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百度总裁李彦宏的创业故事

百度总裁李彦宏的创业故事 经历三重境界终成事业百度李彦宏谈创业故事

古往今来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千百劳作,终有所成,这是何等的喜出望外,但又恰恰属于情理之中!在位于北京大学附近的百度总部,李彦宏(英文名Robin)追忆人生点滴———人们只看到百度上市成功后的李彦宏,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彦宏在工作最得意之时,毅然放弃外国公司丰厚待遇和期权,回国创立了百度。他是一个一直都很成功、并且能不断否定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骄子

“我心理上比较稳定,越是大的场合发挥就越好。在高考的时候,通过正常发挥我应该是能考上北京大学,但不一定拿第一(他以山西阳泉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

1968年,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一个普通的家庭。“小学的时候,考过戏剧学院,后来放弃了。现在觉得放弃也挺好,技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李彦宏回忆。年少时着迷过戏曲,曾被山西阳泉晋剧团录取。但中学时代,李彦宏回归“主业”,全身心投入功课学习中。

1987年,勤奋、刻苦的李彦宏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为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李彦宏说。不过,身处象牙塔,几多欢乐,几多愁。他离开阳泉迈进中国最高学府的激动心情,渐渐被图书情报学的枯燥、乏味消融。规划未来人生道路变得迫切。“那时候,中国的氛围较为沉闷,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单位,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了。在我看来,选择出国是一条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从大三开始,李彦宏心无旁骛,买来托福、GRE等书狂啃,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目标是留学美国,方向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留学美国

“我出国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换专业,刚到美国学计算机,很多功课一开始都跟不上。有时和教授面谈时,由于较心急,谈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结果那些教授就觉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彦宏再一次挤过了独木桥,收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正值圣诞节,23岁的李彦宏背着行囊,穿云破雾,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一年有6个月飘着雪。在这里,他忍受过夜晚彻骨的冰冷。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经常忙碌到凌晨两点。在这里,他经历过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的所有困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挺苦的,但年轻就应该吃苦。”李彦宏评价这段经历。

“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李彦宏骨子里有着勤奋、坚韧、执着的精神,这使得他的专业技能得到飞速进步。在学校呆了一年后,李彦宏顺利进入松下实习。“这三个多月的实习,对我后来职业道路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彦宏说。

驰骋硅谷

“硅谷给予我最大的感触是,希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彦宏收到华尔街一家公司———道·琼斯子公司的聘书。“在实习结束后,研究成果得到这一领域最权威人物的赏识,相关论文发表在该行业最权威的刊物上,这对以后的博士论文也很有帮助。”李彦宏说:“但那时候,中国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就是读博士的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弃学业。起先,我认为自己不会这样。但这家公司老板也是个技术专家,他对我的研究非常赏识。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我决心离开学校,接受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在华尔街的三年半时间里,李彦宏每天都跟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子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人员。

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华尔街,前往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硅谷,李彦宏亲见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无限风光以及后来的惨淡。

1998年,李彦宏在自己撰写的《硅谷商战》中分析总结到:“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要允许失败;让好主意有条件孵化;要容忍有创造性的混乱;要有福同享……”

这些典型的硅谷商战经验,后来被他得心应手地运用到了百度的创业中。

“在人生选择道路上,我好像没有很不顺利的过程,只是面临着一些选择。”李彦宏说。从北大到布法罗到华尔街到硅谷,机遇来临时,李彦宏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这些多年的积累给他日后创建百度打下坚实的根基。

归国创业

“不要问现在加入商战是否太晚,按照现在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谁又能够承担不参战的责任呢?”

李彦宏在海外的8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5年起,李彦宏每年要回国进行考察。1999年,李彦宏认定环境成熟,到了该参战的时候了,于是启程回国。

不知是巧合,还是机缘。又是一个圣诞节,李彦宏乘飞机从太平洋的东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处———北京大学,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创业。李彦宏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连同1个财会人员5个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徐勇,8人一行,开始了创建百度公司。

接着,李彦宏开始回美国找钱,本不爱开车的他整天开车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商中游说。最后他顺利融到第一笔风险投资金120万美金,比计划的100万美元还多。在百度成立的9个月之后,风险投资商德丰杰联合IDG又向百度投入了1000万美元。

