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戏,直接进正题
数学界的三大难题是:
哥德巴赫猜想
费玛大定理
四色问题
这属于大家知道,然后就没了,不太想知道为什么,包括理科生。
广告圈的三大难题是:
有一半广告投放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浪费在哪里
为什么客户的需求总是变来变去
广告到底有没有效果
这属于广告人都知道,然后也没了,想知道为什么,但是没答案。
从我进入广告行业到离开,这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无论是拿戛纳金狮子的ECD,还是港澳台新马泰的高管,都说不出个标准答案。
我有时甚至很痛苦: 熬夜写了半天方案,做了这么多创意,到底有啥用呢?到底是客户和我的自嗨,还是真的能成就品牌?一种从业虚无感经常油然而生。
后来我在互联网公司晃了几年,看到了各种维度的数据,了解了互联网的度量衡,我才明白, 其实,关于广告的很多问题是有解,而且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比如这个创意到底好不好,这个campaign有没有效果,都是可以看数据判断的。
广告人喜欢躲着数据走 ,原因无非两个: 要么不相信那些衡量广告效果的数据呈现方式;要么觉得没有好用的查数据工具。 当年,那些简单粗暴的把广告好坏,跟销量对应起来的数据计算法,曾遭到广告圈的一致反对,包括甲方市场部。
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工具的问题,不是度量的问题,一个缺乏度量标准的广告世界,会充斥着对消费者的一知半解。
很多问题是有解的,但你做不到,比如说没有好工具,没有对数据,成本太高等。
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商端,看销售数据的工具很多,但是看品牌数据的很少 有没有一个数据工具,能让品牌方看到品牌的数据,从正确的角度, 看这个草种下去没有?种对人没有?种的够不够多?够不够深?能不能开枝散叶?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覆盖广告圈的品牌广告度量权威工具。让大家可以把广告往里一投,就知道效果怎样。
广告圈里曾经有两个流派:分别是乔治路易斯代表的艺术的广告,以及大卫奥格威代表的科学的广告 ,在那个缺乏大数据的时代,两个流派都很成功,因为艺术没办法用算数衡量,科学也没有技术支持。
小预算大创意虽然可遇不可求,但也不是超低概率事件,做一年的广告,多多少少都会火一两个,这有点像中餐做菜: 适量酱油、少许味精、油温8成热。虽然模糊,但是长期做下去,手上多少都有点感觉。
低成本试错的经验主义时代,模糊的掐指一算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但到了今天,在全世界最卷的消费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夜就能变天的时代,已经没有空间,也没有钱让你玩了。
广告全面科学化,深度数据化,正确度量化,这是躲不过去的事情。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科学的广告:
- 内容科学化:
从天马行空的广告,进入宝洁4段式广告的崛起。
早年很多广告要么是超长文案,结尾才出一点点品牌信息。要么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故事,让你猜品牌。后来宝洁的4段式横扫了大江南北
提出问题- 秀发干枯分叉怎么办?
解决方案- 别担心全新潘婷滋养你!
RTB(reason to believe)- 它含有3倍维他命E,滋润秀发,从发根到发梢。
呈现结果- 秀发如此出众,就是潘婷。
短短15秒,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创造焦虑到缓解焦虑,还完成了品牌种草。 30多年过去,这种广告格式依旧在短视频中适用。甚至精准到焦虑到第几秒结束,产品要出现几次,都有标准。
-媒体科学化:
从佛系投放的5大传统媒体,变成可监控智能投放的DSP。
纸媒、电视、广播、户外、直投这5大传统媒体,被半佛仙人称之为:随缘投放。 你也不知道谁是看了户外大牌来买东西的,谁是记住了你的报纸广告。效果基本不可监测,也不好评估好坏。
后来在网站时代出现 的DSP智能投放,算 是初代的科学化媒体,可以批量下单,批量竞价,看点对点的数据,但问题是: 只能看到曝光量,用户分层和标签不是很清晰,也看不到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信赖度、美誉度这些数据,变成了一个纯媒介投放工具。
-人群科学化:
4A的市调人群包,进化到巨量引擎的5A人群分层模型。
从前每次提案,策划的ppt一定有人群分析,但基本千篇一律: 一二线城市、18-45岁人群、月薪3000元以上、大学文化、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这些模棱两可的说法。
但现在,已经没人这么写了,大家用的是巨量引擎5A人群分 层模型。先用巨量云图圈出8大人群,按照综合年龄、消费水平、地域分布,圈出已知的人群画像;再用5A模型,把人群分成: 认知、兴趣、种草、转化、复购。 最后,再 结合“行业人群的普遍特性+节日节点”的一 致表现。三位一体,层层递进,找到高价值的人群。 人群科学化,就符合了一个销售的28逻辑:20%的精准用户,贡献了80%的销售数字。
-品牌科学化:
brand z的最具影响力品牌榜,进化到巨量SCI品牌力模型。
WPP集团旗下Millward Brown华通明略,每年都会发布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及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等榜单,基本上众望所归,但这个更像是品牌荣誉墙。
在另一个维度,作为一个普通企业, 想知道自己在行业当中的具体位置,用户心中的喜爱程度,一轮广告做完之后,有没有好感提升 ,可能需要一个数据查询工具,可以像算汇率一样,输入品牌名,就得到排名的计算器。
想睡觉就来个枕头,巨量引擎就出了个两个工具:
1、SCI品牌力模型 , 从品牌规模、品牌效率、品牌形象三 个角度帮你拉数据,其实就是用户体量、转化效率、品牌美誉度。也就是: 用户知不知道你、买不买你、爱不爱你,能够清晰的看到。
2、BLS品牌增效度量 ,看你这一轮投放下去,用户的喜爱度、购买意愿、推荐度是否有增加。
这俩组合在一起,其实是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告诉你品牌已有哪些用户资产,这轮品牌建设之后又增加了多少用户资产。
当你把科学的广告搞清楚了之后,有一个哲学问题就冒出 来了: 为什么要做不带销量的品牌广告?
