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倒马针 参考《董氏奇穴针灸学》倒马针: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1、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针深半分。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③木穴治疗鼻涕多、手掌皱裂病尤其有特效。 ***** 2.心膝 位置: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 运用: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之效果极佳。配膻中治疗膝无力特效 ***** 3.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背面尺侧。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经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说明:①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②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 ***** 4.还巢 位置:无名指小指側正中央,赤白肉际处是穴。 主治:子宫痛、 子宫肌瘤、盆腔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频数、阴门发肿、安胎。 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忌双手同时取穴。 运用:本穴为治疗妇科疾病之要穴,且疗效显著。其穴多与妇科穴相伍,左右交替,即左妇科伍右还巢,右妇科伍左还巢。不唯治妇科诸症颇佳,治疗不孕症亦有特效。 ***** 5、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阴掌第一节之桡侧,针深两分。 主治:全身骨痛。 说明:①五虎穴位于阴掌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用六分点法,处自上而下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②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 6.二角明 位置: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距离两指节间上下1/3处各取一穴,计两穴点。 主治: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额痛。 针法:五分针,皮下针向小指方,横刺二至三分。 运用:本穴治疗上述诸症,疗效颇著。本穴与火串共用,治疗闪腰岔气者,莫不立时见效。 二角明一穴,治疗闪腰岔气,胸胁疼痛时,若病程短,针下当可取效。反之,疗效甚微。如与火串(即支沟)相伍,莫不针到而疾患立减。二角明当归属手厥阴经,病候可见腋下肿,胸胁满闷,心悸不宁,或心痛。而 支沟为手少阳之经穴,据载善治逆气、胁腋急痛,唯经分阴阳,互为表里。故两穴合用,疗效奇著。 ***** 7、重子穴 部位:在阴掌,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间。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说明: 重仙穴 部位:在阴掌,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阳掌灵骨穴相通,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说明:五指并拢,阴掌食指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位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迅速,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运用:重子、重仙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 8、大白穴 部位:在阳掌,在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节掌骨与第二节掌骨中间凹陷中,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用肺炎(特效)。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运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用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巧合运用效果更佳。 9、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主治: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女经脉管炎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晕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五分,处重仙穴相通。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灵骨穴最常用于坐骨神经痛,其穴即日人所称之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氏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由是可知泽田与董氏之差何可道理计,录骨穴治上述各病均与大白穴为配针,针刺时,先针灵骨,再针大白,另外灵骨单用尚可治脊椎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等症。整体而言,本穴调气作用极强,以灵内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高棉前总统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又个人以本穴治肘痛,鼠蹊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 ****** 10.制污 位置:大拇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指间节距离中点为一穴点,此穴点与上下指节的平分线再各取一点,计三穴点。 主治:久年恶疮、刀口不收等。 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尤有特效。 ****** 11.中白 下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 主治:肾病之腰痛、腰酸、头晕、背痛背酸、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本穴常应用于起坐之际之腰痛症。