对于百度为何受风险资本青睐,李彦宏说:“投资者有一种信念,相信百度会越来越好。”事实上,在决定创业时,李彦宏在引擎技术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彦宏的执着、专注和专业又在业内有口皆碑。加之百度耕植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三点因素结合,百度自然对投资者充满了无限诱惑。李彦宏说:“那个时候融资相对容易,但是绝大部分企业还是融不到资。我们选到的这些投资人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非常能够看到长远目标。”

如今,百度已走过5年的时光,其间不乏惊心动魄风云变幻———激烈的董事会争辩,合作伙伴徐勇的退出,商场无情的竞争等重重挑战,都在不时地考验和冲击着李彦宏。但李彦宏一直保持淡定、从容,随着资本不断增加,技术的不断成熟,百度有了一日千里的快速发展。2002年百度搜索引擎技术真正成熟。2003年百度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4年百度品牌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2005年百度成功上市。

成功后的道路怎么走?记者问。

“用技术改变生活,仍是我不变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李彦宏回答。

李彦宏背后的女人

“彦宏,我爱你,好想嫁给你。”类似这种也许是开玩笑的话,常会贴在百度的李彦宏贴吧上。有人甚至讨论他的五官哪个部位长得最好:“如非要选一个的话,还是嘴巴,像罗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华出众”,有企业家的气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学者的儒雅、淡定和从容。这样的男人,让一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爱他———

只可惜,他结婚了。

李彦宏属于“闪婚”一族,他与妻子只相识6个月就结了婚,如今已生有一个女儿。李彦宏和妻子马东敏是在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中认识的。马东敏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两人认识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

李彦宏说:“太太对我影响非常大。她是个急性子,做出决定马上会行动,而我属于慢性子,考虑周到了才去做。我们的性格是互补的。我回国创业前在硅谷当工程师,觉得种种花草也挺开心。但我太太鼓励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时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并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国创业是最合适的选择。但这对她是一种挑战,一般出国的女孩子都更喜欢国外的环境。但为了我的事业,她毅然回国支持我,这是很不容易的。”

“回国创业的海归中,离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现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国了。”说到这儿,李彦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脸庞流露出无限温馨与幸福。

《京华时报》(2005年09月12日B35版)

百度上市不靠业绩靠预期

本报记者 张见悦

8月5日,中文搜索百度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天,股价上涨354%,开创纳市5年来新股首日增幅之最。“百度靠的不是过去的业绩,而是投资者对中国搜索市场的未来预期!”9月8日,在上市一个月之后,百度总裁兼CEO李彦宏这样向记者总结。“从上市当天到现在,我每天几乎都在忙着接受媒体的采访,该是回到正常工作的时候了!”在中文搜索市场上,外有Google、微软、雅虎,内有阿里巴巴、搜狐、新浪,如何与这些大小巨头争食,做大自己的收入规模,已经成为鲜花丛中的李彦宏需要面对的问题。

Wedoit!(我们做到了!)

“发行价最终定价:27美元每股!”美国时间8月4日晚,在经过3次提价之后,李彦宏和百度上市承销商团队最终确定了这个价格。

在此前的两个星期里,李彦宏一行从香港出发,辗转新加坡、英国、美国,向各地的投资机构讲解百度的故事,投资商们的热情显然超出了李彦宏的意料。“原定90多人的早餐会,来了140人,许多掌握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经理就靠墙站着听。”

应对投资热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价,于是,原定17到19美元的发行价格区间,变成了19到20,再变成23到25,最后确定为27美元。

“确定了最后发行价格,上市工作基本上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走程序了。”从头到尾跟着李彦宏路演的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回忆:“这个时候,李彦宏拿出手机拨通了守在百度北京大本营里等候消息的首席技术官刘建国的电话。”

“Wedoit!(我们做到了!)”接通了电话的李彦宏说完这一句话,眼泪刷刷直下,哽咽着说不出话。“那时候,突然对员工们多年来的辛勤工作非常的感动,所以流泪了!”事后,李彦宏解释。

第二天上午,百度股票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11点20分,第一笔交易完成,成交价格是每股72美元。而这只是开始,百度的股价继续一路上升,100美元、120美元、150美元的价位被一一突破,整个纳斯达克股市沸腾了。自从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这样的股市神话就再没出现过。

