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话说人之大宝, 莫过心肾之阳。心阳足,鼓动心血。肾阳足,温煦百骸。心肾之阳,命之根本。心肾之阳衰微,则危在旦夕。
但是于身体而言,在疾病的折磨下,它终有一日,会危在旦夕。
这一点,谁都逃不开。
不过,请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韧性。中华民族的坚强、忍耐,令我们成为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
这奇迹,就是起死回生。
那么,面对疾病的折磨,病入膏肓之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有些时候,确实可以。即便是在医学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
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和看官聊一聊,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份起死回生之术。它只用三味药,达成回阳救逆之功。闲言少叙,先把它介绍给你——
炙甘草6克,干姜6克,附子15克,水煎服。
此方者何?乃四逆汤也。它出自《伤寒论》,诞生于1800多年前,拟制者,乃是张仲景。看官须知,这张方,乃是中医世界里温里剂、驱寒剂的基本方、始祖方。中国人用它救命,已经数千年。我们的祖先,乃至祖先的祖先,说不定都受过它的恩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方子对你我都曾有过救命之恩。我们欠它一份尊敬和谢意。
它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
话,要从头说起。
看官,你可知中华古医学是如何看待、认识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的病人吗?方法和角度之一,取之于六经辨证。什么是六经辨证?它是中医辩证方法的一种。简单说,疾病沿着六经传变,一层有一层的含义,一层有一层的治法。而当病邪来到少阴经的时候,的确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少阴经,我们耳熟能详,有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少阴经,和心、肾密切相关。病在少阴到底是怎样一番光景?如开篇提到的,乃是心肾阳气衰微。用中医的术语讲,这便是少阴病心肾阳衰。其表现就是,手足厥逆(意思是发凉,而且这一凉就凉过了膝盖和双肘),身体恶寒,蜷缩在一起,精神萎靡,想睡觉,甚至昏迷不醒,面色苍白,病人可能腹泻,也可能呕吐。尽管呕吐,但是不渴,不想喝水,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看官如果少懂一点医学知识,就该明了,上述这种种症候,怎么看怎么像心梗、心衰、心源性休克之类的病人。没错。临床上常见的少阴病,就出现在心血管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当然,这少阴病,并不仅仅只是等同于心血管病发作。只不过,部分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少阴病心肾阳衰的方证。总之,这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话题,我们就暂且不提了。
面对这样的光景,以仲景先师为代表的上古医家,有着充分的认识。如前所述,少阴者,心肾也。心与肾,一个藏火,一个藏水。一个主血脉和神志,一个主真阴和真阳。它们是构成生命大厦的骨骼,心肾阳虚,意味着骨骼亏空,那还了得?
具体说,肾阳虚,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而手足逆冷。肾阳无力鼓动气血运行,故而脉象细弱。心阳不足,心神失养,则神衰欲寐。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阳,则阴浊不降,清阳不升,所以会呕吐、下泄。阴寒内盛,所以口不渴,面色苍白,舌苔白滑。如此一番光景,中医称之为心肾阳衰寒厥证。
这个时候,怎么办?且看那四逆汤如何力挽狂澜。
首先,这附子,大辛大热,入心经,更入肾经。它可以大补心肾之阳。而且,它起效十分迅猛,瞬间通达内外,故为君药。接下来,它有一个副手,就是干姜。干姜,性味辛热,入心经、脾经和肺经。除了温心阳,它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在于温脾阳。脾阳作为后天之本,一旦得到温煦,则气血生化有源,可以滋养作为先天之本的肾阳。同时,干姜温中散寒,可以助附子回阳救逆之效。而且,附子走而不守,行十二经脉。干姜守而不走,稳稳坐镇中州。两者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最后,加一个甘草。甘草,可以缓干姜和附子的燥性,使之不至于伤阴伤血。另外,它可以调和诸药,使得干姜和附子的药性发挥持久。最重要的是,甘草配合干姜,固护中焦,有助于散寒回阳。
如此一来,肾阳得补、心阳得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皆得滋养,如此一番,病家岂能不转危为安?
读到这里,看官可能会问了——你说得如此热闹,仿佛放电影一般,事实上到底管不管用呢?看官须知,《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刊载文章,专门介绍了利用四逆汤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结果。结果显示,此法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改善微循环效果,大大提高存活率,并认为这是抢救心愿性休克的突破。可见,上古医学的经验,的确是千真万确、经得起推敲的。
同时,这四逆汤,又不仅仅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有很多其他疾病,诸如冒冷汗、头痛、泄泻、心动过缓、心率失常、单纯性晕厥等,只要辩证属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即可应用。辩治要点,就是四肢发冷、神疲欲寐、脉微,腹泻,舌淡苔白。这些症候,就提示我们,四逆汤该派上用场了。
看官,你瞧,这就是古人的起死回生之术。它没有半点迷信蛊惑的影子,也未曾借助现代医学的科技手段。它用的,只是古人对病的观察,对诊疗过程的经验总结,以及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对药性的把握和体会。正因如此,我们才说,这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技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