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深度学习的智造者
双减是国策,站在国家层面看待这件事,突然觉得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专业化地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培养好多元复合才能的智人,这才是落实国策的根本。
这种专业化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教材解读的专业化。教师使用教材教人学习;学习者使用教材学会学习,教材成为了落实国策的关键链。这个关键链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解读是学习者深度学习教材的保障之一。教材的编排更新已在新一轮的统编教材更换中基本实现,教师专业化解读下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为培养国家需要全面复合型人才的萌芽,是我们以语文学科专业化解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关键。
专业解读,设计学习
学生在学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的过程中,教材是第一载体。这种载体的编排体所体现出的国家意识,语文教师务必做到正确解读。单从组成看,多元组合的语文要素就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当我们以大量重复的、低效的试卷、作业去培养孩子高分能力时,未来这些孩子的适应性就不再顽强,正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我们需要在教材的原生态复杂的环境中培养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
教材,是一个多元的多维度的生态系统,他是一个优质的学习者命运共同体。在教材的使用中以学习者为本,实现多元素养训练的学习设计,必须立足教材。教材的多种语言现象、多种作者的思维方式、多种文字组合的文化技巧,集合了一个人生产生活必备的语言技能、思维技能,而解读这种文化传承离不开语文的专业素养。
学习者的学习视野的开发,学习理解的落实,学习深度的推进是落实国策的保障组成。在以往的教材使用中,教师的视野往往在教材的内容,以至于学习者的视野也局限在教材内容中。缺少对于教材的形式、组合、变化的解读,也缺少了关注人学习的设计,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阅读文件后的执行能力,通知下一级任务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基本的交际素养而产生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在学习的阶段也有着不相统一的矛盾。如试卷测评的修辞,学生是能够完成的,它是一种符合即正确的方式。而在书面交际中,这种用另一种事物说明本体事物,以产生便于理解的交际目的(用修辞的方式说清楚),达成的交际效果是有用的。
会在考试中做对和会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是两个本质性的差异。语文教师的专业解读需要为人的社会需要而服务,设计的学习要为形成这种能力而服务,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差异也终将导致社会结果的差异。这种专业化的教材解读挑战使语文教师产生的巨大压力,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新教师法草案对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这是一种宏观的设计。
理解为本,学习朗读
学习的设计要基于专业的教材解读,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思维拓展。朗读作为语文重要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基于对教材知识和语文要素的专业理解。除了朗读外,其他学习设计也基于对教材的专业理解,先从朗读来看。
《猴子捞月亮》一文,孩子要朗读同一句话: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就要设计学生理解来自不同人物的心情。解读文本可以看出,这句话分别来自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附近的猴子。朗读的设计如果能够保障学生理解小、大、老、附近的之不同,就能读好这重复的几句话中细微的差异。很可惜,我们的语文教师并没有专业化地进行文本解读,只是简单地采用视频、音频进行简单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并不基于对不同人物的理解。可想而知,这些朗读也将产生的学习附加值是不高的。学会和理解下的学会完全不同。同样,猴子为什么要捞月亮?猴子是怎么捞月亮的?学生有能力分析,和教师有能力替代的分析,最终的课堂效果自然是教师替代的好,而从学习的角度看,效果差的未必是学得差的。同时,读好“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学生理解了喘着气,自然能够读好。
教材是深度学习的智造者,需要教师专业化解读,设计基于理解的学习。朗读如此,写作如此,思维如此,一切的学习都要基于理解。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