“看到股价的时候我没有流泪!”李彦宏回忆说。事实上,李彦宏也没有时间感慨了。第一笔交易完成半个小时后,他便被C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请进了摄影棚,之后美国各大新闻机构轮番采访,一直到下午纳市收盘。这个时候李彦宏才注意到,百度公司市值已经比前一天晚上增加了3.5倍,达到40亿美元,成为纳市第一中国概念股。

“附属业务”成就百度

百度公司是在1999年底注册的。起名字的时候,李彦宏罗列了三条规则:要代表中国的文化;要跟搜索有关又不能够太直白;要简单,中国人能听懂。“几个条件综合起来,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2000年初,李彦宏在母校北大资源楼的两个小房间里开始了创业,定位是搜索技术,业务是为其他网络企业提供中文搜索技术服务———这是李彦宏从风险投资商手里拿到首期120万美元投资的“概念”。很快,包括新浪、网易在内的国内主要门户网站陆续用上了百度的技术,百度借此收取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

“我们很快占据了中文搜索技术服务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可是我们依然没有盈利,这样的业务模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李彦宏很快觉察到了这个关键问题。于是,在原来的技术服务业务之外,李彦宏开始开辟百度的“附属业务”———建立一个搜索门户让网民使用,然后以竞价排名的方式卖关键词,谁的出价越高,谁家的信息在搜索结果中便越靠前。

到了2002年初,李彦宏将力量集中用在打磨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上。2003年第二季度,在快速增长的竞价排名收入支撑下,百度实现了盈利。2005年7月发布的上市招股书数据显示,目前百度的收入中,超过90%来自所谓的网络推广,也就是竞价排名的收入,而原本的“主业”搜索软件服务收入仅占了7%。昔日的“附属业务”成就了今天的百度。

多年对手关系微妙

当百度的股价在纳斯达克上一路飙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业界评论家都认为,这和先期上市的全球搜索巨头Google的卓越表现分不开。Google和百度,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一个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双方是中国搜索市场最强劲的两个对手,但同时Google又是百度的股东之一。这样的微妙关系,在互联网界找不到第二对。多年以来,李彦宏一直巧妙地主导了这种关系,导演了一幕幕与Google之间难辨真假的“感情戏”。

1999年底,当李彦宏回归创办百度的时候,Google已经在美国小有名气。2002年初,当李彦宏将百度业务集中到建立推广中文搜索门户的时候,Google中文搜索已经开通一年多,成为大多数中国网民搜索资料的首选。“对着市场老大打,打不赢也能挣点名声!”这个在IT产业被广泛认可的市场手法,同样被李彦宏付诸实践。

2004年6月,百度突然宣布,在新一轮融资中,新股东包括Google。从此,李彦宏开始了与Google一年多的“暧昧”关系,这个时候,Google刚刚上市,股价持续上涨,开始筹办百度上市的李彦宏用心将百度塑造成“中国Google”的概念。“和投资商沟通的时候显得相当容易,因为前面已经有个现成的Google!”百度首席财务官王湛生介绍。更重要的是,大批看好Google模式的投资商理所当然地同样看好百度,巨额资金涌向这只盘子极小的新股,百度上市当天的暴涨神话因此出现。

上市前一个月,李彦宏开始逐步调整策略,宣布百度拒绝Google收购,坚持独立发展。上市之后,李彦宏进一步与Google划清界限。“百度不仅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最大的中国网站,如果不能够控制在中国人手中的话,我觉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李彦宏说。

未来将与诸多对手争食

8月24日,百度发布上市后首个季度财报,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净利润为150万美元,当天百度股价收盘于82美元。按此数据折算,百度的市盈率为410,而其他中国概念股的市盈率基本上仅为20上下。如何尽快提高百度的盈利规模,成为李彦宏最迫切的任务。

“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只有1亿网民;2000万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主对网络推广的认识依然不深,中国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李彦宏表示,百度的未来寄希望于中国搜索市场的放大。据第三方统计机构iRe鄄search(艾瑞)《2004中国搜索引擎研究报告》统计,2004年度百度以36.29%的用户占有率占据中国内陆搜索引擎市场第一位,中国市场的放大,受益最大的便是百度。然而,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件能够坐享其成的美事。

