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牧童
永乐七年秋天,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江苏的港口出发,第三次出使西洋。
那天清晨,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眼前是海水碧蓝、波涛汹涌的印度洋。海上起雾了,郑和命令船队:“展开队形,全速前进,今晚务必赶到卡莱岛,抛锚歇脚。”
卡莱岛是印度洋上的咽喉要道,从海图上看,那里有天然深水良港,淡水和各项补给资源丰富。
船队的前锋是前哨战船。前营船只按用途分为水船、马船、粮船等;船队中央是高大巍峨的“宝船”,也是船队的核心,郑和就在这条船上;宝船两侧,各有一百多艘战船和座船。这两百多艘海船呈“飞燕阵”,乘风破浪。谁也不会料到,茫茫大洋上,竟有人吃了豹子胆,趁着大雾,潜伏在滔天巨浪中,要挑战这支举世无双的船队。
眼前就是鼎鼎大名的卡莱岛海域,前方哨船忽然用旗语和鸣笛报告:“突发情况,上百条大小不一的船只从汹涌的波涛中突然冒出,说要投降大明船队。”
郑和迅速登上四层楼高的宝船船头,用望远镜瞭望海面。只见许多来历不明的舰船,未经允许,箭一般地穿插进大明船队中,为首的一条大船更是直奔宝船而来。
郑和曾跟随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经历过“靖难之役”的血雨腥风,他心中一惊,知道来者不善,暗叫一声“不好”,只怕投降是诈,掠夺是真。郑和略一思索,迅速做出了部署。
郑和船队白天用海图、指南针导航,夜间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大雾越来越浓,郑和立即启用船队特殊情况下的通信系统——用高高挂起的各色灯笼、号角和铜锣,来指挥调度船队。
直奔宝船急驰而来的大船,船头立着一根旗杆,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陈”字。一个黝黑壮实的汉子伫立船头,口中高喊:“大帅,不要误会,我们是来投降的!”
郑和出发时,早就对这一带的海盗分布做过研究,他一看便知,此人是一个超级海盗,江湖人称“陈老大”。此时,陈老大百十艘战船、上千名海上惯匪,已趁隙混进郑和船队,并贴近各战船,伺机入侵福船、马船、广船,打乱大明船队的战斗队形。情况十万火急,比郑和预想的还要严峻!
危险近在咫尺,郑和决定“以诈还诈”,把敌船先放进来。郑和秘密下令:“把火炮统统隐进船舱,再让膳房预备一些小菜。”很快,船头摆上了茶几、酒壶和小菜,郑和悠闲自在地与几位将军面對面饮酒,随船的乐队在一旁演奏。
陈老大已经将大批精锐武装海匪隐藏在自家船舱里,原计划用勾连绳索登船后,马上开始打劫宝船,得手后指挥其他战船上的同伙,对剩余财物大肆洗劫——用奇袭的办法吃掉这千载难逢的“大餐”。
等陈老大近前一看,宝船上竟歌舞升平,毫无戒心,转念一想,便放弃了强攻。在郑和的热情邀请下,他带着几个武艺高强的贴身卫兵上了宝船,周旋着与郑和喝起酒来,打算先饱餐一顿,再动手不迟。谁知一杯酒刚下肚,就被酒中的蒙汗药迷倒,贴身卫兵也被船舱中冲出的郑和亲兵摁倒在地。
郑和大手一挥,宝船上的大红灯笼立马换成了黄色,顿时飞镝齐鸣,锣鼓敲响。得到指令的各艘大明战船,纷纷拖出大小口径的火炮,对准已经靠近的海盗船一通猛轰,又以千万支箭头上蘸着香油的“火箭”,雨点般射向敌船。
陈老大为首的这股海匪,平日里横行在两洋之上,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哪见过这等猛烈的火力?
首领被擒,群龙无首,一时死伤无数,战船尽毁,剩下的几艘船也拖着浓烟落荒而逃。大明船队张帆列阵,全力追击。
这时,郑和却下达了不许追击的命令:“我们的使命是和睦友邦,宣我大明皇恩,不是来打仗的!”
