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华西医院一医学研究生阳性发热被迫带病上岗”的帖子在网上传开,引发热议。12月15日凌晨,华西医院最新通报称:“经专家团队全力抢救无效,该学生因心源性猝死于2022年12月14日22点08分去世。其父母不同意尸检,遗体随即运往殡仪馆。”
据了解,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一位23岁的研一医学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发烧带病3天仍在一线上班。在寝室休息时,疑似因爆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送急诊重症监护室,但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之所以该事件会引起强烈反响,其实和现阶段全国医务人员的艰难处境有很大关联。优化防控措施后,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阳性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医疗层面有些跟不上社会层面的步伐。实际上,放开以来,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不在少数,有不少医护人员都被要求“带病上岗”,一些医院药房甚至都贴着“全体药师带病上岗,请宽容对待”。
最近几年,在新闻上看到的猝死事件越来越多,且大部分都和年轻人有关,伤害他们健康的,除了辛劳,还有压力。以医护人员为例,一项对7762名中国医生的调查发现,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医生高达90%,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的医生占比26%,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医生占比13.5%。与此同时,表示没有周末的医生超过80%,每周工作6天的医生占比53%,每周连续工作7天的医生占比29%。
另有数据显示,在不幸猝死的医生中,有58.7%的医生连续工作时间在8-12小时,超过21.7%的医生连续工作时间在24-47小时。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发生猝死的危险因素更多的是和慢性病有关,主要由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引起,比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与中老年人不同,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危险因素则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和部分慢性病上。尤其是生活方式,比如加班熬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危险因素。过往的研究发现,工作压力过大、疲劳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机体分泌儿茶酚胺和皮质醇,而这些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都有密切关系。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虽然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细节上做好充分调整,就能降低猝死的发病率。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减少盐、糖的摄入,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要谨慎熬夜,如果实在需要熬夜,平时也需要注意维护心血管健康,因为需要有健康强壮的心血管来支撑你熬夜。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经常加班熬夜、压力大容易导致血管垃圾堵塞,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营养保健食品来清理血管垃圾,调节血脂、血压,比如富含omega-3的深海鱼油搭配卵磷脂对养护心血管健康很有益处。
另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力。因为长时间处于压力大、疲劳状态,或者长时间劳作或长时间加班熬夜导致睡眠不足,都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下降,从而导致免疫力失衡。
如今防控措施优化,后期疫情肯定是以增强个人抵抗力为长期预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得不到调节,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很多病毒性疾病,甚至会成为“新冠”的易感人群,危害身体健康。因此,疫情期间,除了带口罩、勤洗手、多喝水以外,还可以补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来纠正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免疫力。
毕竟在每一波疫情来袭之后,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也总是一再被提起。如果当通过水果、蔬菜摄入维生素C不足时,建议饮食结合维生素C营养补充剂一起补充,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之,疫情之下,各种负面新闻接踵而至,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会被逐步放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必过度恐惧,但直接躺平也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必要的防疫知识,人人有责,有备无患。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看到更多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同时,多一份理性和自律,不随意听信网络谣言,做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最后,要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