9月10日,阿里巴巴主办的第五届西湖论剑在杭州召开,原定参会的李彦宏因为“实在太忙”最终缺席。实际上,不愿意为马云这个新对手捧场,或许更能说明这次临时爽约———在百度上市之后不到一周,阿里巴巴宣布合并雅虎中国,重点进攻中文搜索市场。

在中文搜索这个市场上,外有雅虎、Google,内有阿里巴巴、搜狐、新浪,对于这块正在放大的蛋糕,李彦宏要想多分一块,都将面临激烈的争抢。

《京华时报》(2005年09月12日B34版)

大考总能超常发挥(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张见悦

当李彦宏从纽约归来,走出首都机场时,疲惫的眼神一下子变得有些惊讶:五六捆鲜花、十几个镜头一下子围了上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中国企业已经20多家了,这样的凯旋场面估计还是第一次。当然,上市第一天股价便狂涨350%的公司也只有百度一家。

从百度股票完成第一笔交易之后半个小时开始,一个多月来,李彦宏每天几乎都在忙着“出镜”,收到的鲜花和掌声估计已经超过过去创业5年来的总和。

“是该恢复到正常工作的时候了!”9月8日,李彦宏这样向记者感叹。高高在上的股票在给百度和李彦宏,甚至给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带来荣耀的同时,也给李彦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毕竟百度的收入规模依然相当弱小,再热情的投资人也不可能让高达数百倍的市盈率长时间维持下去,答案有两个:要么李彦宏把百度的收入提上去,要么股民把百度的股票拉下来。

李彦宏说,每逢关键的“大考”,他总能超常发挥,从高考到申请国外留学,再到此次百度上市,每一次的发挥都要比平常的表现好。李彦宏的下一次“大考”时间在明年初,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百度员工手中的股票才可以出售,百度股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真实身价。

《京华时报》(2005年09月12日B33版)

