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火爆的 Carplay惨遭到车企抛弃,车企们又意识到,得车机者得天下。
2020年开始,不少车企开始取消汽车出厂内置CarPlay系统,并且车型范围逐渐扩大。比如福特旗下车型锐界,16到18款是支持CarPlay的,但是到了20款之后,车机换用SYNC+系统,CarPlay被取代。
短短几年,在智能汽车遍布的今天,CarPlay的优势越来越被弱化,绝大部分功能已完全可以被车企自家的系统取代。尤其在中国市场上,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其智能化水平对比CarPlay早已实现超越。
这意味着,车企们意识到车机系统已经从一辆车的附加功能,变成了核心功能,正在慢慢收回来自主权。其中,智能座舱是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之一,而车机做为智能座舱的子集,如果做不好车机,就等于做不好智能座舱。那么,车机系统究竟有哪几种?车机能不能统一标准?对我们消费者而言,究竟需要怎样的车机?
车机有多少种模式?
目前来看,每家车企的车机系统都大不相同,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三种模式:自研型,ROM型和超级APP。
三者的区别很好辨别,自研型相当于苹果的iOS系统,不依赖任何底层,而是自己从0到1自研,这种模式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设计内核改动,同时投入的资金与精力也比其他方式要高得多,所以目前只有一些龙头公司有实力研发,比如华为的鸿蒙OS,阿里的AliOS。
而ROM型就值得我们好好说道了,目前国产车企里面,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包括比亚迪、吉利跟蔚小理等等。这种模式就相当于国产手机与谷歌Android系统的关系,车企拿某个系统底层进行重新设计改动,比如比亚迪的Dlink就是基于Android系统改的一套UI。
与手机不同的是,ROM型的车机OS底层不止有Android一种,其中又分成三个阵营:QNX、Linux和Android。
这三大阵营很有意思,它们各自的优点,刚好可以补足对方的缺点。比如QNX的最大优势是安全性,是世界上首款通过ISO 26262 ASIL D级认证的车载OS,不过,QNX并不开源,也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相比QNX而言,Linux则是一款免费的开源系统,具备定制开发的灵活度,但短板是应用生态过于薄弱,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许多我们常用的应用并不能完美地迁移到Linux上,需要重新做适配,这无疑在打消开发者的积极性。
Android的应用生态相比前两者就很丰富了,但安全性又相对缺失。Android归根结底是为移动端打造的系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移植上车,不仅与车机的适配存在问题,与车辆其他部分的融合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从底层系统就能看出,车企对于本身的定位,BBA等传统巨头基本采用的都是QNX系统,说明他们认为安全性要高于应用生态,而新势力和国产车企基本都是采用Android系统,“互联网企业”的味道会更浓一些。
除此之外,车机中,OPPO的潘塔纳尔和苹果的Carplay属于超级APP,借助手机中功能丰富的APP映射到汽车车载,以满足车主对娱乐的需求,这种好处是即便是旧车型或者一些智能化程度不够的车型,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智能体验,坏处是主体依旧是手机,离开了手机就啥都干不成。
看完车机OS的分类后,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感受:乱。
是的,目前车机的系统底层并不像手机一样,统一安卓跟iOS两个平台,乱只是表象,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影响应用生态的筑建。
车机标准为什么难以统一?
