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楼
其
书
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不详,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续作者高鹗和程伟元可能只是整书的编辑整理者。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生卒年尚未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出身于贵族曹家,成长于贵族的没落时期,受到传统儒家教育并精通于佛道思想,熟悉医学、服饰、饮食等多方面知识文化。但无论作者是谁,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在讲述家族兴衰故事的同时渗透的儒释道三家的伦理思想和宗教的智慧。
1
儒家
代表人物贾政。贾政可谓是《红楼梦》全书最儒生的儒生,拥有儒家要求的克己复礼、忠孝两全等诸多品格,很多时候又有难以忽略的迂腐固执。他恪守儒家礼义,为身边遇到的落魄儒生开一扇方便之门,例如接济当时走投无路的贾雨村;自己的女儿出宫归省,依然按照参见贵妃的礼节与元春见面;虽然日常是个严肃的“大家长”形象,但还是拿出“老莱娱亲”“斑衣戏彩”的劲头,在中秋之夜给贾母讲笑话;面对宝玉,又换上传统严父的脸色,拿棍棒和叱骂代替一切慈爱和期望的表达。
但同时,他驰骋官场,官居高位,却一直难掩一点贪玩乐的童心,这使得他在稳重的形象是个“人”而非一个工具和木偶。贾政在全书里出场次数不少,但是大面积戏份的地方不多,比较能体现他传统儒生气质和“反差萌”的是以下几处:大观园试才、姽婳词和宝玉出家。前两个情节里展现的是一个浸淫在儒学规范里还偶尔出来透气的贾政。大观园试才题匾额,他带着传统儒学对浮华词藻的蔑视对宝玉的作品加以批驳,但还是欣赏他新颖的才思;在面对稻香村茅檐稻田之时,他倒是罕见地真诚一次,说出归隐之意,只是爱子宝玉完全没理解,明里暗里嘲讽自己老爸不懂“天然”,暴殄天物。姽婳将军原本就是一段奇说,哪有皇帝会真的把自己的后妃训练成上战场的军队呢。贾政拿这个故事来考试子侄,就很有离经叛道的意思,有种高考作文要求人写小品的诙谐感。更有趣的是他对宝玉拿出古体应作的想法十分推崇,还倒逼宝玉写出“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这样新鲜又贴切的句子。当宝玉出家、在老渡口与贾政道别,穿着旧日里在家的大红猩猩毡斗篷,伴着一僧一道和贾政揖别,贾政心疼又不舍,在渡口哭得凄惨。但在寄信回家之时,还是为了礼节克制悲伤,把刻在血液里的儒家行为传统表现出来,拿“飞升成仙也是光宗耀祖”这样的话安慰家人。可见,贾政这个儒生形象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多元且相对正面的,他体现的儒家的“礼”和“义”在作者这里还是以一个道德标准的形象出现的。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2
佛家
代表人物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代表地点太虚幻境。几乎在所有贾家和贾宝玉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会有这位情僧出现,他也从这一段故事里“由色悟空”,改书名为《情僧录》。佛家的色空观念可以这样理解,“色”就是天地万物表现出的形态,大千世界便是由这样的色相组成,而“空”就是这些色相背后都是虚无,有如泡影。就像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最好的结果便是了却一切,但是太多人“反认他乡是故乡”,迷恋于对“色”的追求而忘记了“空”的本质。《红楼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虚无”,这或许也代表了作者从佛家发展出的处世哲学。对于“太虚幻境”这样一个起名都体现着“空”的地方,贾宝玉两次游历,初次见“色”,见美人美酒;再去见“空”,他没再见到仙女酒馔,而是理解了那些象征结局空空的判词。最后他摒弃人间的情爱遁入空门,是完全看破色相,了悟空空。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设定也透露着浓重的佛家伦理。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仙草为了还泪下凡,补天石为了历尽繁华跟随而来。宝玉带的玉上的字和宝钗金锁上的铭文也是一对,这样的伏笔都是前世的“因”,今生的错过和遇见都是“果”,这样因果循环、前世今生的宿命观念也是佛家的重要观点之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3
道家
相比于儒释二家,道家在《红楼梦》里的代表形象仿佛更加多面,代表人物有妙玉、王道士、马道婆。这三个人在分别从正反两面去展现一种“无欲”的境界。妙玉按理说是最虔诚的,自小就出家皈依,但她并非“无欲”,相反,她有很多尘事要求。对刘姥姥贫苦人的那点鄙夷,对宝玉又有难说明的感情,或许是因为她没有做到“无”,续作者才忍痛给她一个泥淖里的结局。马道婆更是如此,利欲当前,不惜祸害人命,除去宝玉和王熙凤,还有多少人曾被她陷害,不得而知。但是看上去油嘴滑舌的王道士却是个真正清净无欲的人,从他推荐给宝玉的“疗妒汤”就能看出,一碗冰糖雪梨,好吃又败火,吃到死也无妨,横竖死了就没有什么可嫉妒了。王道士透露出的生死观处处都是“无”的概念,死了就是“无”,那么活着时的一切也是“无”,既然无所有,也就不必在意挂怀;由情爱产生的一切留恋嫉妒好坏情绪,也都是没有必要。