李彦宏,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硅谷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的资深工程师。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合作伙伴徐勇共同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中文搜索引擎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归创业故事:在一番风顺实现了“美国梦”之后,主人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再造一个新的梦。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生奋斗故事:从山西阳泉到北大校园,到美国大学,到华尔街,到硅谷,再到充满希望的北京中关村。像羽翼渐渐丰满的雄鹰一样越飞越远,同时又不得不像候鸟一样两地栖息,他们这一群人是为了什么?我们试图在李彦宏的身上找到答案。  问:1999年回国之前,你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是怎样的?李彦宏:应该是一般人所讲的“美国梦”的状态,所谓的美国梦,就是首先在那里上学,然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买了一辆不错的车、一所别墅,生一两个孩子,生活很舒适。  问:回国创业是为了追逐一个新的梦想?李彦宏:我真正的梦想并不是“美国梦”,不是舒适的生活,而是发挥自己技术方面的特长,用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世界。在美国创业应该也有机会,但是中国的机会更多,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这是我当时的一个判断,现在看来是对的。  问:你认为“海归”创业所面临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李彦宏:优势在于他们在美国受教育和工作的经验使他们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司文化、治理机构、甚至商业规则;挑战主要是对本土文化和环境的适应。如果你有海归背景,在融资方面显然要方便得多,但公司在国内运行,跟市场打交道、搞营销这一块儿海归不是很擅长。如果你的心态是让大家都要适应你,认为美国的那一套东西是合理的,所以大家都应该那样做,否则就对我不公平,这样的心态很难在国内做好。  问:这几年,回国创业的人很多,大家对这一群人很关注,称他们为“海归派”,贴上“海归”标签的人仿佛都有一层光环。被另眼相看的感觉如何?李彦宏:我个人不认同“海归派”这个词,我认同“海归”,但称为“派”不合适,大家有一些共同的背景而已,没有真正形成“派”。贴这个标签也不应该,海归不应该受到任何特殊待遇,不管是优待还是歧视,我们期望的只是一般的国民待遇。所谓的光环就更没有必要,海归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很好,而且对于那些做得好的海归来说,我相信他即使当时不出国的话,在国内也一定做得不错,因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那儿。不应该把海归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来看待,应该是一视同仁。拿百度来说,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并不看你是否有海归背景,如果我认为你有能力,你就来做。不管你是哈佛的博士,还是斯坦福的MBA,我们不认这个,就认能力。我觉得整个社会环境也应该是这样,看一个人是否适合干他所干的事情,而不应该看他身上有什么样光环、或他有什么样的背景。  问:背景不重要,是否海归也不重要,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你认为决定他能否成功的所谓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李彦宏:我觉得应该是判断力,对机会的把握。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快速发展的产业,机会很多,谁能抓得住,取决于他的判断力。如果你能在别人没发现的时候首先看到了机会,那你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  问:现在你工作在国内,家还在美国,每一次来来往往的旅行中会感到矛盾吗?李彦宏:美国那种环境有很多好的地方,让你很留恋,到中国又是充满机会,让人感觉非常Exciting,做事情总是充满希望,充满变化,而且可以创造奇迹。每次一回到美国,虽然在那儿也会工作,但是感觉就像在度假;一回到国内,人一下子就“转”起来了,很兴奋。  问:去美国是“回”,来北京也是“回”,对你来说,家的归属感在哪里?李彦宏:对我来说,这个家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因为我和家人并不住在一起,每隔两三个月见一次。这个状态应该很快就会结束,我希望他们很快可以搬过来。李彦宏的人生搜索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如同他热爱的搜索事业走得精准无误。同为“海归”,同样是新经济人物,李彦宏远没有张朝阳等人的“名气”大。创业四年间,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务实的状态,直到今年,他曝光的次数才渐渐多了起来。对此,李彦宏的解释是:“一个产品真正做得比较成熟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在产品成熟之前,过多的曝光,对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是做搜索引擎的技术公司,如果很早就让很多人知道了百度,却发现它还不如别的搜索好用,那反而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原来是为“宣传效果”考虑,由此可见李彦宏的谨慎和稳重。  关键词:李彦宏+百度  创业初期,拿着原计划6个月花光的200万美金,李彦宏精打细算做了一年的计划,这样得以坚持到第二笔融资到来。“百度创建初期,正是1999年、2000年网络泡沫最厉害的时期,当时,我感觉到这种泡沫是非常不健康的:刚刚开始创业没多久的公司就在国贸、嘉里中心租住最豪华的写字楼,我在美国所见过的创业型公司都没有这么铺张浪费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非常适合技术创业。他这套选址的技术是从硅谷学来的,硅谷的很多IT创业公司就环绕斯坦福大学办公,老师和学生兼职起来方便。2000年3月份,百度正式开张时,除了财务、出纳、行政外全是技术人员,李彦宏和徐勇兼做Sales,专职的技术人员有5人,其他都是来兼职的北大、清华的学生。四年来,百度的员工从两人发展到200人,一直稳定地呈一条直线上升着,其中没有大规模进过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裁员。有人评价百度的成功在于: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而且头脑冷静,不跟风,不抢潮。用这句评语描述李彦宏的性格特点也非常适当: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知道自己所专注的而别人做不到同样程度的领域;在互联网高潮时,他能预言对于国内公司的烧钱做法,国外的投资人要吃亏;在互联网低谷时,他能鼓励员工不要看到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  关键词:李彦宏+留学李彦宏在北大读的是图书情报专业,自己却喜欢计算机,和北大众多出国留学的同学一样,他广种薄收,一次向美国十多所大学递了申请,最后被纽约布法罗大学录取。布法罗风景秀丽,但是一年中有6个月都下着雪,李彦宏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正是白雪皑皑,冰封大地。初来乍到,李彦宏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经常在学校忙到凌晨2:00。