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

       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寒气”传到了中国,正处于扩张阶段的产业资本出现过剩,于是纷纷要求下乡,浩浩荡荡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开帷幕,农产品自此进入产能大爆炸时代。

       截止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大约67%的蔬菜、50%以上的生猪、50%的苹果和40%的柑橘。

       但问题的另一面却是,城市消费者似乎并未享受到价格更实惠的农产品,而农民也并未因此而发了财。以至于到今天,网络上还在为一根玉米到底值不值6块钱,以及农民该分多少钱而争执不下。

       这,究竟是为何?

       【入局与破局】

       问题出在流通环节。

       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发布的报告,2021年,国内80%以上的生鲜产品需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再分销给商户。相比之下,商户基地直供的比例只有5%-10%。

       这种模式下,中间商层层加价、雁过拔毛,直接推升了成本。另一方面,生鲜产品损耗巨大(蔬果损耗率高达20%以上),加上库存积压和物流成本,整个流程下来,生鲜品到终端的成本就变得非常高。这些成本向两头转嫁,其结果就是,农民卖价低,而消费者买价高。

       拼多多入局即破局。

       其“农地云拼”模式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直接架起了一座桥,需求端,通过拼购的方式汇总零散需求,让订单保持稳定;供给端,平台吸引农户入驻,并大力扶持,让原先分散化、非标化的农产品越来越标准化。

       这还没完,拼多多依靠全国各大农产区的海量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进一步提升生产与消费的匹配效率。不仅直接降低了信息撮合的成本,待销量起来之后还可依靠规模优势继续压缩成本。

       以烟台张格庄镇的大樱桃商家邹栋为例。

       据他所说,2019年,迫于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成本压力,他将自己的大樱桃生意迁移到了拼多多,随后在平台的扶持下订单量大增,目前日单量已超2万。与此同时,他所在的大樱桃产区也被带动起来,发货量的提升吸引了更多快递公司入驻,各快递公司彼此竞争使得物流费用大大降低,原来一箱5斤装大樱桃的发货成本是50多元,现在只需15元,直降70%。供需两头均可受益。

▲图片截取自网络

       但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有规模,如果还是以之前那种小农化的方式参与市场,根本不可能有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拼多多“农货节”的价值所在。

       8月21日,拼多多推出了长达24天的“超级农货节”,这已经是其连续四年举办“农货节”。拼多多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市场不断推介好的生鲜产品;二是希望借此打造一批超级单品,让一部分农户先富起来,形成单一爆点后以点带面,进而辐射周边区域,撬动更大的市场、带动更多的人。

       大量成功的案例已经涌现。

       比如陶杰,最开始他只是在拼多多平台上卖菱角类产品,之后越做越大,他便在当地找了冷库,现在已经转型成为当地主要的供应链服务商,带动了一批农户商家。

       更多的“陶杰”还在路上。

       据悉,今年拼多多“超级农货节”覆盖了全国2000个产区、超10万家涉农店铺、20万款农产品,辽宁盘锦大米、山东青岛大虾、广西螺蛳粉、云南勐海普洱茶、宾川软籽石榴、四川西昌阳光玫瑰、陕西大荔冬枣、长三角大闸蟹、福建平和蜜柚……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拼多多跑通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而在这背后,还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利他与利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七普数据,全国目前共有14.1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5.1亿人,占总人口的36%。而截止到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931元,远低于全国35128元的平均水平。

       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不仅是“共同富裕”大棋局的内在要求,也关乎整个社会经济活力的释放与经济潜力的挖掘。

       拼多多在这方面很“上头”。

       “百亿补贴”、“百亿农研”、零佣金,过去几年,拼多多一直冲在扶持农业和农户的最前列,真金白银,毫不吝啬。今年“超级农货节”,公司又投入了15亿资源助力“产消对接”。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这种投入并不是简单的“烧钱”,而是一种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的资产性投入,即把人才和经济效益留在当地,推动当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拼多多的另一个角色是农村电商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大约从2015年开始,公司就提出要建设“新农人”体系,引导人才返乡创业。2018年又建立了“多多课堂”,旨在降低农业电商的创业门槛。

       2021年,拼多多共吸引了12.6万年轻人才加入,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已经成为各地农业电商的中流砥柱,并源源不断的带动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当地的经济效益因此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一些通过农货节而快速“出圈”的区域。

       今年“超级农货节”,在百亿补贴、农货节专区流量的扶持下,洛川苹果商家王超的产品销量从日均3000单提升到了上万单,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截至目前,王超的公司带动果农就业5800人,一年可为果农增收2000万元以上。果农收益提高,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

▲图片截取自网络

       再比如主营柳州螺蛳粉的商家莫勤吉,作为拼多多平台连续多年“农货节”的大单品,他所在公司的螺蛳粉销售额去年已经超过1亿元。正是在“莫勤吉们”的带领下,螺蛳粉已经成了柳州地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01.6亿元,同比增长40%,直接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5500户贫困户、2.8万贫困人口脱贫。

       利他,然后才能利己。

       今年以来,拼多多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最新的财报显示,二季度公司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长36%,远超市场预期的236.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07.76亿元,同比大增161%。此外,平台月活用户与活跃买家均保持正向增长。

       向前看,这一增长趋势依然有很大的延续空间。

       【前景与愿景】

       中国生鲜电商产业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上生长,这一点,透过拼多多四届“农货节”的变化就可窥见一些痕迹。

       规模上,第一届“农货节”只覆盖了500个农产区、2万名商家,而今年的“超级农货节”则囊括了2000个农产区、超10万家涉农店铺和20万款农产品,涉及的广度显著提高。

       细节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之前平台主要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下功夫,现在已经开始向上游供应链进击。比如,今年登上“超级农货节”的优质烤薯品种烟薯25号,种植户必须起垄、深耕、覆膜,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从源头保证产品的品质;再比如青岛大虾,从虾苗这一环节就开始抓质量,养殖环节则要求做到“环境好、吃得好,不打药”。

       拼多多自身也在调动各方资源向上游做数字化赋能。

       利用农研科技大赛,将草莓种植经验转化成自动化种植系统,帮助丹东草莓种植户大幅提升农业管理效率。原来一个大棚需要两个人管,现在一个人就能管七个大棚。科学家们则通过作物生长模型和卷积算法等AI技术,提升作物产量。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从1589亿元增长至4221亿元,CAGR高达21.58%。但另一方面,线下农贸市场和超市等传统模式仍是国内生鲜农产品主要销售渠道,生鲜电商目前的市场渗透仅为7.9%左右。

       随着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不断提质增效,整个生鲜电商行业的“飞轮”必然会越转越快,市场越滚越大。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实现电商交易额46万亿元,其中农村电商交易额将达到2.8万亿元。

       始于农业、扎根农业、重仓农业,拼多多的发展愿景简单而直接,即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下,利用平台优势,联合各方,一面做大生鲜电商,一面助力乡村振兴。

       虽身处局外,但我们仍然乐见于拼多多能持续向好发展,因为这意味着在广袤的乡土中国,将有更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在城市居民的餐桌上,又会不断增添物美价廉的美味。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搜索建议: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