在系统底层这方面,百花齐放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没有标准,一款软件无法同时适配各大平台。
举个例子,今天热搜有一款名为“智行驾道”的游戏火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直接打开手机就能玩了,想分享给别人时直接发APP的名字就行。但在车机上,我们很难有“分享”的这个动作,原因是我用得不错的车载APP,你的车不一定能用,因为平台不一样。
这将会导致一些应用无法全范围覆盖,这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手机圈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市场上的操作系统比如今的车机系统只多不少,诺基亚的塞班、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微软的Windows Phone,还有黑莓、WebOS等等,在系统如此多的情况下,开发者会有取舍,优先适配用户量最多的平台,而其他操作系统的应用多多少少是缺失的。
还记得在读书的时候,智哥图新鲜买了一台Windows Phone的手机,那种看着别人玩游戏而自己玩不了的心情,至今仍记忆深刻。
如今在汽车上,这种感受又再一次上演,开发者对车载APP的开发并不积极,以特斯拉的车机系统为例,即便开发者针对特斯拉开发了某款杀手级应用,也无法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改变,数据显示,特斯拉10年共卖出300万辆车,假如所有特斯拉车主都安装这款应用,到顶也只有300万流量。
汽车的用户规模远比不了手机,其作为流量入口能带给开发者的收益十分有限,同时开发者为车企做软硬件的适配,需要针对不同品牌和车型单独去做,而且就算是同一款车型,其高/低配版本的屏幕大小和比例也不一样,更别说近些年汽车屏幕的设计也是花样百出,像是大竖屏、贯穿屏、三联屏等等,这大大增加了软件供应商的适配难度。
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车机应用商城里面的软件数量都很少。如果车企间的车机OS互相独立,互不相通,终局就是车机OS再怎么发展也只是一个空壳。
唯一破局的方法是统一标准,统一底层。如果车载OS能统一底层,那么开发者就瞬间从“为了某品牌的车开发APP”变成了“为整个汽车市场开发APP”,市场规模决定着开发者的开发热情。
目前一线车载OS产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华为正在扩大自己的鸿蒙OS朋友圈,华为智能座舱应用生态研发总监此前还表示:“HarmonyOS智能座舱是华为在AI时代为智能汽车专属打造的车域系统,目前已有50余家头部生态应用伙伴加入智能座舱生态。”
OPPO也牵头 vivo、小米 发起了一个ICCOA 联盟,为的也是打造一套公用标准,解决车载软件碎片化的问题。但能不能组队成功还另说,因为汽车涉及到“灵魂与肉体”这个复杂问题,且现在仍处于抢占市场风口的阶段,车机行业还远未形成手机行业一样的垄断格局,车机界的“安卓”或者“iOS”尚未出现,大家都有机会。
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车机?
目前的车机体验,总体而言就是“差点意思”。
在目前阶段,车机系统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角色。现在买一辆新车,智能化程度是我们考虑的一部分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
从目前来看,各家车企在车机的一些功能上并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汽车屏幕越来越大,按键越来越少,但不少用户反馈体验并不好。特别是随着汽车功能越来越多,屏幕已经放不下了,需要放到二级、甚至三级页面,查找不方便。一些用户反馈,“汽车有成千上万个功能,最好的情况是当知道这个功能的时候,可以直接挑出来。”
现在的车机交互,还是以手机平板的使用习惯为主,但以这个逻辑作为汽车的交互方式并不准确,未来智能汽车需要全新的交互模式,颠覆目前已知的所有方式。就像电脑的交互方式是键盘和鼠标,手机靠触摸屏,一个好的交互方式能够极大提升效率;而在完全的自动驾驶实现之前,用户需要专注开车,因此,触摸屏不是一个好的交互方式。
语音可能是一个交互方式,但不是每个用户都喜欢用语音代替按键。目前车企的语音交互也并没有做到很好的用户体验。有时候朋友在车上,语音唤醒没理我,很尴尬,悄悄按了下语音键再说一次。
虽然车机系统配置越来越高,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但很多人今天还是习惯用手机,这对智能座舱来说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根据腾讯汽车最新的车机调研数据显示,在了解以及日常使用车机的车主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比例都遇到过车机系统的问题,而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操作系统死机,影音娱乐系统卡顿,语音交互识别不准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业内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认为智能座舱和手机是互斥的,双方是两个天然适合不同交互方式的系统。大部分手机应用可以移植到车机上,但是并不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车机在将来的杀手应用会是独特的,适合在车上使用的场景。
未来,车机不能简单复制安卓或苹果的APP Store,需要首先定义和构建整车的应用支撑平台,将车机位置、周围环境、车内音响、香氛、氛围灯等等能力开放出来,形成整车的应用商店生态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手机和座舱系统并非竞争关系,双方可以结合起来为用户服务。理想汽车便透露过,其正在和国内主要的几家手机厂商进行沟通,未来会有一些“有意思的案例”呈现。
总而言之,车机系统相比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 PC、手机操作系统而言,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再加上车机系统的应用场景受到驾驶时多种条件的限制,车机系统难以满足汽车用户的需求也在所难免。
因此,车企在讨论 " 汽车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车机系统 " 时,需要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从细节中摸索需要优化和改善的点,让车机系统功能从 " 填喂式 " 向 " 引导式 " 转变,帮助用户梳理并养成使用习惯,才能做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车机系统。
智行观
对于车机系统,我们的追求还远远不够。因为汽车向着智能化发展,从代步工具脱胎换骨成为智能移动工具,车机系统的也在进化。车机是汽车的灵魂,尤其是智能汽车时代,汽车的终极形态将是基于车机基础的万物互联终端,目前,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传统的国内外老牌原始设备制造商、新技术巨头和强大的供应商,市场格局还未形成,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