李彦宏的勤奋,其实也是众多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的真实写照――补习,上课,打工。李彦宏实在忍受不了布法诺夜晚冰彻的寒冷,十二分心痛地从留学盘缠中拿出1000美金,买了一辆丰田二手车。校园里的停车场一到凌晨2:00就要清场,这是李彦宏在学校能呆的最晚时间。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启动车子,没有10分钟的预热和打扫时间,汽车是根本开不动的。等到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留学生们常常称其为“磨合期”之后,李彦宏产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5至8月是学校的暑假,呆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他决定去“打工”。很幸运的是,他被日本松下公司接收为实习生。  关键词:李彦宏+华尔街  1993年5月,李彦宏在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正式实习。松下的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一进门就能看见大厅里的室内花园。工作之余,李彦宏经常坐在花园里看报纸,《华尔街日报》是他最喜欢看的报纸。《华尔街日报》经常会刊登描写硅谷商战的文章:微软如何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怎样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鲜活的商战故事,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1994年暑假前,李彦宏突然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其实是道"琼斯的子公司)的聘书,邀请他去做带工程师性质的“高级顾问”工作。当时,美国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正在攻读博士的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学业,拿一个硕士文凭就走人。起先李彦宏不打算这样做,也曾回绝了硅谷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然而那家公司的人对他非常热情,老板对他的研究也非常欣赏,他本人对学术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李彦宏与他谈得非常投机,终于决定放弃做科学家的梦想,选择到华尔街做“高级顾问”。  关键词:李彦宏+硅谷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从华尔街来到硅谷,加盟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很多,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要谈谈各自的公司、业界的情况,谁谁又通过员工股权(Employee stock options)赚了钱,别墅买到山上去了之类的事情。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涨。硅谷虽说是靠高科技吃饭的,但真正决定股票升降的还是各家的商战策略,所以写一本“硅谷商战”的书的主意也就形成了。我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有时候晚上吃完饭到那里去散步,看着一栋栋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变成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又让我一次次地感叹信息经济的魔力。在寸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这样的新楼一直在不断地出现,以至于这里的人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最近微软又耗巨资在我所住的山景城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准备在它的两个宿敌――太阳微系统公司总部和网景公司总部之间建立一个微软工作园,届时,“硅谷商战”必然又会好戏连台。――摘自李彦宏《硅谷商战》一书的自序  1999年10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这次回国,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此前的1998年夏天,李彦宏曾经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清华做了一次技术讲座,搜狐的一帮员工也去听他讲课,课后这些人鼓励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我们搜狐买你的技术!”  从国庆典礼返回美国的李彦宏已经无心再在Infoseek继续干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那时他在美国的身份是生物学博士后。11月的某一天,徐勇应约来到李彦宏的家里谈回国创业的“大事”。李彦宏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有些惊讶,但马上转为镇定――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李彦宏说,“我们回国干一家互联网公司吧。”  关键词:李彦宏+徐勇+融资  对于这两个身处硅谷的“梦想家”来说,创业的躁动,对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计划已然“万事俱备,只欠投资”。他们的融资目标100万美金。硅谷有的是投资家,据说一片树叶落下,总会砸住三个VCn风险投资商o。然而此时风向已变,VC们的口味不再是门户,而是电子商务,其中商业模式B2B最受青睐。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有三家VC愿意给他们这家技术公司投资。这些公司看重他们新公司的三个概念:中国,技术,团队。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两家,用他的话说,“热情得实在无法拒绝”。这些VC当然不是钱多得没处花,那天签字前,有个VC借故偷偷到房间外打电话问李彦宏在Infoseek公司的老板,“这个罗宾"李真的很厉害吗?(罗宾是李彦宏的英文名)”得到的答复是:“罗宾在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两家VC更放心了,有人甚至想独投,徐勇和李彦宏觉得还是两家一起投资更好,各家60万美金。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回国的飞机。8年前他飞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也是圣诞节。  采访后记:又一枚坚果  李彦宏坐在桌子的另一端,脸上是矜持而得体的笑容。他从容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滴水不漏,却也不会随便多说一个字。那些被他娓娓道出的话语无懈可击,是我需要的答案,却不是我想要的。受过完美的教育,拥有完美的经历,把握着完美的现在,是的,他像每一个年轻而成功的人一样,叫人艳羡,甚至忍不住心生倾慕。可是,他远远地坐在桌子那边,像一枚骄傲的坚果,任你敲打,他还是将香甜脆弱的内心包裹起来,只给你坚强圆滑的外壳。这当然不是我在“出场”的采访中第一次遇到“坚果”。所以,我丝毫不会觉得意外或有挫败感,只是这一次终于忍不住在心里轻叹了――不管怎么努力,我们永远无法深入到成功者的内心,因为,将自己炼成一颗坚果是成功首先就需要的素质。

最后,可悲的还是我们,因为我们总是试图去敲那些坚果的硬壳,有时候勉强敲开了,却发现,果核也被我们不小心给一起砸烂了。

李彦宏和妻子马东敏

搜索建议:百度总裁李彦宏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