正当大明船队一片欢呼,庆祝战胜海盗滋扰时,突然间,印度洋上空乌云翻滚,海面黑浪滔天。闷热和大雾后,可怕的飓风不给人们任何喘息机会,裹挟着大雨席卷而来,印度洋上顷刻间昏天黑地。
飓风中,即使是千吨级宝船,有几百吨的压舱石,也顿时像一片树叶,在茫茫大海上漂荡。那些小一点的福字号、马字号、座字号,还有吨位更小的战船,更是被吹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有几只顶在最前沿的前锋哨船,已经不幸翻进怒涛,船毁人亡。
郑和怒吼道:“来人,把我绑在船头!”手下人急忙赶来,把他绑在船头,郑和镇定自若地发出指令:“各船,按平时演练的预案,将所有船只勾连起来。”
船员们得令,在风浪中用早已备好的勾连铁索、锚链将船队按福、马、座、广、粮、水、战的序列,勾连捆扎起来。十几条海船连成一体——这是三国时曹操“赤壁之战”用的战术,当时反受其累,现在派上了大用场。
但郑和也知道,印度洋飓风不一般,勾连成一体的船队得赶紧向卡莱岛驶去。如果天黑之前船队进不了卡莱岛内的深水良港避险,整个大明船队仍然生死难料。
卡莱岛地理位置显要,它坐落在马六甲海峡通往波斯湾和红海的咽喉要道上。岛上群峰叠翠,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它的泻湖中有天然深水良港,是海上渔民遇到飓风时最好的避难之地。
任何船只想要进入卡莱港,必须经过狭长的卡莱海峡。海峡仅两三艘宝船宽,两边是悬崖峭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有人扼守海峡两侧的崖顶,只用滚石、圆木,就能使试图穿过海峡的船只变成散落的船板、船上的人变成肉泥!
船队搏风击浪,来到卡莱海峡入口处,却被海峡入口处的情景打击得浑身透凉:卡莱岛的酋长派遣了一条大船横在峡口,挡住航道不准进入。传话者说:“我们已得到消息,长期祸害我们的海盗头子陈老大,就在你们的宝船上。如果让船队进港,肯定会招来海盗同伙营救匪首。”按以往惨痛的教训,海盗进港,必然烧杀抢掠,岛上百姓生灵涂炭。酋长除了派大船堵住峡口,还在卡莱海峡两边的崖顶上部署了大量滚石和火攻武器。没有酋长指令,郑和船队绝难进港半步。
港外飓风肆虐,巨浪滔天;峡口却被堵死,郑和船队进退两难。两百多艘海船和两万七千余名船员命悬一线。
郑和与将领们一筹莫展,突然,一艘小艇窜出海峡缝隙,悄悄靠近了郑和宝船。
将领们觉得此船形迹可疑,准备迎战,却听那船上传来叫喊,是郑和熟悉的云南乡音:“不要开炮,我是福宝啊!”
一听“福宝”二字,郑和猛然想起,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在卡莱港停靠、补给淡水时,就与这位云南昆阳老乡、当地华侨首领见过面。福宝离开祖国多年,已在卡莱岛娶妻生子,对来访的老乡照顾有加,曾热情款待过郑和他们。
郑和立刻用船上的吊篮把福宝接上宝船。福宝来不及客套,讲了刚刚发生在岛上的突发情况……
福宝急切地告诉郑和:“岛上的酋长名叫卡瓦拉,年过五十,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是有个孩子。去年,酋长最宠爱的妃子丽达怀孕,昨天临盆,可她遇上了难产。现在,岛上的接生婆想尽一切办法,孩子也出不来,整整一天一夜,丽达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快不行了!”