常规治疗肾亏各种病变之外,尚可治疗各种骨质疾患。并可降血压,除前头之痛。配腰痛点(倒八针)治疗腰痛可使腰痛点的疗效迅速增强。 该穴位于中渚后约五分处。 下白 位置:手背小指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一寸五分。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中白穴。以及治疗肝区微痛,牙酸。 针法:针深五分至一寸。 ***** 12.腕顺一穴腕顺二穴 位置:小指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肾虚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炎、四肢浮肿、两腰坠胀而痛、背痛。 运用:本穴用于女性患者其效尤著,两手不宜同时取穴。该穴位于后溪穴后五分处,而后溪为八脉交会穴,可通督脉,故治疗腰椎痛有特效。另,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腿弯痛尤有良效。 腕顺二穴 位置: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是穴。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同腕顺一穴。 运用:本穴治疗肾虚各种疾病均极有效。此外,对耳鸣、重听、少腹胀、腰周痛、腿弯紧痛、下肢无力等疾患疗效确切。一般情况,一次用一穴即可,两侧穴位并用亦无不可。 临床上多与腕顺一穴合用为佳。 ***** 13.三叉三穴 在2.3.4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 14.木关骨关 掌朝上,腕横纹下5分,向内向外各5分。 主治:坐骨神经痛、骨刺压迫、半身不遂之特效穴,配灵骨治疗尿酸过高的关节肌肉痛奇效。 ***** 15.上下高穴 四五掌骨间,距掌指橫紋二寸為上高穴,三寸為下高穴 增高 ***** 16、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肝经之肠炎、头昏眼花。 说明:肠门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欲入厕腹泻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之紧张状态,而急时寻找处所解决。 ***** 17、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六寸。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出。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谷六寸处取之。 运用:肠门与肝门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左手穴,禁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由于肝在右侧,所以针治时与左手为主即可,对于合并肠炎的症状,则可加针肠门,使成到马会,疗效甚佳。 ***** 18、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针深四分至五分。 主治:心脏火、心跳胸闷、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 19.火串 位置:手背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是穴,亦即三焦经之支沟穴。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本穴治疗手下臂痛时宜针健侧(即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 治疗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疗效奇佳。笔者用于治疗岔气、乳房胀痛、胁痛等疾病尤具特效。此外,单用本穴尚可治疗颈部僵硬、落枕. ***** 20.人士 位置:前臂桡骨内侧,腕横纹上四寸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气喘、手掌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地士 位置:前臂桡骨内侧,人士后三寸是穴。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气喘、感冒、头痛、肾虚、心脏病。 天士 位置:前臂桡骨后部内侧,地士后三寸是穴。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闷胸胀。 运用:上述三穴,针浅则治疗外部及病程短、病情轻之疾患。针深则治疗内在及慢性病等疾患,三穴联用并伍灵骨即为治疗哮喘特效针。 ***** 21.曲陵 位置:肘窝横纹上筋之外侧。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抽筋、呕吐腹泻、气喘、网球肘、心悸。 运用:本穴为常用要穴,亦即手太阴肺经之尺泽。三棱针取曲陵内侧,周围血管点刺出血,疗疾甚速,除上述诸症外,胸闷胸痛、痉挛拘急,肺经一切实症,皆极有疗效。治疗尿意频数,伍肾关尤佳。 ***** 22、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膝盖痛(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缝实际三寸,此穴治疗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治上述其他症,效果亦极佳。 ***** 23.背面 位置:肩骨缝中央,举臂时空陷处是穴。针深三分至三寸。 主治:腹闷,力乏音低。 运用:针刺治疗上述症外,用三棱针在该穴上下左右各一寸处及该穴处计五处点刺出血治疗困乏疲、倦腿膝酸软、呕吐 、霍乱而有卓效。若直刺(抬臂)针向极泉二寸至三寸,可治疗冈上肌肌腱炎。治疗五十肩时,应向肩内陵、肩寥、三角肌等方向透刺,进针二寸至三寸。 ***** 24.天宗 位置: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凹陷处,距肘窝横纹九寸处是穴。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主治:阴道痒、阴道疼痛、赤白带下、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运用:本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取之为宜,入针务必准确,方能取效,该穴治疗妇科的赤白带下尤特效。 .地宗穴 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凹陷处,距肘窝横纹六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两臂之穴同时下针。 主治:心脏疾病。 ***** 25.云白 位置:肩前约二寸,背面穴向胸斜下二寸处是穴。