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

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

乍看画作,惊(作者)为天人。

我不由得对于作者这样一位几近九十高龄的老太太颇为好奇,不知是出自哪个艺术世家的才俊,抑或是哪个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久游于艺,饱受丹青浸染,虫鱼花草信手拈来,皆成作品?

也不由得对建敏兄长于书法而恍然大悟:由子观母,原来其母有如此深沉的艺术细胞,由母观子,原来建敏兄的书法小有所成也不尽是自己个人学习的结果,还有赖于其母艺术基因的良好传承。

只是就目前的显性表现(作品)来看,这种生物学上的传承似乎发生了一点点变异,即建敏兄的艺术基因显现在书法上,而不是其母表现出来的绘画天赋或才能。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老人家目前只是在绘画上有所专注,如果在书画上稍加努力,说不定也有不凡的表现呢?何况,书画本是同源。

浏览着画作,感受着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感觉老太太的故事蛮励志的。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近九十高龄,没有把晚年闲暇交给牌桌,也没有浪费在飞短流长的各种八卦闲谈中,却醉心于学画,这放在常人之中已属不易,而在农村背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情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老太太还能够坚持下来,很有耐心,也很有韧性,这种执著的精神也是超出常人的。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她的坚持下,学有所成,习有所获。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百数幅习作,这也说明了日积月累不断沉淀和业精于勤的道理。我仿佛看到刻满岁月纹理和人间沧桑的手一笔一画在废纸片上如雀跃般辛勤练习的情景。

在屏幕上滑动鼠标,大致可以看出老人的绘画从貌似童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人们常说老顽童,说的是就是人到了老年,心性有返朴归真的变化。体现在老人的习作里,不仅仅是学习初始之时作品的如孩童绘画般的童趣,也有着回归赤子之心的心境流露。保持童心也许是老人家常寿的秘密。

建敏兄说,不能以专业的艺术审美来对待这些习作,我表示认可。艺术原本是一种奢侈品,但艺术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再奢侈,也阻挡不了王冕以树枝为笔以地为纸画荷画梅,阻拦不了现代的人们在沙滩上画爱心,阻拦不了卢仝儿子式熊孩子们涂鸦,也不妨碍这位老太在废纸片废书报上用七彩摹画花草虫鱼。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来就是应该和谐共存的不同审美形式,也许走近生活的艺术更加具有烟火气而更能贴进人们的心灵。

生活的点滴快乐汇成幸福的长河。平凡的生活里,我们不奢求大富大贵,也不希冀大风大浪,不必在意酸、苦、辣、怒、哀,但也不能忽视每一个小确幸中的甜、喜、乐。

作为家人,儿子、孙女、外孙女等晚辈们能够关注和支持老人爱好,并收集承载老人艺术追求进步变化的这些习作,汇聚成册,从中发现亮点,感受老人的快乐,分享老人的快乐,体现了一种家庭的传承,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已超出了一本画册的意义。独乐,何如众乐?

这样的家庭生活恐怕对广大老人安度晚年,对于家庭和美,对于形成良好的家风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人间孝道吧!

多谢建敏兄在其汇编这些家珍家传之作后第一时间分享给我,并邀我说点感受,我不揣浅陋,在这疫情肆虐的环境中断断续续如实记下了自己如沐春风的心情,权且当作惊鸿一瞥的观感吧!

画作作者简介:周金爱,汉族,湖南常德人,1934年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年轻时,从未进过学堂。婚后没几年,家道中落,她便操持起一家人的生计。待儿女们长大就业成家,才稍得几分清闲。没有专门学习过画画,只是到了晚年曾经到老年大学断断续续地学习过几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用她那双粗糙的劳作之手操起了画笔,在废弃纸盒上、在家人执教留下的英文旧书报上,天天涂涂画画,乐此不疲,一发不可收拾。这些画作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外孙女妞妞(龚紫薇)珍藏,视为传家宝。

(童颜无忌8月13日和15日晚写于静态管理的海南海口南渡江畔)

搜索建议: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