卡瓦拉酋长对爱妃丽达和这个孩子看得很重,在岛上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既能保住丽达的命,又能让孩子平安诞生,卡瓦拉愿意和他平分岛上的一切权力和家族财富。这人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都会答应。
“任何要求,他都会答应?”也就是说,如果能想办法帮丽达顺利接生,求和便不是问题。这个消息,让郑和眼睛一亮,他想到了自己船队上的“秘密武器”——女人。
按当时的习俗,女人不能上船,特别是船队在大洋上常年远航,如带上年轻貌美的女人,船队在海上一待几年,难免有人为女色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那还不乱了套!但从以往出海的经验教训看,如果庞大船队中全是男人,阴阳严重失调不说,衣服破了无人缝补,鞋子坏了也无人会做新的。
经慎重考虑,郑和启奏皇上,决定打破传统,专门带一船女人上路。他带的不是一般的女人,得符合几个条件:年龄五十岁以上,身体健康,要有一技之长,要么擅长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要么会烧一手家乡好菜,让官兵在大洋上也能尝到“妈妈的味道”。只有如此,远洋船队方能够稳定军心。
这些女人中,有一类人是“稳婆”,即专业接生婆。郑和船队前几次下西洋,所到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岛屿和沿岸城市,那里的接生水平原始、落后,许多产妇都过不了生育的“鬼门关”。而大明皇帝交代给郑和的出海任务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代他广施皇恩,宣扬大明恩威,交好沿海各国,进行和平外交。因此,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接生技术的稳婆得以优先上船。
郑和眼中的“秘密武器”是谁?是一个名叫汪霞的女人。
汪婆婆五十多岁,慈眉善目,是皇宫中的老宫女。她是太医的后代,精通医学,是专门为皇后和嫔妃娘娘们接生的资深稳婆。
汪婆婆除了接生技术高超,还智慧超群。
第一次下西洋,船队远航,船上官兵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有人得了“坏血症”,严重影响船队战斗力。汪婆婆自己也在航行中得了坏血症。一天,她看到船舱中用来压舱和食用的大量成袋的黄豆,灵机一动,对郑和说:“我在家乡做过豆芽菜,你让我试试,也许能让船员们吃上新鲜蔬菜!”
郑和将信将疑,答应了汪婆婆的请求。在汪婆婆手中,普通的黄豆在特制的篾制容器中淋上雨水,盖上稻草,十天左右,竟然真的变成了鲜嫩可口的豆芽。船员们吃上了新鲜蔬菜,很多人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后来,郑和再出使西洋,用实践证明,只要有豆芽菜吃,长期在海上的人就不会得“坏血症”,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利。汪婆婆这一“创举”,挽救了她自己和许多船员的命,帮了郑和远洋船队的大忙。她成了船队里的女功臣,是郑和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秘密武器”。
郑和一刻不敢耽搁,他让福宝赶紧带汪婆婆进岛,揭下酋长贴的悬赏告示,并引荐汪婆婆到酋长家接生。临行,郑和一把抓住汪婆婆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今日,大明船队的生死,已系于您一身!”
汪婆婆也深明大义,郑重地说:“我若有去无回,身后事就交给您了。我拼了老命,用尽这辈子积累的全部医道和接生手段,也要让酋长家母子平安,否则我就投海自尽,再也不来见您!”
郑和含着热泪说:“我和船队只等着您接生成功的好消息,其他任何托付概不接受。这次接生,您只許成功,不许失败!”说完,他亲自放下吊篮,让汪婆婆带上助手和一应接生用具,随福宝通过卡莱海峡进岛。
汪婆婆有一个信念:虽说女人生孩子与阎王只隔着一张纸,但作为皇宫里的首席稳婆,她知道,要注意严格消毒和顺势而为,孩子平安降生的可能性很大。她相信,只要像对待宫中的皇后和娘娘一样对待普通产妇,母婴的生存概率会大很多。汪婆婆这辈子,不知有多少婴儿,包括难产的婴儿,从她的手中平安诞生。当然,这一次她感到自己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统帅郑和以及整个船队两万多名船员都在眼巴巴地看着她!
到了丽达的产房,只见她脸色蜡黄,气息很弱,已有了血崩的症状。眼下第一位就是要立即止血。汪婆婆首先为丽达搭脉,对意识还算清醒的孕妇进行“望、闻、问、切”,对产妇的“内力”做到心中知底。根据长期接生经验,汪婆婆断定丽达的出血是因为宫缩乏力造成,此时必须刺激胞宫收缩。汪婆婆用娴熟的手法在孕妇的腹部进行按摩,并在关键穴位扎上银针。出血基本停止后,汪婆婆给孕妇用了宫廷秘方,以防胞宫再度出血。
大出血止住后,汪婆婆伏在孕妇的腹壁上聆听胎儿心音,察看胎位,通过翻译与丽达沟通:“你现在什么感觉,还能用力气吗?”