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小儿麻痹。 ***** 26.水愈 位置:上臂后侧,肩胛冈下缘,背面穴后斜开二寸是穴。三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肾炎、肾结核、腰痛、腿酸、乏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多汗、荨麻疹、瘿气等。 运用:该穴治疗上述疾病疗效颇著。若以三棱针刺之,则扎出黄水者为肾炎、肾结石、蛋白尿之特效针。黑血者治疗手腕手背痛极效。患肢取穴刺血则治疗臂痛。 **** 27.三靈三穴 尺泽穴上、内、外各0.5寸。 主治:急性心臟麻痺(奇效)、心絞痛(特效)、胸悶(下針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心臟缺氧呼吸困難。 ****** 28.心靈一穴: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再向上1寸2寸,为二三穴。 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痺。 ***** 29.神肩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肩峰穴與雲白穴連線之中央點。肩峰穴-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五分處。雲白穴-在上臂肱骨後緣,肩中穴內二寸處。 主治:小兒麻痺(特效)、腦出血、腦血栓之後遺症(半身不遂)特效、手臂麻痺、大腿內側疼痛、麻痺(特效)。(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對於患處手臂不能動彈,五指不能伸屈者,連續針五次左右即能運動自如) ***** 30.正脊三穴 位置:手自然下垂,肘横纹上2寸,在肱骨正中央。再向上2寸4寸为二三穴。 主治:治骨刺,为脊椎病之特效穴,腰椎更效,如配肾关等更好。直刺或向上斜刺。 ***** 31.木妇 位置: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是穴。针深二分至四分,贴骨下针。 主治: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输卵管不通、子宫炎。 运用 :本穴治疗赤白带下极效。 ***** 32.火硬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赤白肉际后五分是穴,亦即肝经行间穴后五分处。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惊悸、眩晕、强心、子宫炎、子宫瘤、骨骼胀大、下颌疼痛(咀嚼障碍)。 运用:该穴治疗上述疾病确有验效,治疗下疼痛时。单针火硬一穴尚有不足,临床上多并取下关、夹车、合谷诸穴,则疗效益佳,唯孕妇禁针禁灸。 火主 位置:第一、二趾缝上一寸五分至二寸处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难产、肝病、胃病、痛经、子宫炎、高血压、子宫肌瘤、神经衰弱、脚软无力、步行艰难、骨骼胀大等。 运用:该穴亦即肝经之太冲穴,故治疗时可合并太冲之治疗范畴加以考虑。本穴与火硬合用,治疗阴部淋痛及妇科病颇效。据杨维杰经验,该穴与灵骨并用治疗手脚痛,远比开四关更佳,针刺一寸五分时,可斜向(透)涌泉部位,经酸用或麻电感向足底放射为宜,唯孕妇禁针禁灸。该穴点刺出血,尚可治疗脚掌局部疼痛、溃疡(可伍制污穴)。又,该穴治疗眶上神经痛极妙。笔者尝以此穴治疗腰扭伤,疗效亦佳。 ***** 33.门金 位置:足背第二三趾赤白肉际处,直上约二寸处是穴(第二、三跖骨凹陷中)。直刺三分至五分,斜刺五分至一寸五分。 主治:胃肠炎、腹胀腹痛、水湿泛滥、足背肿痛、盲肠炎、结膜炎、癔病等。 运用:本穴位置略在胃经陷谷后方,笔者多以二、三趾赤白肉际处(即胃经内庭穴)直上二寸处取之,本穴治疗胃肠炎疗效显著,诸种腹胀腹泻,皆有特效,若并取中封疗痛经极其特效,该穴不宜双脚同时取穴。 ***** 34.水曲 位置: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处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腰痛、腹胀、颈项疼痛、四肢浮肿、周身串痛、咬颊、妇科诸疾。 针法: 运用:该穴一说为胆经之地五会,一说为胆经之足临泣,该穴治疗耳鸣、眼痒、手腕疼痛无力,颇具疗效。对于周身骨痛、神经痛、肩痛、肌肉萎缩、肢体麻木亦有疗效。而对于该经之走向坐骨神经痛则极具特效。此外,治疗腰周紧胀酸痛,如缚绳革。即中医谓之带脉病症,需伍善治各种关节痛的穴位——外关,莫不疗效立现。又,该穴与光明并取,系妇人回乳特效穴位。 ***** 35、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针深五公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状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位。 主治:脊柱骨闪痛、腰脊椎骨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 36、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三寸处。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说明: 正筋穴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而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曾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颈项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以闪腰岔气较优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证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他穴)加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 37.正士 位置 :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运用 :本穴联合正筋、正宗三穴并用,对于颈痛、落枕、腰椎痛有特效,治疗马蹄足针尖应向下肢之方向为宜。正士常与搏球相伍,治疗背痛极效。 ***** 38.搏球 位置: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是穴。针深一寸至二寸。 主治:腿抽筋、腓肠肌痉挛、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运用:本穴与正士合用治疗腰背痛(膏肓附近疼痛尤佳)极效。若久病者,于该穴至正士处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笔者亦常与正筋合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足)甚佳。该穴针深2.5——3寸,治疗脚癣亦佳。治疗时务必使针感(酸胀)扩散至足踝部为妙。 ***** 39.一重 位置:外踝骨尖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针深一寸至二寸。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二重:位置:一重穴直上二寸处即是。三重位置: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为治疗上述各症之特效针。治疗脾部病变(脾家病以右边穴位为主)及乳房病变亦极特效。基于本穴之善活血通淤、驱风化痰,故用于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脑性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皆极有效。 笔者治疗甲亢时,亦常以此组穴位为主要施术部位。 ***** 40.四花上穴 位置: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帘处是穴。针深二寸至三寸。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头晕、心脏痛、转筋霍乱。
运用 :本穴治疗哮喘及心脏病极佳,转筋霍乱多与搏球相伍,且针深三寸。针刺时亦需贴骨下针,三棱针点刺出血不唯治疗上述病症极佳,对于各种迈性胃病亦极特效。用于癫痫,并取腰奇极效。有人治疗癫痫(发作时)仅在患者会阴处寻找疙瘩或泡状物,棱针点刺,使其出黏水或血水,亦极特效。笔者曾单取四花上穴,进行泻法,行针六数治疗肠梗阻极其特效。
四花中穴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病、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二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主治:哮喘、眼球痛、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脏麻痹(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说明: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一说即条口穴,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腰三角形病亦有效验,用毫针则能治肩胛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他穴不同,以采患侧之穴为主。
四花副穴位置: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主治:同四花中穴。
针法:同四花中穴。
运用 :该穴同四花中穴联合应用,治疗上述诸症当可立见疗效。点刺时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寻找青筋 ,以见黑血为准。
四花外穴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说明: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附痛等均有特效。*****41、天皇穴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运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说明:天皇穴即脾经之阴陵泉,除治上述病症外,董氏还用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脏所引起之头晕头痛、臂痛、失眠等腰三角形症。.天皇副穴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胫骨之内侧。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说明:天皇穴又名肾关,为补肾要穴,除消费品市场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今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地皇穴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 同有七寸。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痿、早泻、遗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山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腰痛。注意:孕妇禁针。说明:本穴位于脾经之郄穴漏谷。本穴与肾关穴、人皇合称下三皇,,本穴在三皇之位置居中,或应更名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则改为地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人皇穴部位:在胫骨之内侧手缘,距内踝上三寸。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主治:淋病、阳痿、早泻、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注意:孕妇禁针。说明:本穴即脾经之三阴交穴,配全天皇、肾关同用,主治范围大致为性弱、肾亏、泌尿病变、妇科病变,又此三穴合用治疗神经衰弱亦有特效。*****42、侧三里穴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针五分至一寸深。主治:牙痛、面部麻痹说明:侧下三里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同侧三里穴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说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症外,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尤为特效,治疗手腕扭伤疼痛,效果亦佳。上述两穴临床上同时取用,均取健侧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该组穴治疗偏头痛、手腕扭伤、脚跟疼痛不能着地等均极有效。用治三叉神经痛,若配伍听宫穴,极有殊效。 *****43.光明位置:内踝尖直后一寸再直上二寸处是穴。主治:散光、白内障。针法:针深三分至五分。运用:该穴即肾经之复溜穴,治疗各种眼病宜伍肾关、人皇、正光1、正光2等穴,即现特效。 *****44.外三关位置: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直线上。中点处为三关中穴。三关中穴与外踝尖中点处为三关下穴,三关中穴与膝盖高骨中点处为三关上穴。主治: 扁桃腺发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诸瘤。针法: 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运用: 该穴用治外科诸病颇佳,亦常用于手臂肿胀热痛、网球肘、肩痹等症。