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什么我们看病花了这么多钱,医院依旧不挣钱?

撰文 | 张歌

编辑 | 方婷

来源 | 氪星研究所

前段时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去年共收入218.78个亿,算下来一天营收近6000万。于是,各类平台上有一些这样的声音:“有什么好晒的,光荣吗?”“什么时候开始医院的成绩单是营收而不是治愈率了?”“都是黑心钱。”

这样的质疑有道理吗?因为对刚才的问题充满好奇, 我找了下国内各地不同时期的三甲医院财务报表,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进一次医院,咻一下,钱就没了,医院赚得多吗? 医院内外,金钱是如何流动的?你知道在20多年前,我国的公立医院一度走在危险边缘吗?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我国围绕医院运行的卫生医疗系统,应该会有个大致的了解。

郑大一附院,赚得多吗?

首先看一下郑大一附院被骂的事情。第一,它公布自己去年日赚6000万,是不是在炫耀?

实际上,公布单位决算数据,这是国家对非营利医院的要求,每年协和、华西、301、瑞金等等医院都会公布,并没有刺激别人的意思。

第二,如果仔细看一下郑大一附院完整的决算数据,你会发现这也没什么可炫耀的。

去年总收入218亿元,总支出208.34亿,结余10.56亿,更别说,其中9.8亿来自财政拨款, 只能说明刚好收支平衡。

郑大一附院已经算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医院了,每天门诊量1万多人。这才勉强收支平衡的话,那其他医院还有的赚吗?

2020年,全国将近一半(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都是负的,2019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5(17.61%)。

从国考前5的医院里来看,收入支出数据是这样的——

基本情况都是收支平衡,5家医院里,有4家的支出比收入还多些。 除了三甲医院,那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基本也都是这个情况,绝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是自负盈亏,没多少余粮。

那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 医院一年赚多少合适,多少算多,多少算少?“黑不黑心”的界限在哪里?

这就得先看看,医院的钱从哪来,又花到哪去了。

医院的钱都去哪了?

首先,钱从哪里来,比较好理解。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只有12%的收入来自财政拨款,而这个数字,也是经过漫长的过程争取到的。

另外有83%来自门急诊、住院收入。 这里还能更细分,比如29.4%来自药品收入,12.2%来自卫生材料,11.5%来自检查费用。

光看收入,你可能觉得医院卖药真挣了不少钱, 但如果和支出结合着一起看,就会发现,卖药可能是最不挣钱的。 2021年,公立医院平均药品收入7770万,但同时药品支出7555.2万,钱只在医院短暂地停留了一下。其实,现在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材,医院多少钱买的,就得多少钱卖。

所以,虽然患者最多的钱花在药品和耗材上,但这部分钱,医院现在根本挣不到。

这和之前有很大区别。 差不多在10年前,医院盈利大部分都来自卖药。现在,支撑起医院盈利的是化验费和拍片费,这不是因为单次收费高,而是走量走出来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医院里影像科是真的忙,CT机器和核磁共振机器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11点,据说医生们的年终奖都靠抱着检验科和影像科的大腿才能发出来,他们是医院绝对的收入支柱。

这些钱流进了医院,流向哪里,可以简单看一下——

公立医院的支出中,38.8%左右给员工发工资和绩效,28.3%左右给国家以及药企付药品采购的费用,20.4%左右给耗材器械公司,支付材料成本,4%以上的折旧成本,其他占8.2%左右。

如果再细看各项,其实能看出一家医院的运营成本相对公司高很多。

举一个例子,公司的垃圾处理没人要求按什么规范流程做吧?医院有,而且非常严格。

北京的标准里,1吨医疗垃圾处理费最高3000元(2873元/吨),而处理一吨生活垃圾的费用约为200-300元,相差十倍左右。

还有影像科的放射设备都相当贵,核磁共振的机器大部分在1000万以上(一台1.5T磁共振大约1600万,一台64排CT1300-1400万)。以及,每个月医院都会有医药费拖欠,最后实在要不到,就从医生奖金、科室收入里扣。

这样种种成本加在一起,医院真的是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窘迫。 有人可能会说,医院窘迫,但医生的工资应该高啊?

我们看一下这份报告。丁香人才《2021年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医院平均年度薪酬为19.7万元,看上去是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2倍多(97379元)。

但因为不同医生的薪酬天差地别,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论。在不谈灰色收入的情况下,位于金字塔尖的三甲医院里,少部分医生收入可观,主治医师的收入能达到当地平均收入的3倍左右,但同时有大量刚刚入职的规培医生,3-5年内的工资往往只有不到3000块。

一个正在规培时期的检验科博士朋友告诉我, 至少从医10年,才能拿到和其他行业的同龄人差不多的收入。 如果有读医的或者在医院任职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讲一下你知道的情况。

所以,医院手头是挺紧的。

其实,我们也能隐约感觉到,近些年公立医院的日子真的过得不太好。有发不出工资的(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连续5个月没有发工资);有倒闭的(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去年年7月关闭至今);也有负债上亿被收编的(河南省省立医院负债3.4亿,被郑大一附院收编)……

为什么我们看病花了这么多钱,医院还是不挣钱呢?

