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Xionghuang
REALGAR
来源
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别名
石黄、黄石、腰黄、雄精、熏黄、丹山、男精、黄食石、黄金石、天阳石、鸡冠石。
图片
来源教材
产地
主产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省。
加工
采挖后,除去杂质。或由低品位矿石浮选生产的精矿粉。
性状鉴别
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毒。归心、肝、大肠、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苦温燥,以毒攻毒,多作外用,少作内服。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既治疮肿、疥癣、蛇伤及虫积,又治哮喘、疟疾及惊痫。
功效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功效助记
想到雄黄就想到白蛇赵雅芝---赵老师;毒虫来了,赵老师去谈,截住了,大家都不害怕了。
by zhqfc
主治病证
(1)痈疽疗疮,疥癣,虫蛇咬伤。
(2)虫积腹痛。
(3)哮喘,症疾,惊病。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涂。内服:入丸散,0.05-0.1g。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故外用不可大面积或长期涂敷;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忌服。煅后生成三氧化二珅而使其毒性剧增,故入药忌火缎。
故事
提起雄黄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不会太陌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江南一带,有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就是因为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
在我国,使用雄黄的历史非常悠久。若以人而论,雄黄可称得上是家世古老的贵族。早在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如下记载: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水虫闻烧雄黄臭气,皆趣火。这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雄黄灭虫了。
到了魏晋时期,雄黄愈发显出翩翩清贵公子的神采来。说到魏晋,我们想到的可能是竹林七子等名士,是狂放、洒脱、俊逸的风骨。而说到这种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叫做五石散的丹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是由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抱朴子内篇金丹》)。
由魏晋至唐,服食这种五石散是一种时尚,名士们趋之若鹜。根据古代医书的记载,这种丹药会使人的皮肤燥热、敏感,所以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柔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或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现在看来,这种症状倒与慢性砷中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有几分相似。这种病的初期临床症状常以指(或趾)端烧灼、疼痛、发麻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刺激症状为主,逐渐出现感觉减退乃至消失。由此来想,魏晋人物那宽袍大袖的飘逸风姿,只怕与这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未免颇令人遗憾。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丹药大多是有毒的。但在这种炼丹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掌握了雄黄的一些性质。术士们通过焙烧雄黄得到了纯净砒霜,通过把砒石与雄黄、木炭混合在丹炉中炼制得到了砷单质。我们熟悉的黑火药是由硝石、炭、硫磺混合而成的,而在历史上,雄黄也曾经被用作制作火药的原料。唐代一位叫郑思远的炼丹家写了一部叫做《元真妙道要略》的书,其中记载了一种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制作火药的方法。在这之后,雄黄还被用于烟花制作,燃烧时能发出漂亮的白光,有一种闪光弹即以雄黄及氯酸钾的混合物制成。但这种混合物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现在我国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条例中已经明确禁止使用这种混合物。
雄黄的历史还远远不止这些。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可作解毒药,外用治疥癣、恶疮、虫咬等皮肤疾病,内服治惊痫、疮毒等。许多中药配方中都含有雄黄的成分,像常见的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人们还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把它用作一种驱蛇药;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说法,并认为雄黄可以避邪,因此人们在端午节饮雄黄酒,并在小孩头上用雄黄写一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