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热文人用英语如何说(人用英语怎么说)

中国的烹饪饮食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辽墓壁画备茶图

烹饪饮食——影响人民生存的第一要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要义,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世界各国的烹饪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数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蕴藏、发展出的鲜明而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叹服。在现代,中国的烹饪饮食已经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墨子所说的饮食对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自然是有了农耕以后的熟食。《管子》说: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疾。这更是明确说明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饮食都是举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饪,所以,烹饪和饮食并提,才能说明这项文化的传统。

烹饪饮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说小了,烹饪和饮食的原始动力不过是为了果腹——自己吃饱,也让下一代吃饱。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时即使顿顿山珍海味,天天鸡鸭鱼肉,也不过一日三餐;贫困时端着一个大碗稀汤,抓住一块杂面干粮就是一顿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属于生活琐事。说大了,它关系国家富强和战争胜利。《尚书·洪范》说,天帝赐给夏禹一种治理国家的大法,称作九畴,其中的农用八政,说的是8种管理国家的日常政务,第一项就是食。治理国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的饱食。《周易·噬嗑》的象辞说: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民之所以仰观乎君上者,为其能食我也。

正史记载,有很多关于民以食为天的记载,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治理。

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来和楚军对抗。说客郦食其给刘邦献策,让他趁项羽不经意时收复荥阳;因为在荥阳西北敖地山上有一个粮仓,各地往此地输送粮食已有很长时间,能占有敖仓大量储备的粮食,其他的军事行动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有了充足的粮食,再加上正确的军事措施,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亲耕劝农,元嘉二十年(443年)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虽从帝王的御权之术而来,却是亘古不变的大实话。

烹饪饮食意义之大,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与生产密不可分。其小的意义,也不可小觑。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

就其广度而言,几乎可以网罗人类文化的全部。人们在山河湖海中寻觅食材,通过农牧业生产扩大烹饪的原料,借助日渐精密的手工业创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与食品制作跟地势、季候、交通、居住条件等等发生了关联。在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习俗和礼仪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发展、改进、丰富了吃的技术与艺术。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实在令人惊叹。就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众多,在世界上可以说无与伦比。往深里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中华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认真去探讨。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有自己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精湛的科学。它既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标准口味,同时提倡惟辟玉食的精美制作,然而节饮食的告诫代代相传,扶衰养病的卫生原理随着中医医学越来越高度发达,地域、季节和饮食的关系常常是中国烹饪学的重要课题。饮食既是生活仪式,又是科学技术,同时还要是美的享受——艺术。要实现这一切,没有高度的辩证思维的素养是绝对办不到的。从烹与食统一的宏观或中观角度看,能构成优秀传统的,可以概括为3个字:和、节、齐。

和——通过协调达到中和

和是体现在饮食制作方面的总特点,就是在参与烹饪的诸多要素(如水与火,各种主原料、佐料、调料,主食与副食等)之中,寻求适中与平衡,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周礼·内饔》所说的割烹煎和,前三者都是烹饪的局部过程,唯和本来指的是和味,并反映在成品的味道上,但却是食品制作的总原则,并且是贯穿全过程的高要求。要达到和的高标准,必须经过调和。

五味调和,全在一个分寸,调味要放入佐料,先放什么,放多放少,都要有数儿。调味的中和要适应人的口味,这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操作。《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一次,齐侯打猎回来,齐国的卿相晏婴迎接他。这时,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也赶到了。景公问晏子:梁丘据和我可以算作君臣和谐了吧?晏子回答说:只不过是相同而已,谈不到和谐。接着,晏子就用烹饪为例子,说和与同的区别。他说君臣相和就像烹饪调味一样,水和火相互配合,用各种佐料来烧鱼炖肉,厨师调和五味,不足的加一点,过分的减一点。君子吃了才舒坦。晏子说完这番话,还有几句十分深刻的警语。君臣之间要有不同的意见,相互交流、补充,才是最理想的关系。如果君怎么说,臣完全照办,就像用水来调节水,仍然淡而无味。晏子在说烹饪,其实还是在说执政。晏子和而不同的说法,是指各种条件综合在一起,才有最佳效果。中和的比例不是千篇一律,中和的结果也不是千肴一味,高端的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口的享受,更是养生的科学。食医是古代的营养师,专门负责调配饭菜。食医首先要考虑口味与季节的搭配。五味与季节的关系,大约与动植物及果实生长、成熟的情况有关,也和人体缺乏的营养有关。五味与地域的关系,和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关。首先,中国古代的养生和疗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和则养生,不和则疗病,都是要达到饮食与人体的和谐。其次,口味关系到人与自然的交融,不是只为了享受,这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体现。从这种搭配还可以看到,五味是互相制约的,达到平衡是为了适口且和身。还有就是甘滑的作用——甘是味觉无刺激,滑是口感无滞涩,这就是平衡适中的最终效果。

总之,在关于中国古代烹饪的记载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和的境界,是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是一种辩证法,是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根基。政治上提倡人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等等,都是在寻求一种适中与平衡。和的目的不仅为了可口,同时为了养身。中国饮食中的美味,是味觉感官娱悦与身体健康的统一,绝非脱离理性地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烹饪饮食与药物治疗毕竟有所不同,不论用什么方法达到和的境界,都要将食品多方面调和的结果体现在好吃两个字上,生成美味。中国烹饪不但有实用的价值,更有审美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