白牌或者说单纯的渠道品牌,是近几年电商平台很活跃的一种商业体,纯卖货,纯促销,纯功能,没有品牌心智,没有用户沉淀,一波流生意。 优点是投入少、来钱快,缺点是:风险大,随机性强,寿命短。 所以白牌从来不做品牌广告,只做促销广告。
但是要做品牌,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品牌是长期主义,用户忠诚,良好溢价。 为了构建品牌8要素,品牌必须要做形象广告、促销广告、服务广告、功能广告等多种类型的广告。
形象广告的意义:展示最有趣的一面
一条好的形象广告是化全妆的白领精英,是认真准备第一次见家长的相亲对象,不仅要展现最好的一面,还要让目标用户产生兴趣, 记住的不是你的品类,而是你的品牌名。
功能广告的意义:展示最有用的一面
这个功能还是人有我有,而是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优, 独特的使用价值或者审美价值,才是你的独特卖点USP。
促销广告的意义:展示最有料的一面
促销的本质不是低价格,而是高性价比,同样的价钱买到更多,或者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产品。 更或者,是在强需求的时间段有赠品,在弱需求的时间段有优惠。
这几种不同的广告,其实都是投给品牌的同一群人,区别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内容,满足当下的什么需求。 这,又是数据要解决的问题。
梅尔吉布森的经典电影《偷听女人心》,简直是所有品牌的心声 ,如果能知道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的需求,恰如其分的打一条她喜欢的广告,这才是“让人心动”的广告吧。
品牌广告的的本质就是人际沟通,从认识到熟悉再到信赖,所以消费心理学其实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常说,要把品牌想象成一个人,但是为什么都是熟人,有的人过目难忘,有的人毫无存在感,其实就是广告没做好,很像我们常说的,没有眼力价,比如人家夹菜你起身转桌,人家出门你非要上厕所,人家记笔记你递卫生纸。
怎么做品牌广告,又回到了时间地点人物的匹配 (天时地利人和)
-人物:
先按照巨量引擎5A人群分层模型划分:认知、兴趣、种草、转化、复购。你这一波推广到底要切哪一层?是圈新用户?还是要召回老用户?是让用户心心念?还是立刻就下单? 广告内容和人群行为一致才有统一效果。 比如功能饮料投放年轻男性人群,主打他们喜爱的游戏、电竞内容,不存在新认知和激发兴趣,属于很明显的种草行为。
-场景:
5A人群标定了,接下来就是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产品做什么广告: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 以看到,从A1-A4人群,展示场景的多个产品,可以实现从认知到转化,而内 容 场景的IP+互动,可以有效认知-种草。 而电商场景的工具则实现了种草到转化的高效率。
-时效:
一边做一边看效果,而不是做完了等总结报告,这个时候再上之前说的,巨量品牌力SCI+BLS系统,先知己知彼,再有的放矢,常常发现问题,总有增量出现。这个就是品牌的“吾日三省吾身”。
不看数据,不看效果的做品牌广告,这不叫投资,这叫做慈善。真正的品牌广告投资,是短线有结果,中线有计划,长线有信心。
品牌广告投放的复利收益: 关系资产、数据资产、内容资产。
这三种资产是通过巨量的SCI工具能看到的,从A1到A5,喜欢感兴趣的多少,正在复购的多少,这种资产不是白牌,那种投一波流的玩法,它是潜移默化的增强对品牌的消费经验,这种经验是会沉淀,再叠加的。
数据资产有点像股市大盘,谈古才能论今,有历史规律才能做未来预判,数据资产累计的越多,甚至能画出品牌力的K线图,并做精准预测。
内容资产那就更宝贵了,内容是好故事的模型,是打动人 心 的秘籍,是对数据的理解与否。 内容才是实战最后落地的成果,就像一个导演,手里的剧本越多越好,无论是在暑期档,还是贺岁档,拍什么都游刃有余。
品牌广告体系的重要性: 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强的产品,而是更强的体系。
今天这篇文章里,有来自巨量引擎新一代广告体系的很多东西,比如5A人群模型、SCI,BLS等,单独来看每个都很好理解,像一个二元加减乘除。
但是,组合到一起,突然就有了一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即视感,不仅串联起了广告的很多理论,还量化了品牌的动态价值。 所以这个时代做品牌广告,大家做的是体系,一个科学的、好用的、360无死角的广告体系。
品牌广告多元的度量能力: 看不见的交易上,有看得见的交情。
我们要始终理解品牌的定义,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及服务。注意几个关键词,长期、特点、利益、服务,这个就很像交朋友了。
做品牌,不是让消费者天天来你直播间下单。而是一旦有需求,第一个想到你。
用理科生的思路,做艺术生的事情: 就 是这个时代,做品牌广告的态度。
用交朋友的用心,做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 就是培养用户感情的方法。
用更长远的眼光,做巨量已经度量化的投放: 就是成就品牌的捷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慨万千,甚至有点感觉生不逢时,如果巨量引擎这套品牌工具早几年出现,早一点在广告圈大规模应用,我甚至都不会离开广告圈。
希望有一天,艾菲奖能用巨量品牌广告体系做评选标准之一,谁效果好谁抱金奖。
希望有一天,戛纳创意节上,那些少数评委喜欢的飞机稿,能变成真正给用户种草的好广告。
大家加油!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