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宝藏山西,一座背山临水的400年古堡,巨大得令人震惊

山西是古建筑的宝藏地,相信大家都知道,但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西境内第一大河流的沁河流域,保存着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堡群,这就是沁河古堡群,在以沁水、阳城、泽州三县为核心的晋东南地区,20多公里的沁河两岸就有古堡54座之多,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尚有10余座,包括皇城相府、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砥洎城、谢氏城堡、湘峪古堡等等,这里的每一座城堡后面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都闪现着坚忍与智慧的灵光。

看过了几座古堡,但被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的湘峪古堡出现在眼前时,还是眼前一亮,这座已经在山崖上屹立了400年的巨大城堡,又有哪些故事呢?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哪怕是你已经看过了依山而建的皇城相府,来到湘峪古堡面前,依然会被古堡巨大的占地面积所震撼。

古堡依山傍水,东西长达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总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宏伟壮观,层层叠叠。

论风水,这里背山临河,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宛然如画,东临瀑布,西靠虎山,南山藏龙,北山栖凤,其“山”二龙戏珠,其“水”五龙相会,绝对算是风水宝地。

站在古堡前,可以看到城墙上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所以这座宏大的古堡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

古堡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为什么要建这座巨大的古堡,其实源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晋商有钱。明朝时期,山西位于北部边疆,是重兵把守之地,为利用民间力量保障边防补给,朝廷推出“开中制”:鼓励商人将政府需要的实物(如粮、茶、马、豆、麦、帛、铁等)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才能取得贩卖食盐的专门执照———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政府指定的范围内销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晋商闻风而动,并靠经营盐业迅速积累起巨量财富,一时间沁河两岸巨贾云集,“非数十万不称富”。

二是时局动乱。湘峪古堡始建的1623年,明朝国祚将至,乱世将临,1627年,陕西的农民因连年欠收率先起义。1628年北方大旱,饥荒席卷,农民起义势成燎原。三年后起义军进入山西,巨贾云集的沁河流域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抢掠对象。从1631年到1644年,13年间起义军曾先后10次进攻阳城,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已经根本无力保护这里的百姓,一切只能靠自己。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沁河流域的富商们纷纷自保,修建了一大批城堡式村落,聚族而居,协力防御。

高大的城墙由坚固的青砖砌成,墙砖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剂粘合,墙缝如纸,坚固如磐。据说当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多次兵临沁河流域,在湘峪古堡外进攻七天七夜未破城墙,铩羽而归。

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体会乡民们当时的感觉,在动乱的年代,安全才是第一要素,普通的百姓无法与手握兵器、一路烧杀抢掠的起义军抗衡,唯有构建防御城堡,才能保障族群平安。

说是城堡,其实更是被城墙围起来的村落,背山面水,围起来的是一方平安,在冷兵器时代,高耸的城墙确实是有力的保障。

如今的湘峪古堡经过维修后,依然是一座完整的城堡式建筑,分为内城和外城,由于依山而建,建筑也依次分布在三个台阶上。

城内的主要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保存着砖石砌成的明代街巷。

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

安全的环境,成熟的配套,族群的聚居,也使得这个群山环抱且偏僻的山村,在历史上居然人杰地灵,明清时期产生了9名进士,举人和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还有“湘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二千五”之说。

依然居住于此的孙氏后裔对其家族的历史十分自豪,滔滔不绝地向游客述说着湘峪古堡辉煌的过往。

这些大多建于明末的建筑和街巷,维修后依然如故,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朴实无华的工匠们,用山里的乱石堆砌了一座城堡,400多年风雨如故。

散落的石磨、石碾、石鼓、石礅等随处可见,这些物件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成为这座古堡的历史见证。

相对5A级景区的皇城相府,4A级景区的湘峪古堡知名度要小得多,但它和皇城相府一样,是明末乱世的历史见证,城堡护佑了一族百姓的平安,如今也成为了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的古建筑、古村落之多冠军全国,而晋东南又是山西古建筑、古村落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如果你喜欢古建筑和古村落,那么山西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地方。而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山西晋城市境内第一大河,古人依水而居,这里适宜居住,历史的原因又造就了大量的富商,所以在沁河两岸更是遗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更是值得打卡的好去处。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