节——强调节制而追求精美

节是表现在食用方面的总特点。节食这个词,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节食,以减少饭量作为减轻体重的措施。在中国古代,饮食节制指的是不可饕餮贪食,不可经常过量。这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甚至是一种修养。

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追求味美与追求养生是不可或缺的。中医认为人要以五谷养气,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便会破坏内脏的平衡,导致疾病的产生。节与礼是不可分割的。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靠礼来达到节的目的。这固然是对统治秩序的一种维护,但克制欲望是为了养成自律的精神,在日日不可或缺的饮食过程中来修身养性,并不是只求养生,更是一种意志的锤炼、性情的陶冶。

古代为什么要节食?因为饮食不但具有养生的实用价值,还具有满足味觉的鉴赏价值,是一种会心的享受,也是经过中医不断临床试验探索出来的至理。

古人主张节食,但却十分重视饮食的精美。首是注重饮食的多样化。中国餐饮以五谷为主食,对肉总是节制的。但这绝不是简单地主张吃素。以诸侯对大夫的公食礼为例,先有牛俎、羊俎、豕俎、鱼俎、腊俎、肤俎……这还是初设,还有次设的加馔,包含牛、羊、豕、鱼等多种做法,肉的种类不谓不多,这些肉食都和主食搭配,古人对肉食虽不主张过量,却强调多样,致使营养丰富。其次是注重饮食卫生。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是不吃的。变味儿、变色儿的鱼肉绝不能吃,不正规的地方买来的东西不能吃。更有甚者是割不正,不食。在不同的食膳中,要保证所取的兽畜部位符合规定,而且切割的形状、大小、纹路都要合规矩。这不是奢华,也不是摆样子,是把吃饭当成一件要紧的事,从容、认真去做,做得干净,吃得健康。

齐——搭配剂量与创建范式

中华饮食讲究和谐,水火要协调,食材要搭配,五味要均衡,这就形成了中华烹饪又一个很有特色的传统,就是齐与范。

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就是配方。从食用来说,各种食物的搭配是有规范的。《周礼·天官·总宰》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古人制作各种饮食不仅是有配方的,且配方与季节有关。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齐的实现要靠范。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中国古代有一部专门收集食物制作方法的《食经》。宋郑樵《通志》在艺术类收《食经》4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钦定的《续通志》也收食谱且饮食已经独立,不再和医药放在一起,食与医的关联不那么紧密了。

剂量的规定、范式的记录,都不过是一种便于传授的底线,真正高端的操作,还要加入当时的条件,也还会有适当的创新。正如中医有流传下来的很多汤头歌诀,仍要有临时的加减一样,人文性的操作,经验还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优秀传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是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体现的,绝不是求同;节是以养生为目的的,与娱悦、享乐并不矛盾,绝不是苦行;齐是经验的总结,它一旦脱离了封建礼制,避免了单一与僵化,便成为个人风格与多种流派的体现。人的口味是烹制者培养起来的,而烹制技术又常因享用者的口味而抑扬,二者的互相促进,便形成了中国烹饪技术在保留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演进。

古代高端烹饪主要在宫廷,流传到社会上层和御用文人的家庭中,古代民俗中存在的很多和、节、齐的烹饪饮食实例,也只限于中层的小康之家。底层贫困的百姓是没有条件来进行如此复杂的烹饪饮食操作的。现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烹饪饮食的追求有了更大的广泛度。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了菜系,气候、出产、人文习俗和节日场景形成的食品地方特色,正在通过网络和电视广泛流传。菜系转地会有变异,超越季节会有改作;加之各种菜肴的流传不再只是文字的食谱,更有视频的加持使之更为形象和具体。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生与美味的结合更为大家特别是老年人所重视。高科技营养学的发达使烹食问题向科学发展。

和、节、齐,一直是中国烹食文化优秀的传统,它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上。与和对立的是偏激,与节对立的是放纵,与齐对立的是恣意。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与优秀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口味与食性往往与地域的气候特点有关,是饮食的自然属性,但为了追求口味的独特,过咸、过辣、食性过热、过凉便成为对健康的损害。吃饭喝酒的作用不只是果腹,还有很多精神和审美的因素在内,而一旦饕餮成性、醉酒成病,用作不正当交往的手段,便败坏了社会风气,摧残了个人的生命。和、节、齐的传统一旦失落,烹食丧失了理性、形成了恶性的淫逸,便预示着礼制和道德的失落。建构一种正确的味觉审美标准,以融五味于一肴、养气血于一餐为美,这应当是一种修养。时代发展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节、齐传统的承继,也需要注意剔除其中僵化的因素,不断更新、发展。要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去丰富世界文化,并毫无愧色地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去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

来源: 文摘报

搜索建议:热文人用英语如何说  
热博

 素人节目,还能离开网红吗?

作者|颜晞素人节目,与回不去的「纯素人」时代。现在,综艺节目中的素人,越来越眼熟了。不仅选秀节目有「回锅肉」,连观察类节目的素人嘉宾,也是网红达人或者综艺常客。...(展开)

热博

 你可以往回看,但是不能往回走

文/墨然人这一生如逆旅,你我皆是行人。我们这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很多困难和挫折,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让我们更好地成长。人活着,从来没有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