丽达虚弱地摇头,告诉汪婆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如果有什么状况,保住孩子就行,别管我……”
汪婆婆握住丽达冰冷的手,煮了一碗用人参、鹿茸、鹿胎、益母草、当归、肉桂等配制的“参茸鹿胎红糖汤”,一汤匙一汤匙,耐心地给丽达喂下,说:“一定要把这碗汤喝掉,补充气力。要有信心,你和孩子都会平安无事!”
接着,汪婆婆耐心地教丽达怎么呼吸、如何配合口令发力。在助产宫女的帮助下,预备好参药、红糖、生姜、草纸、催生汤等物,汪婆婆点燃蜡烛,用明火对刀、剪、钳等接生用具进行严格细致的消毒,又命人烧开一大锅水,调温后对产妇的身体、盆桶以及自己的双手,进行了严格的清洁。
酋长卡瓦拉在屋外,像一头被困的雄狮,来来回回地踱步,焦急得直搓手。他根本没想到,这大明朝王宫中的稳婆接生时有着这么多 烦琐的程序。
汪婆婆仔细听取了一天一夜生产不利的过程和几乎每一个细节,认为丽达难产的原因,一是因为胎儿过大,而产妇骨盆较小;二是胎位不正,先是倒生状态,后来在当地妇女手忙脚乱的摆弄中变成了更危险的横生状态。
汪婆婆把洁净后的左手轻柔地伸进孕妇产门,触摸到胎儿肩头时,她心中又是一惊,原来胎儿还有绕脐现象,脐带已经缠裹住了胎儿的肩膀和颈部。操作中只要有一点点失误,胎儿就会形成紫绀,甚至窒息死亡。
汪婆婆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她一边引导孕妇呼吸、运气、用力,一边运用丰富的接生经验对产妇进行体外按摩和产门内的牵引,推儿顺直,使胎儿逐渐头对产门并以中指探其肩,慢慢解除脐带的羁绊。
半个时辰左右,婴儿头部露出产门,身上缠绕的脐带也已经解开。不一会儿,一声响亮的哭声从产房传出,划破了岛国的上空,一个健壮的男孩来到了美丽的卡莱岛。
酋长泪流满面地冲进屋内,跪倒在汪婆婆面前,颤抖着痛哭道:“感谢大明朝的神医,给我们部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伫立船头、在卡莱海峡入口处焦急等待的郑和,看到暮色里的卡莱海峡中驶来许多船只。船上的松明火把把海峡照得如同白昼,横在峡口的大船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挪开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在船上载歌载舞的百姓,和海峡崖顶上的士兵一片欢腾。
郑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屁股跌坐在凳子上。他知道,汪婆婆接生成功了,船队有救了!郑和船队在酋长的亲自迎接下,浩浩荡荡进入卡莱港。熟知兵法的郑和料想逃脱的海盗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来冒死营救被俘的首领陈老大,所以他悄悄安排精兵强将带上大小口径的火炮,登上卡莱海峡的悬崖顶部布防,与当地军民一起拒海匪于海峡之外,确保港内安全。
在停靠补给的日子里,郑和送给酋长和民众许多金银、丝绸、瓷器等中国宝物;汪婆婆和随船的医生、裁缝、工匠等,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教他们包括接生、刺绣、医道常识在内的各种生活、生产技术。
郑和船队即将启程,酋长卡瓦拉当众宣布:“卡莱岛上的部落从此改姓"郑’,永远铭记郑和的功劳!”
他们还向明朝皇帝进贡了许多土特产以及吉祥物“麒麟”,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长颈鹿。
卡瓦拉决定,向大明王朝岁岁朝贡,永结盟好。
至于那个不知死活的海盜头子陈老大,他的下场怎么样了?他还一心指望着同伙兄弟前来营救,殊不知那些个乌合之众,已被埋伏在卡莱海峡悬崖顶部的明朝官兵和岛上军民合力歼灭。
后来,陈老大被郑和班师回朝时带回去,由大明皇帝公开处决。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七下西洋,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经爪哇、苏门答腊、古里、天方、左发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
就这样,卡莱岛成为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最可靠的补给地,与中华永结同心……
(发稿编辑:陶云韫)
(题图、插图:谢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