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翅下纲—竹节虫目(下)
10.动物文化
(1)伪装大师
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在印尼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巨型竹节虫,体长达33厘米,在昆虫王国100万种昆虫中独占鳌头,世界上最长昆虫的桂冠非竹节虫莫属。
竹节虫是最善常伪装,具有高超隐身术的昆虫。当它爬在植物上时,能以自身的体形与植物形状相吻合,装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叶,惟妙惟肖,如不仔细端详,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同时,它还能根据光线、湿度、温度的差异改变体色,让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使鸟类、蜥蜴、蜘蛛等天敌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安然无恙。竹节虫奇特的隐身生存行为,又比其他善拟态的昆虫技高一筹。此项隐身术之桂冠当然亦为竹节虫所拥有。
竹节虫生活在竹林里,体长达33厘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其头部几乎与身体等宽,细长而分节明显的身体极似竹枝。前足短小,两对细长的中、后胸足紧贴在身体两侧。前足经常攀附在竹叶的柄基上,后足紧抓竹节。当它在竹枝上停息时,有时将中、后胸足伸展开,不时微微抖动几下,好像竹枝受到了微风的吹拂。竹节虫胸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有缝,遇敌易断肢脱落,脱落后能再生。两性生殖时,雌雄尾部相接,头的方向相反,像延长的竹枝,这也是一种奇妙的拟态。竹节虫还有一手绝招:只要树枝稍被振动,它便坠落在草丛中,收拢胸足,一动不动地装死,然后伺机偷偷溜之大吉。
生活在海南岛、云南红河州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另外一种竹节虫-叶滫,腹部和背上的翅膀极像雨林中一片宽大的绿色阔叶树叶片,中间甚至还有凸起的叶片“中脉”,两边有“支脉”,圆圆的小头正好做“叶柄”,而脚伪装成被其它昆虫啃食过,残缺不全的小叶片,缺口处还会“装”上几个“小虫洞”。它们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跟所栖息生活环境中的植物叶片颜色相似,双重伪装,有助于它们逃避天敌的侵害。
(2)世界最长
世界上最长的昆虫:刺足刺竹节虫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昆虫。一般体长在6厘米至24厘米。最大的62.4厘米。昆虫学家已经描述了3000多种竹节虫,尖刺足刺竹节虫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这类虫子(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包括伸开的腿,这种令人吃惊的动物从头部到腹部末端的长度可达13英寸(33厘米)。尽管所有类型的竹节虫都是食草动物,但是一些类型的这种昆虫分泌的一种物质,能对食肉动物(或过分好奇的人类)的眼睛和口腔产生强烈刺激。从某些方面来说,受害者会非常痛苦,而且要经历临时性失明。
这种昆虫应该可以看做是可作为宠物的热带昆虫的最佳候选之一。竹节虫目(Phasmatodea)这个词来自希腊单词“phasma”。意为“幽灵”,形象地说明了此类昆虫有将自己拟态成周围枝条或树叶的能力。它可达两英尺(约61cm)的身长使它成为昆虫王国中的最长者。许多种类的雌性竹节虫独居,无性繁殖。竹节虫为素食昆虫,但是在蜕皮期间,它们也会吃掉自己蜕掉的皮。当它们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它们通常会掉到地上装死,或者长时间的摇摆不定。
(3)史前竹节虫