*****45、通关穴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针深三分至五分。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昏、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说明:.通山穴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针深五分至八分。主治:同通关穴。说明:.通天穴部位:在通关穴直上四寸。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同通关穴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说明:①通关、通天、通山三穴为治疗心脏及血液液循环要穴,盖伏兔穴为脉络之会(见针灸大成),即在通关、通山连线中央点上,经络(均隶属胃经)相同,部位毗邻,因此效果近似;②除上述各证外,尚可治疗下肢浮肿,通天单用治膝盖痛亦有效。*****46、通肾穴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针深三分至五分。主治:阳痿、早泻、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通胃穴部位:在通关穴上二寸。针深三分至五分。主治:同通关穴,又治背痛。.通背穴部位:在通肾穴上四寸。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同通胃穴运用:①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②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③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穴,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虑。说明:①通肾、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内侧黑白肉际之斜线上。②通肾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还可治疗口干、喉痛。③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肾脏炎、全身浮肿、四肢浮肿、脚背红肿极为有效,两侧六针齐下,并无大碍。④上述三穴治疗肩峰痛亦极有效,通胃穴单治胃病可立即见效。*****47.明黄穴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说明:.天黄穴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主治:同明黄穴。说明:.其黄穴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针深厚感情一寸五分至二。主治:黄疸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甘共苦时取用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功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说明:①明黄、其黄、天黄位于大腿内侧厥阴经线上,②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合用称上三黄,为治疗肝脏病变之主要穴道,对于急性肝炎,则先针肝门、肠门为要。*****48、水通穴部位:在嘴角这下四分。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主治:肾脏性风湿病、肾功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肾亏、腰痛、闪腰、岔气。说明:.水金穴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主治:同水通穴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针刺时应就发青处针之。说明:水通位于嘴角下五分、水金穴则以水通穴为准与嘴唇平行内开五分,一般而言出现该穴主治病症之际,此二穴附近常出现乌青,若就发青处针之,效果尤佳,水金、水通顺气作用极强,举凡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干霍乱等皆有特效,对于肾亏所至各病,本穴又有补虚之效,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49火枝穴部位:在其黄穴上一寸半。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主治:黄疸病、黄疸病之头晕、眼花及背痛、胆炎。运用:明黄、火枝、其黄三穴同用治黄疸病胆炎。.火全穴部位:在其黄穴直下一寸五分。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运用:火全穴配其黄、火枝穴下针,亦可治黄胆病、胆炎、胆结石止痛,火全穴单用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50、驷马中穴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向前横开三寸。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痛、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癣、下肢扭伤。说明:.驷马上穴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主治:同驷马中穴.驷马下穴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主治:同驷马中穴。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独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说明:①驷马上中下三穴位于膝盖骨外上缘这延伸线上,驷马中穴据经验,应于胆经风市向前(向阳明经)横开三寸半之穴点训宜;②驷马三穴治疗肺脏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51.三泉位置:膝关节外侧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处为一穴点,该点直上二寸及四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点。针深三分至一寸。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口眼歪斜。运用:该组穴位治上述病症确有卓效。与灵骨合用更佳,唯此穴位须单足(健侧)取穴为宜。若伍地仓、颊车(方向对刺)益佳。尚可治疗耳鸣、重听。 *****52.中九里位置:直立时手臂下垂,中指尖所触部位是穴。一寸至二寸五分。