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耿嘉玮2022-03-17 12:03
小编导读
中医在治疗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患病位置和治疗针对的位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临床效果又很好,比如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就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的观点。为何冠心病的治疗根本不在“心”却在“脾胃”?治疗时应如何把握?答案就在文中。
胸痹心痛,早在《金匮要略》中即有专篇论述,所载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等名方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亦可见于胸膜炎、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个系统疾病。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路志正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病因病机
路志正教授认为,胸痹与脾胃除气血生化关系之外,尚有以下三点:
其一,经脉关系。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互相影响。
其二,五行关系。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
其三,气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综上所述,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
辨证论治
路志正教授认为,在治疗脾胃失调所致的胸痹时,调理脾胃是其根本法则。
如气虚不运者,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方取五味异功散加味;血亏不荣者,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自丰,方取归脾汤加减;湿蕴者,芳香化浊,湿去则胸阳自展,方用三仁汤加减;痰阻者,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加减;阳虚有寒者,温中散寒,寒散则阳气自运,营血畅行,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味。若兼有瘀血者,在各治法之中,佐以活血通络之品,视瘀血之程度调整活血药物的多寡及轻重。
近年来,路志正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创制“路氏化浊祛湿通心方”,具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活血之功,组方为茯苓、藿香、厚朴、枳实、杏仁、郁金、茵陈等。此方作为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代表方,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验案举隅
患者,男,64岁,主因“胸闷反复发作5年”于2004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5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持续约1分钟,后逐渐加重至每次持续时间延长至20分钟。于外院检查诊为冠心病,2004年2月住院,予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现仍有阵发性胸闷,自觉如有动脉搏动1~5秒,无疼痛,食纳欠佳,夜眠可,大便有时黏滞不爽。UCG(超声心动图谱)提示右房大(58mm),二、三尖瓣反流,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减弱,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既往胆结石、胆囊炎史。形体消瘦,舌暗,苔薄白,脉细滑、左细弦。
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治以温胆涤痰、和血化瘀。
方药:瓜蒌18g,薤白6g,桃仁、杏仁各9g,旋覆花10g(包),郁金10g,丹参15g,胆南星8g,僵蚕8g,姜半夏9g,茯苓18g,茵陈12g,炒内金12g,青皮10g,炒枳壳15g,金钱草15g,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8月25日。胸闷有减,胸前动脉搏动感基本消失,现觉胃脘闷痛,大便日行1~3次,第2~3次不成形。舌暗,苔白腻、花剥,脉弦滑。
既见效机,宗法不更,原方加减。上方减瓜蒌为10g,丹参12g,薤白8g,去茵陈、金钱草、青皮、炒枳壳;加厚朴10g,炒薏苡仁20g,炒枳实12g,金钱草12g。7剂,水煎服。
三诊:2004年9月8日。服药后病情平稳,偶有心前区搏动感,伴胃脘不适明显,大便日行1~2次,质稀不成形。舌嫩红,苔根腻,前部剥脱,脉弦滑。治以健脾祛湿、养血宁神。
方药:太子参15g,麦冬10g,炒白术12g,莲肉15g,茯苓18g,黄精12g,炒柏子仁15g,当归10g,炒山药15g,泽泻12g,郁金10g,赤芍10g,三七粉2g(分冲),车前草15g,炙甘草6g,佛手10g。7剂,水煎服。
后电话随访,患者已回家乡,病情稳定,药后大便稀溏好转,偶有胃胀、肠鸣,余无不适,现坚持于当地医院调理。
按语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伴有食纳欠佳、胃脘闷痛、大便黏滞不爽等痰湿内阻之象,可见其病机在于本虚而标实,心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痰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痰浊不去,胸阳难复,故以温胆涤痰、和血化瘀法治之,方取瓜蒌薤白半夏汤之义,佐以化瘀和胃。老年患者多气虚体弱,而破血逐瘀之药药性峻猛,故未用,以防耗气动血。可见,痰浊湿阻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可忽视,应祛痰浊利水湿与活血化瘀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