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读书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体认客观事物。朱熹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学习的首要内容自然还是儒家经典,因为它凝聚着天理的精蕴。朱熹指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读圣贤之书并非一般的增知识、长见识,而是要体认天理,朱熹概括为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欲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治学应该坚持不懈,不断长进。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能打马虎眼。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4.切己体察。也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就丧失了本义。
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朱熹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进则退。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要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高标准需要,总的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朱熹视为读书的"致精致本",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而居敬则还有专静纯一、持之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坚定志向。朱熹指出:"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保持努力学习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他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性在于,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