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份之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认为四季度的生猪价格会是当前这样的走势。但从十月份开始至今,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涨跌行情。上涨的时候涨幅很大,下跌的时候也是持续阴跌。在最高点时达到了28元/公斤的高位,而目前在一些价格洼地区域已经逼近11元/斤的关口。那么,随着腌腊季的来临,生猪还有机会吗?
多重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回归8月底水平
截止11月2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22.90元/公斤,较昨日大幅下跌0.7元/公斤,和10月20日的最高点28.60元/公斤相比,下跌5.7元/公斤,跌幅19.93%,和月初的26.18元/公斤相比下跌3.28元/公斤,跌幅12.53%。目前猪价已经回归8月底的水平。
如果仔细观察10月份以来的猪价走势,就会发现用“坐过山车”来形容近期猪价走势一点也不为过。导致猪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猪供应量的增加。 目前规模养殖场普遍对后市持悲观态度,因此,从11月份开始,加大了生猪出栏量;而中小散户方面,受猪价持续下跌及宏观调控影响,二次育肥也逐渐开始释放。综合两者因素,生猪出栏量在增加的同时,出栏体重也在抬升,相当于11月和12月的猪肉供应环比增加至少在10%以上。
二是消费端持续低迷。 原本11月、12月是灌肠、腌腊备货的旺季,尽管目前已经过了小雪节气,但天气情况仍然比较暖和,这对腌腊、灌肠备货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腌腊需要温度下降到10°以下。虽然,上周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温,但是对需求的抬升依然不是很明显。
三是疫情因素。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导致餐饮业受到重创,对猪肉的需求也大幅减少。另外,腌腊主要在西南地区,该地区的腌腊产品除了覆盖本地外,还流向全国各地。但目前这部分需求也在减弱,对整个市场形成利空。
四是消费者“钱袋子”吃紧。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本身就处于相对高位,这对终端鲜销品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即使经过近期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但终端零售价格仍然处在偏高水平。目前后腿肉零售价仍在20元/斤左右。同时,由于非正常因素,消费者“钱袋子”吃紧,面对高价猪肉,终端消费热情明显不高,抑制需求回暖。
五是宏观调控。 尽管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但“保供稳价”仍然是主旋律,目前多地正在准备投放储备肉的同时,多家规模养殖场也在加大供应,配合猪肉消费旺季的保供工作。
腌腊季即将来临,生猪还有机会吗?
尽管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腌腊、灌肠活动迟迟没有启动,但作为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认为,行情终究还是会到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会提振需求。因此,对于腌腊行情,或许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悲观,猪价仍有大概率提升的可能,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如下。
首先,从产能来讲,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对应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是一季度,而一季度仍处于去化阶段。按照往年惯例,和9月、10月份相比,需求量要提升20%以上。如果不是前期二次育肥太过普遍,市场猪肉供应还是存在缺口的。同时,在10月初消费季节性回升的情况下,当时生猪价格在24~25元/公斤左右,虽然终端消费有抵触情绪,但接受度还算可以。
其次,从近期猪价的走势来看,虽然处于持续下跌态势,但整体表现还是相对坚挺,说明消费端对猪价还是有一定支撑。另外,近期北方地区养殖户依然存在压栏惜售的情绪。
第三,尽管腌腊启动时间推后,但并不代表不启动,随着气温下降和距离春节的时间越来越近,腌腊行情还是会到来。
总之,对于后市猪价行情,我们既不能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年前猪价大概率将会在合理区间震荡整理。随着月底南方市场迎来降温,腌腊行情或将开始启动。具体表现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