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狮子山下的故事》:茶餐厅里的香港百味

◆◆◆ ◆◆

6月20日,香港“开电视”播出回归重头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在港开播时,该剧已在央视一套推出过半,作为一部纯港剧,能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内地观众表示,这部剧不同于曾经港剧输出的“珠光宝气”“商战风云”,“极具港味的平民市井情,让人眼前一亮,”更有网友直呼这就是港版《人世间》。

该剧以1984年至2019年的香港大事件为背景,胡杏儿饰演内地出生的女子,于1980年代与女儿到香港和丈夫团聚。丈夫意外身亡后,她独力守住亡夫的茶餐厅,其间幸得丈夫生前一众好友及茶餐厅员工互相扶持,在逆境中奋斗向上,同舟共济。

《狮子山下的故事》导演吴锦源表示,这部戏最想要突出的就是“人情味”,希望用这样一部戏来诉说港人在过去40年来经历的变化,“人物、故事和社会感受其实都有原型可依,这是香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

人情味和真实,让《狮子山下的故事》最终将主场景放在了“喜欢你”茶餐厅。吴锦源和编剧陈宝华都认为,茶餐厅浓缩了香港人的喜怒哀乐,对香港人来说它是一种类似于命脉的象征,每一个香港人都有属于他们的茶餐厅故事,“我们希望去描写最普通香港人的实际生活,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场所了。”

《狮子山下的故事》以普通香港市民为主角,讲述了两代人在大时代下奋斗拼搏的历程,用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香港的发展变迁。

源于冰室

茶餐厅(口语又称茶记),自1960年代兴起,揉合了粤式饮食及西方文化,又将旧时港式冰室及酒店、西餐厅饮食文化融合,成为香港独有饮食文化。

香港的夏日非常湿热。1841年,英国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大多数在香港的英国人习惯了家乡较冷的气候,这里令人窒息的夏季,对他们来说,想要缓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冰。

然而在当时,香港无法制冰。冰必须从北美进口,由波士顿“制冰大王”弗雷德里克·丢杜用大型船只运来,存放在香港的冰库中,不过,从北美运冰工程的历史相对较短,到1850年就停止了。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香港开始从中国北方运冰,那里和北美一样,冰可以从冰冻的河流和湖泊中获取。到19世纪60年代初,丢杜制冰公司恢复向香港送冰,并建了第二座冷藏仓库。

最初的冰库建筑早已不在,但可以在雪厂街和下亚厘毕道交汇处看到一座罕见的、香港早期殖民时代的建筑。

到1874年,苏格兰工程师凯尔开发出香港第一台制冰机,并获得专利,并与同胞贝恩合作,在如今的铜锣湾设厂,出售利用蒸发压缩循环制冷系统制造出的本地冰。随着自动化生产,制冰变得容易,大公司很快对出售制冰机产生了兴趣,怡和洋行在19世纪70年代末还买下了凯尔和贝恩的股份。怡和洋行就是现在的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

对冰渴望的并非只有英国人。在20世纪初,它最终通过“冰室”进入了粤式饮食,也因此进入了本地文化。冰室这个概念起源于广州,在广州本地也称“冷饮店”。香港早期的冰室受英式饮食文化影响,主要提供奶茶咖啡、汽水等饮料,以及雪糕、三文治及多士等餐点。当时的冰室有高低等级之分,价钱亦分高低,因应低下阶层的需求下,平民化的冰室陆续出现,是为茶餐厅的前身。

不过,当时的冰室并不被允许售卖小菜、炒饭等主餐,因为在香港,要开餐馆就得先拿到牌照,冰室由于法例限定持有“小食牌照”,只能卖指定的小食,不能卖主食。

当时冰室只能卖指定的小食,不能卖主食。

直到1960年,香港卫生局新设了茶餐厅牌照,当时香港劳工在外饮食的需求急升,不少冰室因应改为茶餐厅,开始为他们提供焗饭、炒菜、通粉等主食。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茶餐厅的食物款式不断创新,加入各地元素,愈来愈多元,简直是“要乜有乜”(要什么有什么)。而大部分冰室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关门了,毕竟香港租金这么高,光卖小食饮品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近年来,人们对“老香港”的怀旧之情升温,香港又出现了冰室复苏潮,不过不乏一些只是打着“情怀”的“伪冰室”,实际上与茶餐厅相差无几。要品尝原汁原味的冰室风味儿,还是建议前往旧式冰室。

多元包容

香港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茶餐厅很快遍布大街小巷,今天,茶餐厅俨然已是“香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许多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茶餐厅里发生的故事。再破再烂的茶餐厅,在香港导演的镜头底下也是温情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和张曼玉初次约会就是在一家茶餐厅里,火车座,吊扇,灯光有些昏黄,吃着牛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叶念琛的《婚前试爱》里,茶餐厅小妹对着喜欢吃杂扒餐的男主角讲了这么一段经典的话:“爱情就好似点铁板餐,有的人喜欢点牛扒餐就因为中意它西红柿够大,有的人喜欢叫猪扒餐就因为中意它薯条多,有的人喜欢叫鸡扒餐就因为中意它汁够浓。不过其实他喜欢叫什么餐就好似中意一个人,一定能说得出喜欢什么。最愚蠢就是你这样的傻子了,叫什么杂扒餐,以为什么都吃到了,其实杂扒餐最廉价了,就像你,夹住一块扒就想着一只蛋,最后吃出什么味道来没?没味道,三心两意,最后什么都没啦。”

杜琪峰的《暗战2》里,女神林熙蕾突然出现在茶餐厅的橱窗前,看着餐厅里一身血污的刘青云吃着云吞面,明明处境已经危机四伏,却还能一脸淡然地吃着一碗云吞面,这样的场景,也许只有在茶餐厅能够hold得住。

香港的导演们可能是太爱茶餐厅了,所以会把那么多的桥段放到这里。香港的居民们也一样,曾有媒体评选“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茶餐厅荣膺第一,理由是茶餐厅“浓缩了香港多元文化社会的种种元素”。香港才子马家辉说,香港的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因为你进去一家香港的茶餐厅,什么都有,从欧洲的意大利面、到中国的馄饨面、火锅都可以在同一家餐厅吃得到,那其实是代表“香港性”这部分根本没有一个定型,也不需要定型。这才是香港美妙的地方。

潘国灵在专栏文章《茶餐厅危机》中这样归纳过种种港人认为茶餐厅所象征的“香港精神”:灵活处世的风格、市井的智慧、中西杂交的“半唐番”特色、一应俱全充满草根味道的“通属文化”等等。

被称为“大众食肆”的香港茶餐厅里,五湖四海的地道食物可谓云集一处。

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大街小巷,无论是繁华鼎盛的中环,还是僻静的屋村,都必然有它的存在,中西荟萃、不分国界,“快、靓、正”之余,不变的是那一杯一碟所散发的香气,和那一幕幕只有在茶餐厅才能看到的众生相。或许,这正是香港文化的魅力吧。

END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