主治:腰背痛、肢颈痛、脊椎骨痛、头晕眼胀、手臂麻木、下肢无力。运用:该穴即胆经风市穴。治疗时可参阅风市之主症,本穴对于侧身病变极佳。基于其祛风疏络作用,亦可用于头痛、神经痛,遍身骚痒等疾患。 *****53、解穴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横开三分。缓缓转动。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54.火府火府:當臀下橫紋正中央直下七寸處是穴。火梁:即火府穴下四寸處。火昌:在火梁穴下三寸。即在後腿橫紋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經痛(特效)、頸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後腦部挫傷、腦神經痛、項緊痛、偏頭痛、胸悶、腎臟炎。痔瘡(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火府、火梁、火昌三穴在臨床上同時取穴、效果顯著。*****55.双龙一穴 双龙二穴位置:外膝眼下1.5寸,二穴再下6分,胫骨外侧骨陷进针。主治:双龙两穴配肩峰穴治疗乳房疾病特效。*****56.三金位置:第三、四、五椎旁开三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主治:膝盖痛。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运用: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点刺出血,治疗久年膝痛极效。笔者验证多例,唯胖者见效多不如瘦者。巧合乎?或另有其因,且留待日后探讨。若治疗风湿性及难度颇大者之膝痛,笔者先针风府,尔后点刺三金,再针肩中或内关,皆验。若膝盖疼痛又兼膝无力,宜先针灵骨,而后点刺三金。*****57.精枝位置:第二、三椎旁开六寸处,计两穴点。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针法:三棱针点刺出血。运用:该穴组治疗上述疾病疗效迅速而突出。若该穴点刺后不见速效,则需伍灵骨穴。*****58.正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穴。主治:高热、目赤、癫狂、中风后遗症、体弱、惊风。针法:横刺,可向前后或左右进针五分至一寸五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运用:本穴即督脉百会穴,百会素擅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之效,故疗上述疾患甚妙,临床上该穴常与前会(或后会)并用,以加强疗效。前会位置:正会前一寸五分处是穴。主治:同正会穴。针法:同正会穴。运用:该穴即督脉之前顶穴,常为正会(后会)之配伍穴。后会位置:正会穴后一寸五分处是穴。同正会穴,或直刺一分至三分。主治:头痛、眩晕、骨结核、脊椎骨疼痛、神经麻痹、精神障碍、中风后遗症等。运用:该穴即督脉之后顶穴。与神门、正会、镇静相伍治疗精神障碍颇佳,该穴亦常为正会之配伍穴,主治功能方面,三穴(正会 、前会、后会)大致相同,而本穴单独应用,治疗尾椎痛极佳(相关内容可参阅、拙作《全息理论与针灸经穴的定位》一文)。 *****59.镇静位置:两眉连线中点,正对鼻尖处是穴。针深三分至五分,由上至下,夹持刺入,右向左右附近穴位透刺。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鼻炎、小儿惊厥、产后血晕、高血压、失眠、眼球疼痛等。运用:该穴即奇穴之印堂穴,颇具祛风热、宁神志之效,此穴多与正会相伍,疗效益彰。治疗失眠时,该穴可伍人皇、神门极效。此外,治疗热性病、急性病时,点刺出血而大妙。强刺激并留针,对于急性腰扭伤极效。而长时间埋针则为治疗前额痛之特效针。该穴治疗鼻炎时宜与太阳穴同时点刺出血。但若鼻腔增生、肥大或息肉样变者,或额窦发育不良者,则疗效欠佳。*****60.木枝位置:颧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间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或在马金水外上方斜开一寸是穴。针深一分至三分。主治:胆虚、胆结石、小儿夜啼。运用:本穴即胃经之下关穴。治疗老人双脚无力亦效。治疗小儿夜啼时,伍以中冲放血极效。治疗胆结石亦有卓效,但由于丘墟透照海为治疗胆系疾患的重要俞穴,故并取之,疗效妙极。治疗牙痛(尤其是上牙痛)极佳,若能伍以灵骨,凡风火牙痛皆极特效(对于牙齿松动隐痛者疗效欠佳)。*****61.水通位置:嘴角下四分处是穴。主治:风湿病、肾虚诸症、闪腰岔气。针法: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若向颧骨方向皮下针入针可至一寸五分。水金位置:水通内开五分,与下唇平行处穴。主治:同水通穴。运用:上二穴均主治肾病,下针时不必拘泥穴位,就发青处扎之即可(常规来说,凡出现该穴主症时,二穴附近则呈现乌青色)。该组穴理气作用极强,凡举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等皆有特效,为临床上常用要穴。*****62、鼻翼穴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针深一分至二分。主治:眉棱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说明:玉火及鼻翼两穴均为镇痛要穴,玉火善治血虚抽致各种疼痛,鼻翼善治气虚气郁所致之各种疼痛。鼻翼穴尚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尤为妙用*****63.正本位置:鼻尖端正中,凹陷处是穴。针尖由鼻尖端斜上刺入,针深五分至一寸。主治:过敏性鼻炎、癔病。运用:本穴即督脉素髎穴。回阳救逆、开窍泄热、调理气血、提神醒脑颇佳。针灵骨,点刺正本,治疗酒糟鼻极具特效。*****64.耳三穴位置:耳轮外缘上端、中央、下端各一穴点,计三穴点。三棱针出血,每次取二至三穴。主治:霍乱、偏头痛、感冒、扁桃腺炎、顽固性面肌痉挛、麦粒肿。运用:耳上穴治疗感冒发热具有卓效,该组穴配合拿穴治疗白喉亦妙。(患例上肢于肩同平,医者拿其腋下动脉,另手拿寸口动脉,两手边用力,边嘱患者作吞咽动作,疼痛即能减轻或消失,)该法用于咽喉疼痛,吞咽困难之白喉患者皆效,拿毕,再点刺双侧耳三穴(两侧可选四至六个穴点)、少商,极其特效。从传统医学上来说,该组穴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利咽、开窍宁神的功效。 *****65.神耳三穴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下緣,距內側1/3處及在耳廓背面中央偏內側二分處。主治:各種急性病症之急救、心臟病發作之急救、頭痛、頭昏、眩暈(特效)、嘔吐、四肢無力、虛脫症、休克腦貧血等症之急救。膽固醇過高之頭暈、胸悶(特效),胸背痛、高血壓,暈車、暈船。*****66.十八星穴
在第一~第六颈椎之间,及两边1寸。用三稷针点刺,出黑血特效。十八星穴因有十八个穴道而得名。此处穴道,效果神速,刺针时光取颈椎中央之穴道·治疗中如症状已消失·就不要再针两侧之穴道。
治疗:呕吐反胃、心闷、头晕眩晕、项紧项痛、偏正头痛、感冒发热畏冷、颈惟骨骨刺(均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