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一天一顿活更久?耶鲁大学:无需这么拼!减少14%热量摄入即可

清代名医王世雄在其著作中曾写下:人以食为养,若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自古以来,中外各国对于养生之道总爱在饮食上下功夫,“饭吃七分饱”、“辟谷”、“过午不食”的旧时说法在抗老界常被奉为圭臬,此前也曾有北大教授发表研究宣称:一天只吃一顿能使人延长28%的存活期,但因较难实现、受试对象为动物等争议使得该结论毁誉参半。

近日,耶鲁大学的Vishwa Deep Dixit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在人类身上展开对照试验,并发现少吃延寿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降低某种特殊蛋白,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到一天一顿,只需少吃14%就能实现相近结果,该结论随后也被发表至学术期刊《Cell》上。

发现幕后“Boss”蛋白:仅需每天少吃一碗米饭

“吃得少可以活更久”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其实现了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 简称CR),在小鼠试验中,CR模型需要降低至少40%才能令炎症、疾患等负能量平衡,从而达到令小鼠存活期拉长的结果,但这一数据真能类推至人类身上吗?要做到40%的热量限制,且不说续不续命的,可能反倒要让很多人先“饿不活”了。

为此,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整合分析了大量CR模型数据,希望能从中找出CR在人类身上的可行性,确定好数值后科学家们便进入下一步为期两年的实践评估,他们将受试人员分为正常进食组和控制进食组(后者每天减少14%的能量摄入),定期提取受试人员的皮下脂肪组织,分析内在基因变化。

“每天少吃14%”是什么概念呢?一个正常成年人一天需要摄入1800kcal的能量,而少吃14%也就是252kcal,约等于一个冰淇淋、一碗米饭、50g薯片等,更重要的是,该数值基于自由生活条件下,属于人类身体可承受范围,也就是去除掉每日零食的量,还是挺容易做到的。

试验结果显示,控制进食组人员脂肪组织中的一种基质蛋白“SPARC”含量显著下降,连带着BMI、整合蛋白、体脂率等数值也都出现了降低,换句话说受试者的整体健康存活期获得延长,各项指标呈现年轻化转变。

为进一步增强试验结果的可信度,研究人员还在2岁(相当于人类60岁)小鼠上展开测试,发现其反应能力和肌肉弹性均得到一定提升、老年疾患率减少,由此可判断,降低SPARC蛋白确实就是热量局限机制的关键。

哈佛教授早已尝试,轻断食20多年

上文就说过,“少吃活更久”在抑老领域中并不算什么秘招,像我们熟知的“不老男神”古天乐、球星詹姆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权贵名人都算CR模式的拥趸者,而时年53岁的哈佛遗传学家戴维·希科莱尔也已坚持CR模式长达二十多年,过程中还定期搭配他此前在试验中发现的“Wright”类物质日常服用,近期他参与基因检测显示生理年龄仅为35.5岁。

戴维教授在业内号称“遏衰教父”,他的研究主攻方向为“我们为什么会老化和如何减慢变老”,早在2013年时他就发现一种人体内源物“Wright”与CR机制密切相关,给老年小鼠服用该物质一周后观测到其毛发、肌肉、骨骼等老衰关键指标均出现扭转,综合生存期被拉长约28%,这一结论也让戴维在次年被《Time》评选为“影响全球100人”。

哈佛大学一向被视为世界前沿人才和技术的孵化地,因此在其学术影响下,剑桥、梅奥、清北等高校研究所也对上述内源物展开相关研究,各大生科企如“莱特维健”托迭代生物技术成功实现量产化,使得“Wright”类亲民版得以顺利进入亰-东,触达数百万有遏衰需求的人群。

现有百岁老人已超45万,未来或将司空见惯?

过去五十年间,我国国民人均寿命从43岁逐渐涨至77.3岁,而据中国老年学会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现存的百岁老人数量也在日益上升,今年仍健在的百岁老人有58789位,与去年同比增加了4623位。

常有人说生老病衰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常态,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曾经那些我们以为的“不可能”也在一点点变为“可能”,华尔街知名投行美林美银曾这样分析道:2020年之后的医学知识每经历73天就会再增长一倍,这将影响着人类寿命质量和宽度实现前所未见的提升,一场可能改变全人类的技术革新正在到来。

不论是CR机制还是各种先进生物技术,都体现出人们对于长久生命的殷切向往,而在当下时代发展的多方助力下,或许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可以期待:这一代人将迎来百岁时代。

搜索建议:
热评

 中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劣势在哪?

倒也没有问题中说的那么不堪。我也听过别人说过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在比较地理位置优势的时候,大多都是和美国比。要是跟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比较一边,那这里也根本说不清楚。...(展开)

热评

 大自然真奇妙作文

大自然真奇妙作文一天,下午我们全家在神龙川,顺着小溪往上走。太阳虽然很大,但林山竹海天然氧吧使我们感觉一点也不热。小溪水清澈见底,潺潺的流水在山间流动,还有小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