医改三十年

其实往前数30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没医院,没药吃

早在1990年之前,我们的医院最主要的问题是医院少,1980年,我国的医院不到1万家,能选的药也很少。

从1992年开始,医改提上日程。那几年,医院的口号是“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为了吃得起饭,公立医院开始想办法创收,一些医院找人合作办专科,另一些医生专家到处走穴,也是这时候,医药代表开始发迹。

在医疗器械厂和医院之间,能有7、8个中间商,最后一个医药代表则能靠给医生和医院提成,再赚上一笔,中间这一串人都能受益。

有钱了,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种类都多起来,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2)看病难,看病贵

而另一边,患者越来越看不起病。

在新闻中,“看病难,看病贵”和医院牢牢绑定在了一起。我国卫生部每五年进行一次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将近一半人(48.9%)因为经济问题,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但医院逐利的风向还没有一丝变化,在医院市场化的道路上,江苏宿迁走在前头,2000年开始,宿迁几乎把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卖掉了(135家公立医院中有133家被拍卖掉)。

这意味着,完全不用政府拨款了,医院盈利则由投资商和医院管理者享用。 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一场盛宴似乎即将来临,卖医院的动作蔓延到各个省市,1家、5家、10家……

在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访中,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美滋滋地说,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在这个关口,彻底让他们没了念想的,是一记重锤。

转变在2003年,SARS事件暴露出在公共卫生体系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基层卫生体系崩溃。 《中国青年报》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3)医改大辩论

意识到是钱投入不足后,中央和地方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像开闸的水库。

但又有了新问题,钱怎么花?问题是该直接花给公立医院(补供方),还是通过增加医保投入补贴给老百姓(补需方)。

之后便是为期3年、围绕两方的“补供方vs补需方医改大辩论“。

2006年之后,国务院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全球征集意见。当时麦肯锡、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包括北大也加入了方案征集,大家一起到钓鱼台国宾馆,请来全球最好的医改专家,每个参与方上去讲自己的医改方案,最后各国专家来点评。

2009年,最终的辩论结果终于发布出来—— 新增投入三分之二补需方,三分之一补供方。

所以我们能看到,之后参保人数直线上涨,医院的财政补贴也涨到了收入的12%左右,卖医院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从这个时候开始,公立医院不再以盈利为目标了。

钱的争夺和分配告一段落,看病贵的问题还是存在。

4)以药养医

这是因为在这期间,药价一直很高。

医生的收入主要靠药品的差价,这跟药从药厂进入医院的流程有关系,打个比方,一盒药要想进入医院,得先竞标,那价格怎么算呢?

药本身成本价10元,接着计算在分给销售公司多少个点、医院多少个点、大夫多少点的回扣之后,中标价就提到了100元。药从医院卖出,再加价格15%卖作为利润,到患者手里就是115元。

越贵的药,回扣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院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中成药的原因。

医保系统的博弈

这些年回头看,国家一连串的医改,很多是围绕药价、医用耗材降价制定的,比如2012年,公立医院15%药价加价被取消。

2017年实行两票制,砍掉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的流通环节,只留下药厂、药品销售代理、医院,2018年又实行4+7带量采购,检查价格是国家定的,药品价格是国家出面谈的。

这些政策是一样的逻辑,就是切断医院扭曲的利益链条。

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少人提起了。医保覆盖得越来越多,学校的医务室里,药到手上基本上是已经报销过的,学生只自费5%到10%,军人看病更是全免费。

卫生部公布的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因经济问题有病不就医的比例降到了24.4%,第5次降到了7.6%。

现在看来,每个阶段改革点解决一个问题,解决得越成功,带来的下一个问题越突出。

比如,公立医院市场化运营,解决了缺医少药的老问题,非常成功, 随之而来的就是老百姓负担不起的新问题。

降低药价加上全面医保覆盖,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带来的新问题则是医保基金压力骤增,以及医院收入减少。再加上这两年医院还要负担一部分防疫支出,医院收入更捉襟见肘。

医生收入也随之减少。 2019年,一项调查显示,31% 的医护人员有副业。一部分人倾向于在其他互联网医院兼职,比如那些在买药平台上的医生,或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当医疗博主,还有些则是通过微商卖货补贴收入。

医疗系统就像5个人打扑克,患者要看得起病,药企得有钱可赚,医生要有体面的收入,地方财政能支付得起,国家医保能覆盖得了。

5个人不可能都赢钱,这不仅在中国是个难题,在全球范围内也是。

相比下来,我们的卫生保健系统起码非常经济。把中国顶级的医院北京协和,和美国的顶级医院梅奥诊所放在一块对比,2021年梅奥诊所营收(折合人民币1067亿)是协和的12倍,门诊急诊数量是协和的1/4,同样是在本国顶级医院看病的,我们的患者要少花很多钱。

这个结果,很大一部分是压力大收入少的医生、高投入的财政和保险共同支撑起来的。

医院只是医疗系统的冰山一角,围绕我国的医疗系统,有太多能说的故事。

在这期视频的采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很多业内人保持最初的使命感,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中尽力保持生命的希望之火不熄,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你看病花过最贵的一笔钱有多少?你个人在医疗上的支出大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36氪旗下年轻态账号

这位青年里面请,你被研究了

如果你想了解新时代年轻人工作、钱包、生活那点事儿

欢迎关注@后浪研究所

搜索建议:
热博

 教材和教科书的区别?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