澳大利亚科学家宣布,原本以为已经在八十多年前被野鼠吞噬殆尽的史前竹节虫,所发现的这几只侏罗纪时代便存在的竹节虫却全部都是雌性,是自成一格的母系社会。然而,这个发现已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
这种学名为DryococelusAustralis的昆虫是巨型的竹节虫(豪勋爵岛竹节虫),不会飞行,身长可达15厘米,演化的年代甚至比恐龙还早。在此之前,生物学界一直以为它们早被豪勋爵岛上的野鼠吃尽而绝种,罪魁祸首便是1918年运补船的造访,让这些老鼠有机会登上这座在澳大利亚东部600公里的孤岛。来自“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服务处”和“澳大利亚博物馆”的科学家。来到豪勋爵岛(LordHowe岛)23公里外凸出的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以调查传闻中所发现的大头竹节虫。这项调查任务由“高级研究科学家”组织的戴维·普利道主。他说:“这种昆虫举世无双,它们是全世界最为罕见的物种,其最近的亲戚可能是住在新几内亚丛林中的竹节虫。由于这种竹节虫原本并没有天敌,因此体型才会演变得如此巨大。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曾经有攀岩者在波尔斯金字塔发现两只死去的标本,但并没有人看过活的史前竹节虫。这次调查小组花了两天的工夫在波尔斯金字塔上狭窄的悬崖礁岩与易碎的石面攀爬。最后终于发现3只雌性的竹节虫躲在白千层树林叶片中进行夜间进食,旁边还有一窝的卵。“国家公园与野生动物服务处”岛屿研究专家尼克·卡莱尔说:“看见这些生物让我们有时空倒流的错觉,这简直是笔墨都难以形容,我们紧盯着这些史前生物,就像是身处于侏罗纪公园一般,但我们却因为担心会坠落悬崖,因此不敢瓷意喜悦地跳跃。”他在攀爬时必须穿越许多鸟类的粪便,然后在夜幕低垂时才发现了这3只宝贵的昆虫。
科学家们推究原因认为,可能是海鸟将死去的雌性竹节虫自圣好威岛叼来这个火山岩,作为筑巢的材料,而其体内的卵却在腹中孵化后得以继续繁衍。普利道推测应该还有10只雌性竹节虫仍然活着,雌虫可以不断地产卵,并复制出自己的下一代来。普利道指出,科学家下一步计划要在圣好威岛成立繁殖区,让这些史前竹节虫能回到它们原先栖息的灌木丛里。他强调:“在我们消灭所有岛上的野鼠之后,便打算将2只雌性竹节虫带回圣好威岛,先培育出几只幼虫之后,再将它们全部放生。”
11.下属
矮竹节虫亚目(Timematodea)
矮竹节虫科(Timematidae)
真竹节虫亚目(Verophasmatodea)
胫平下目〈胫缘下目〉(Anareolatae)
笛竹节虫科(Diapheromeridae)
笛竹节虫亚科(Diapheromerinae)
短角棒竹节虫亚科(Pachymorphinae)
桩冠竹节虫亚科(Palophinae)
长角竹节虫科(Lonchodidae)
长角棒竹节虫亚科(Lonchodinae)
长角枝竹节虫亚科(Necrosciinae)
竹节虫科(Phasmatidae)
克竹节虫亚科(Clitumninae)
幽灵竹节虫亚科(Extatosomatinae)
长角棒竹节虫亚科(Lonchodinae)
大头竹节虫亚科(Megacraniinae)
短角棒竹节虫亚科(Pachymorphinae)
竹节虫亚科(Phasmatinae)
平头竹节虫亚科(Platycraninae)
胫窝下目〈胫棱下目〉(Areolatae)
爪齿竹节虫总科(Aschiphasmatoidea)
爪齿竹节虫科(Aschiphasmatidae)
盈足竹节虫科(Prisopodidae)
叶竹节虫总科(Phyllioidea)
叶竹节虫科(Phylliidae)
秆竹节虫总科(Bacilloideae)
异棘竹节虫科(Anisacanthidae)
秆竹节虫科(Bacillidae)
异翅竹节虫科(Heteropterygidae)
拟竹节虫总科(Pseudophasmatoidea)
异竹节虫科(Heteronemiidae)
拟竹节虫科(Pseudophasmatidae)
12.笛竹节虫科
笛竹节虫科(学名:Diapheromer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平下目底下的科,也可作笛䗛科,目前底下包含了166个属。自2018年起Necrosciinae亚科和Lonchodinae亚科从本科分出,另整并成长角竹节虫科。
