的样子。
如果春秋是万物繁茂峥嵘的季节,秋冬则是一种回归和休息。
这种回归是有底线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山林瘦到了清简,骨骼还在,水收束到平缓,但是依然在山林间流淌。这就是根本。有高潮就会有低落,这种低落恰恰是一种存在和承托。
这是自然的底色,也可以通用到人生和万物。
虽然白居易很想此时回乡,享受故乡秋冬的恬然,但是他身居仕途中高级,主政一方,不是想回去就回去,就劝自己安于现状,在他乡作一片安宁的叶子,静静守望心中的愿望。
风落木归山,和叶落归根,有着异曲同工的指向,就是人,需要在最放松的田园家乡,进行休养休息。从此,落叶归根,带着回归故乡休息和安眠的浓厚情怀。
家园和土地,以安宁的姿态拥抱游子,给予温馨,最终形成奋起的力量。
“霜华昨夜拂秋林,翩落纷纷不自禁。
清吹无时来槛底,紫苔相伴住墙阴。
空馀倦鹊求枝宿,更剩残蜩抱朴吟。
万物归根真趣在,却缘江月识禅心。”北宋 · 胡宿《落叶》
秋霜昨夜落满的树林,树叶纷纷在霜中凋落飞舞。
那清凉的秋风时而将它吹到了门槛边,又将它们堆积到有苔藓的墙角。
那空空的树上,只有喜鹊乌鸦惊慌的在上面夜宿,发出哀鸣,再就是不多的秋虫,抱着树干在呻吟。
可是我忽然意识到感觉到这种自然之美,在静静的江边的月亮里,看着满地的落叶,感觉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呢?这个禅心是什么呢?
佛教有言,成坏住空,是万物的规律,有生长就会有衰败,有起就会有落,生如夏花,落如秋叶,本来就是生命的过程,悲凉无用,反而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美。
这种禅心和真趣,实际中国古代的道教更为珍视。
落叶归根是种自然之美,万物也会按照规律,回到一种开始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及另外一种理论完美,就是一切是螺旋式上升,在轮回重复中实际是不断有着突破和改变的。
落叶之安宁,会成就更大的繁荣。
而现在,且安于这种飘落的姿态和宁静。
“青青池边树,岁久独婆娑。
鸣蜩炎暑时,爱此清阴多。
西风一披拂,颜色已非故。
朝看一叶飞,暮落浑无数。
叶落毕归根,明年发阳春。
人生岂长好,日月如飞轮。”宋 · 章甫《落叶 》
一棵池边青青的树,岁月深长,长得婆娑动人。
在炎热蝉噪的盛夏,我爱它一树清阴,给人凉爽。
秋风一来,看到树叶的颜色就改变了。
到了晚秋,早上是一片叶子凋谢,晚上则是无数落叶如雨。
但是这是自然的美啊。
因为所有的落叶都会停留在根部,化作肥料,来年,新的枝叶,会萌发在春天。
那么又树可以想到人生,人生怎么会永远长生不老,又怎么会毫无坎坷凋零?
日月流转,必然人生会如树木向秋,也必然会有沉浮起落,也必然会有新的春天。
这是正面看待落叶的哲理诗,花谢花会再开,叶落是低谷,但是也是一种沉潜和休息。
人生坎坷,都当做重新进入春天前的积累吧。
“人观落叶悲,我视落叶喜。
请看四序速,次第若屈指。
风霜一瞬过,望春时有几。
荣固悴之端,衰亦盛之始。
须知众木疏,便是群芳启。
举此较人事,盖不异物理。
否泰与消长,反复殊未已。
酿酒整笙歌,坐待新萌起。”北宋 · 韩琦《落叶》
喜欢这首是的大气明朗。
人们看到落叶,觉得悲凉,我看到落叶就喜欢。
你看看一年四季,是这样次第流转,风霜的秋天一晃眼就过了,春天总是未来可期。
繁荣是憔悴的开始,而衰败也是繁盛的开始啊。
要知道万木摇落,就是为了春天百花重放啊。
这样的规律,也可以用作人生起伏,有好有坏,有高潮有低落,如此往复循环。
所以如果你处在落叶期,也不用悲观,正好趁时间调养自己,该唱歌唱歌,该喝酒喝酒,等待季节的春天,人生的机遇。那是一定会来的!
人生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都是说的这个阶段,到了人生的秋天,更能看到生命的起伏,人事的根本。将坎坷风霜,当做常态,也就更加从容。
要相信内心的生机和春意,保养向上的心力和斗志。
做片落叶何妨?有何可悲?春天总会到来。有准备的人生,春来更绚烂。
“负薪出南郭,危啸上东门。
丈夫志不死,飘泊不足论。
归来问黄叶,积坠无晨昏。
虽怀剥落感,生气归其根。"明末清初 钱继章《落叶 》
这首诗可谓励志。
背着柴,走出城池,高唱着歌,登上城楼。
大丈夫志气不死,这样的艰辛漂泊,并不值得去倾诉。
那么负薪,是古代艰辛下层的体力工作,是砍柴卖柴为生的劳苦。
而站在城楼上唱歌,是一种被压抑的状态。
但是这样艰辛的环境,也没有磨灭内心的理想。
回来在自己的小院子,那黄叶昼夜飘飞,落满了地上。
如果悲观和沮丧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颓唐。
但是这位寒子,却内心有着另外的隐藏的热情。
我虽然像落叶一样有着飘零寒冷萧瑟的感觉,但是,我看到这满院的落叶,集在大树的根下,我觉得自己还有救,因为树不死,根不烂,用落叶培护,来年一定会长出新的枝叶,重现辉煌。
那么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奋斗中的人们,生活饱有艰辛,霜雪不断,坎坷不断,但是他们从来向着未来而行,没有放弃过。
就算是黄叶,也有价值,将所有的苦难化作积蓄的动力,隐忍守望,坚定等待春天。
这个根,是内心向上的动力和不灭的信仰。
落叶难写,写出明丽向上的感觉更难。我相信你读了以上古代的落叶诗词,会激发向上的感觉,让这个秋冬,充满内心的活力。你也来一首?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