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10月10日,海天味业大跌9.35%,收于75.08元/股
《投资时报》研究员 吕贡
添加剂“双标”风波,近日将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天味业,603288.SH)推到风口浪尖。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里,持有海天味业的股民,内心可谓忐忑不安。自今年国庆放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以来,海天味业陷入添加剂“双标”风波,一时间,网上热议不断。期间,海天味业方面针对该风波,曾三次进行回应,然而,关于该说法的热议并未逐渐消散,而是持续发酵。
或受上述事件影响,海天味业股价应声下跌,9月30日收盘时微跌1.40%,国庆收假后第一个交易日10月10日,该股大跌9.35%,收于75.08元/股。
针对前述情况,《投资时报》研究员电邮沟通提纲至海天味业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公司方回复。
海天味业股价走势 (元)
数据来源:Wind
两天股价下跌10.6%
国庆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网上传出了对海天味业酱油产品国内外“双标”的质疑,即“海天味业旗下产品海天酱油,在国内外销售的产品配料不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在国外销售的产品不含添加剂。”一时间,该说法引起广泛讨论。
或受此影响,海天味业股价在连涨四天后,当日收跌1.40%。海天味业方面也很快进行回应称,“海天味业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同时表示,“针对事件中恶意造谣中伤海天品牌的短视频账号,公司方已委派专业律师团队调查取证,追查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不过,海天味业官方回应的发布引起了又一轮激烈讨论。有说法认为,海天味业在此次回应中,围绕“公司产品始终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而大谈特谈,对于质疑中的国内外“双标”问题并未直接提及和回应。海天味业的回应也因此登上热搜。
随着网上质疑声越来越多、讨论愈发激烈,10月4日,海天味业方面再发声明称,“海天产品的品控标准要求,大多高于国家标准,同一品质的产品,国内国际的内控标准都一致。”次日,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发声表明立场称,“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10月10日,海天味业又发布澄清公告,就此次添加剂风波进行第三次回应,其表示,公司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国内国外,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产品。
三次回应后,市场方面对于上述事件的讨论热度并未因此出现大幅减弱。10月10日,海天味业股价出现9.35%的大跌,收盘仅报75.08元/股,相较于此风波发生前9月29日84元/股的收盘价,每股已缩水近9元,下跌10.6%;相较于此前曾触及的最高点152.14元/股(按前复权计算),已经腰斩不止。
增长遇瓶颈?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海天味业股价触及最高点还是两年之前。2021年1月8日,海天味业股价攀上151.37元/股(前复权)高峰,此后其二级市场走势便始终不尽人意,呈现一路震荡下跌趋势。
与此同时,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长已渐显出趋缓走势。
拉长时间维度,早自2018年起,海天味业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下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就已趋缓。时至2021年,前述两项指标的同比增速已下探至个位数,分别仅有9.71%和4.18%。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1.21%。
针对上述业绩表现,有分析人士认为,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长遇到了瓶颈,若想突破瓶颈,实现业绩回升,或需在产品多元化和高端化两方面下功夫。
具体来看,据行业数据统计,时至2021年,我国酱油总产量和人均酱油需求量均有所下滑,这或意味着整个行业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缩减,而所处于该市场的海天味业,发展至今年上半年,仍有近六成收入源于酱油产品,至于调味酱、蚝油等其他产品的各收入占比,均仅徘徊在百分之十几。
海天味业方面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在酱油、蚝油等核心品类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将全力加快新产品、新包装推出,引领消费新趋势,产品发展梯队不断完善和丰富,从而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再来看产品的高端化布局,若想加快高端化产品发展,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是基石。2019年至2021年,海天味业研发费用有所增长,约在7亿元左右,相较于同时期超13亿元的销售费用,仍有较大距离。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局酱油行业市场,加之行业内现有玩家的持续发展,海天味业未来或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由此,向产品多元化与高端化的转型变革或已成为该公司扛住竞争压力、实现业绩回升的必经之路,此次由“添加剂”引发的讨论或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