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年弹指间,当初采访神五发射的经历恍如昨天。
2003年10月10日,作为《兰州晨报》的特派记者,我前往酒泉采访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因为下雨,行车两天才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夕阳把戈壁涂抹得红光彻地,10多公里外的发射塔架和总装厂房巍然耸立,令人肃然起敬。来自南方的许多媒体记者纷纷拿出相机、摄像机进行拍摄。但很快,几辆车子驶来,几名工作人员告知我们:这里不准拍摄,请大家原路返回!
我们入住一家招待所,在这简陋的三人标准间里,有一台电视机。打开电视,竟是航天城的东风电视台。电视上,正在播放围绕神舟五号发射的一系列新闻。
我所有关于航天的知识,就是从这个晚上开始的。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发射任务无疑触动了媒体敏感的神经,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全国100多家媒体近1000名记者通过各种方式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关注“神五”发射的壮观场面。
因为没有传真、没有网络,当时写稿有的时候只好电话口述,由报社编辑记录……发射前夕,我得到信息,基地将屏蔽所有信号,只好在这之前尽可能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反馈给报社……在这种情况下,《兰州晨报》抢先发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五号今日9时发射》等独家报道。记得得知杨利伟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选后已经是深夜,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向编辑口述了这篇消息稿。我的一口家乡话,可是难为坏了记录的编辑,换了两三个编辑之后,才算记录完整。值得骄傲的是,这些稿件因为在第一时间采写,全国大多媒体予以转载,后来发现中小学生的一些试卷中也采用了这些消息稿。
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基地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尽管阳光灿烂,但零下7℃的寒冷仍使许多人穿起了棉衣,在基地各出入口,衣装整齐的哨兵肃然而立。从10月14日清晨起,基地方圆35公里之内已全部戒严。下午3时,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信号在基地全被屏蔽。
紧张的空气中到处传播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神舟”五号发射已进入倒计时。
傍晚,当我们在一家餐馆吃饭时,听到厨房内传来倒计数的声音:“9、8、7、6、5、4、3、2、点火……”后堂厨师炒菜时的幽默使在这里吃饭的人都忍俊不禁。
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举国关注的日子,世界所有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凌晨3时许,参加欢送仪式的学生、群众陆续到达“圆梦园”。因为没有航天城颁发的记者证,我们只能在一定距离参加这个盛大的欢送仪式,但是我们的心情一样激动,一样充满了期待。
5时30分,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
现场一片沸腾,杨利伟含笑向欢呼的人群招手示意,欢快的舞蹈和锣鼓声,让这个清晨的空气变得热烈。5时40分,载着中国首飞航天员的车队从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出发,穿过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驶向载人航天发射场,迈开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第一步。
东边的天际慢慢变得明亮,但戈壁的清晨温度似乎越来越底,我穿上早早准备好的棉大衣,虽然在寒冷中仍然瑟瑟发抖,但心底的激动却无法抑制,当时的感觉是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但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
这个时候,天已逐渐明亮起来,朝阳慢慢濡染着天边的朝霞,在指挥员清晰的命令声中,发射架慢慢伸展搂抱火箭的双臂,“神五”也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英姿勃勃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慢慢走向发射的节点。发射塔架依次慢慢打开,在那里工作的技术人员陆续撤出,零号指挥员清晰的口令响彻整个发射场。
9时,一轮淡淡的圆月斜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已有温度的金色的阳光铺满蓝天下的戈壁。所有的人都凝神屏气,心似乎都提在了嗓子眼。
“……8、7、6、5、4、3、2、1、点火!”我们随着零号指挥员一起倒计时,声音充满了力量。
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弥漫了发射塔架,巨大的轰鸣伴随着大地的震颤,火箭慢慢起身,瞬间快速直刺蓝天,数十米长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撕裂空气的声音宛如裂帛。火箭似乎冲着我们的头顶飞来,在我们的正上方进行了程序转弯,尔后像解除一切束缚的利剑呼啸而去,很快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我们的视线……
欢呼声响彻了大漠,好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身旁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泪流满面,她拿着话筒一个劲对我说:说说你的心情,快说说你的心情……
20年前的一幕,竟如此刻骨铭心。神五发射结束后,我虽然现场采访了很多次神舟系列的载人航天,在国内媒体记者中,算是采访中国载人航天次数最多的记者之一,但远没有神五发射时的激动和兴奋。
祝福中国载人航天!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阎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