其实薛宝钗的一生是对道家的精彩演绎,完全的无欲无求。很多读者认为薛宝钗嫁给宝玉是失去一切,但实际上,无所求,也就不存在所谓失去。这边是道家“无”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全书中多次传递出道家的“替身”思想 。这种古老的宗教思想现在已经几乎绝迹,但在《红楼梦》的年代盛行已久。身体不好、多灾多难的孩子,父母长辈会在道观里为他烧纸扎成的纸人“替身”,为孩子带走病痛;如果这样还是没有效果,就让孩子自己出家,或者找一个孩子替他出家,以完成病痛灾祸的转移和消除。《红楼梦》中的道士“张爷爷”是宝玉祖父的替身,在贾家地位很高;妙玉在出家前也是多病,“烧了多少替身儿皆不中用,只得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才好了”,黛玉小时候也被告诫过要跟僧人出家云游才能缓解多病的情况。这样的“替代”思想带来的是很多人命运的改变,比如妙玉自己,比如成为“替身”的张爷爷以及其他很多人,这些人的生活就此脱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4
三教交流
《红楼梦》里处处体现的是三教思想智慧的交流融合。贾家的成员里,贾政是儒学的代表者;贾敬早早弃官修炼,修仙炼药,代表道家;宝玉最后出家,代表佛家。另外,宝玉曾经写过注解《道德经》的诗作发泄心中苦闷,被姐妹们嘲讽是“作践南华庄子因”;妙玉皈依佛家,却会扶乩(扶乩,与紫姑神通灵,讯问占卜,现代请笔仙碟仙什么的操作可能来源于此);贾母生日让家中众姐妹抄写《心经》、施舍粮食,这些是佛家的说法,但她同时也相信道家长生的说法,也相信佛家的因果理论。其实这也反映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宗教观,很少坚定地对特定的某一种宗教进行信仰,不分宗教派别,什么灵就信什么,有一种“灵则信,信则灵”的观念,信仰更具功利目的。
另外,《红楼梦》中好像没有很刻意地强调这三者之间的界限, “空空道人”“情僧”这样两个分属于佛道两派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贾家危难之际必然会出现、带领宝玉出家云游的一僧一道。儒生标杆贾政也跟随贾母信仰宗教,跟着去往各种寺庙道观,虽然对一僧一道的来历存疑,但依旧相信他们,根据他们的指点救宝玉的性命。这些场景反映出至少在清代,三教的融合和交流已经非常深入,至少在百姓看来,这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这样的交流和融合不仅源于百姓的宗教观念,更是本土宗教、本土思想和外来宗教的共同妥协。儒家作为一种宗教感极弱的思想智慧,并不禁止其跟随者信仰宗教;佛家在传入中国的千百年来,无论是从宗教神佛形象还是宗教仪式和思想上都有极多本土化的改良,更加趋近中国人的宗教习惯;道教自不必说,百姓信仰培育成的本土观念,在群众基础上颇具优势,但也因为佛教的盛行和传播而做出改变,吸收了佛教一些适合的观点。这些融合和改变无一不展示着这些思想和宗教在历史长河中的和平演变与发展。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5
三教碰撞
但就《红楼梦》的内容来看,这三教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相对立的地方。就时空观念来看,儒家不强调时间的走向和概念,只强调现实生活;而佛家则着重于“前世今生”的时间走向和“因果循环”的命运观念,宣扬的“因果”论带来积德行善以换取来世的顺遂的主张;道家则不强调某一世的概念,因为道家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无限扩大一世的时间以完成目标。就传播思想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言,佛道两家都主张“游历”,僧人和道士云游四方是传递宗教思想的普遍方法;而儒家则很强调“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观念,重视家庭,主张稳定,学习知识的途径也逐渐摒弃了“游学”的方式,以完全的私塾制代替之。!
记录本不是《红楼梦》书写的目的,当时的思想智慧也不是作者传递的重点,但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中,我们依旧发掘出了他字里行间渗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遗存。《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生活和思想的智慧是无穷的,无论后代人能否完全发掘出它的美和蕴含,它都绝对是极其富有智慧和内涵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智慧的展现当然远不止我写出的这些部分,抛砖引玉,《红楼梦》的美仍然封存在书中,等待后来人品鉴。
【参考文献】
[1]李娜. 《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付浏丽.贾宝玉——儒释道三教杂糅的人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91.
[3]施海英.《红楼梦》大观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3-75+110.
[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让伦理大课成就伦理大学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