(1)下属亚科
笛竹节虫亚科(Diapheromerinae)
短角棒竹节虫亚科(Pachymorphinae)
桩冠竹节虫亚科(Palophinae)
(2)锦管竹节虫
锦管竹节虫,细长的竹节虫,体长80—100mm;枯黄色,带有紫红色斑点;头卵圆形,触角丝状较长;前翅卵圆,后翅超过腹部的3/4。在东南亚与中国南方分布较广。
13.长角竹节虫科
长角竹节虫科(学名:Lonchod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平下目底下的科,也可作长角棒䗛科,本科包含了超过150个属以及超过1000个已知物种。
本科成员原本分于笛竹节虫科,自2018年起Necrosciinae亚科和Lonchodinae亚科整并为本科。
(1)生态
在台湾,可以发现本科皮竹节虫属、细颈竹节虫属、小异竹节虫属、华竹节虫属、角臀竹节虫属、瘤胸竹节虫属的物种,以及可能为外来种的日本棘竹节虫,这些物种除了日本棘竹节虫之外多倾向于树栖,而且许多物种喜好取食壳斗科植物叶片,辨识此科物种的重点在于其长于前足第一节的触角。
(2)下属亚科
长角棒竹节虫亚科(Lonchodinae)
长角枝竹节虫亚科(Necrosciinae)
14.爪齿竹节虫科
爪齿竹节虫科(学名:Aschiphasmat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窝下目底下的一个科,本科物种可以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等地区发现。
本科目前仅包含一亚科Aschiphasmatinae,其底下包含两个族Aschiphasmatini和Dajacini。
15.异翅竹节虫科
异翅竹节虫科(学名:Heteropteryg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窝下目底下的一个科。
(1)莫氏瘤竹节虫
莫氏瘤竹节虫(学名:Orestesmouhoti)为异翅竹节虫科瘤竹节虫属下的一个种。
①形态特征
体长雄虫约40mm,雌虫约50mm。体色淡褐色至深褐色;身体外形较其他常见竹节虫粗短。雌虫特别粗胖,腹部背侧中央呈瘤突状隆起。雄虫雌虫成虫均无翅膀。
②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夏、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区。习惯夜间觅食活动。
(2)简瘤竹节虫
简瘤竹节虫,体长44mm左右,圆筒状,短粗,腹部粗细较为均匀,与国内已知种类均不相同;身体褐色为主,并有瘤状突起,但比广西瘤竹节虫光滑很多。头顶具“v”字形片状突起;各足腿节、胫节或多或少有片状突起。
16.异竹节虫科
异竹节虫科(学名:Heteronemi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窝下目底下的一个科。
台湾皮竹节虫(学名:Phraortesformosana),竹节虫目异竹节虫科。
(1)形态特征
体长70~100mm。体色雄虫褐色或黑褐色;雌虫褐色、深褐色或绿色。触角细长;雄虫触角长略长於前脚长;雌虫触角略短於前脚长,第1节不特别粗大。雄虫雌虫成虫均无翅膀。
(2)生活习性
成虫出现于夏、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习惯夜晚觅食活动。
17.拟竹节虫科
拟竹节虫科(学名:Pseudophasmatidae)为竹节虫目真竹节虫亚目胫窝下目底下的一个科,本科物种主要在美洲可以发现。由于其背上经常具有长条花纹,在英语中也被称为"Striped Walkingsticks"。
钩尾南华竹节虫,竹节虫目拟竹节虫科。
(1)形态特征
雌雄形态差异不大,但体型差异较大,雄虫38mm左右,而雌虫则达80mm左右;绿色,带有褐色斑纹,具光泽;触角超过体长的1/2,细丝状;头近圆形。
(2)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山、密林和生境复杂的环境中,有典型的拟态和保护色,与其栖息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