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方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要下大力气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另一方面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随着国际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国际环境从最初的贸易保护、单边主义上升到打压、制裁无所不能用,预示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来说,也已经从过去的主拉动力逐步转变一般拉动,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成为短板。因此,如何按照构成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不断扩大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有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拿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其中,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同效应,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方面。
而从过去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发挥来看,似乎更多的是强调单兵作战,投资的归投资,消费的归消费,而很少考虑如何将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互动效应。在经济形势较好,外部环境不很复杂的情况下,各自独立的格局或许影响不是很大,也可以在某个阶段以投资为主,某个阶段以消费为主。随着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内部经济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投资和消费“各自为政”的格局,可能就需要重新考虑、重新谋划、重新分配了。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包括新基建投资,也是这些年来最为看重的方面。客观上讲,这些投资对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受到很多质疑的4万亿投资,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比较重要的手段。在这个暑期,如果没有投资做支撑,经济发展确实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投资的经济稳定作用都是比较肯定的。
只是,持续强调投资,对政府、企业和居民带来的负债压力也在不断加重,政府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负债率不断提升,居民负债不断增多,从而导致投资对经济社会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也在扩大。特别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制裁,越显示出扩大内需的重要,显示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重要。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的效率正在逐步降低。原因就在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投资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应当说,这项要求是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关键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很显然,消费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的,而必须依靠投资,必须通过投资与消费的互动协同,才能真正使消费的潜力得到释放,也才能让投资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果继续投资与消费两股道走路,而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就都不可能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佳化。
就投资而言,在确定投资项目时,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对消费的作用。而从投资能否对消费形成最大效益来看,生产性投资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生产性投资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生产性消费,也能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好更优的产品,对消费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今后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在投资政策的制定上,一定要更多向生产性投资倾斜,鼓励企业多x多投资,而不是政府,也不是过于大强度的基础设施和基建投资。
从消费来说,在消费政策的制定上,也要更多考虑对投资的促进作用。目前地方出台的一些刺激消费政策,从总体上讲都是就消费而消费,对投资和生产的作用都不大。譬如发放消费券,就是比较糟糕的一种方式。与其将钱花在发放消费券上,不如用在鼓励企业生产性投资上,给企业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提供政策扶持。如此,就会有效发挥投资和消费的双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