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发现陶棺葬

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发现陶棺葬

《文物世界》2014年04期

£ 胡慧鑫

2011年4月,榆祁高速公路施工队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南赵段施工时发现一座陶棺墓葬。晋中市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查看,随即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工作,墓葬编号为2011YZNM1。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位置及形制

墓葬位于榆次区庄子乡南赵村西北处约0.8公里的高速路东侧护坡上(图一)。发现时原貌已毁,但形制仍可清晰可辨,为一土洞墓,清理时墓葬由于修建公路被挖去大部分,所以墓边准确范围已无法得知。墓葬大体呈西北-东南向,墓道在墓室东南方向,墓室口用一整块砂石板所封。墓室内发现一口陶棺,棺头朝向封门,棺底垫支四块方砖。出土时,陶棺内发现有骨灰,据此判断此陶棺是盛放骨灰的葬具,该墓为火葬墓。

二、陶棺

陶棺,为灰陶质地,由棺盖、棺身和棺座三部分组成,棺身与棺座连为一体,陶棺外表通施浅色红衣。通长101厘米,通高43~89厘米(图二)。

棺盖拱形,出土时断为三块,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前檐呈圆弧形,略上折,中部有一拱尖状凸起,已残。折檐上彩绘云气纹,出檐下绘制缠枝牡丹纹样,用墨线勾勒图案,花敷朱彩,枝叶敷白彩(图三、图四)。长102.5厘米,宽23~37厘米,高6~16厘米。棺身梯形,前档板上端有缺损,整体呈前倾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上窄下宽,前后档板上端呈圆弧形,棺身浮塑假门窗及四神形象,墨线勾勒,朱、白敷色。长85厘米,底端宽26~42厘米,上端宽20.5~30.5厘米,高32~57厘米,板厚2厘米。棺座为简易须弥座样式,略有残损,前宽后窄,前高后低。长73.5厘米,宽29~48厘米,高11~16.5厘米。

陶棺前档板下部贴塑有版门直棂窗建筑样式,朱红施彩,门分两扇,每扇有门钉4排,每排4枚,门额上有门簪3枚,铺首位于四排门钉中间,样式仅以方块凸起敷墨色表示,直棂窗位于版门两侧,顶部与门额齐平,窗棂均为5根;前档板上部贴塑有朱雀正面形象,有破损,作昂首引颈,展翅高飞状;前档板边缘彩绘有独朵无叶牡丹连续纹样,与棺盖出檐下绘制的缠枝牡丹相呼应(图五)。左侧板浮塑青龙形象,身形修长,龙身至龙尾多曲回波折,瞪目,张嘴露齿,颚上长下短,上唇长而上翘,龙角分叉向后,椭圆耳,耳后长髯,双肩生细翼,蛇尾,龙爪分三趾,四肢矫健有力,身躯及四肢用墨线勾勒鳞纹(图六)。右侧板浮塑白虎形象,身形与左侧龙形极为相似,圆头圆耳,瞪目呲嘴露牙,身躯及四肢用墨线勾勒虎纹(图七)。龙虎形象均腿部较长,作行龙走虎状,翘尾弓身引颈,健步前行。棺身后档板浮塑赤蛇缠龟的玄武形象,龟圆目,抬颌,伸颈作回首状,龟背上刻格子纹,壳下露出一前一后两肢,赤蛇身绕龟腹,昂首吐信,与龟首相对(图八)。

从陶棺内的衔接痕迹来看,其制作工艺应为棺身各板独立成型,贴塑刻画四神形象后与底座拼合烧制,棺盖则单独烧制,烧制后施彩,进一步丰富四神形象细节,同时在棺盖及前档板上绘制装饰性的花卉图案。此外,棺内前档板背面和棺盖背面均还刻有一“五”字(图九、图一〇)。

三、随葬器物

该墓因遭到严重破坏,出土遗物很少,且被扰动。出土遗物分陶器、铁器等,共2件。现分述如下

陶塔式罐,1件(M1∶1)。清理时发现于陶棺旁。泥质灰陶,素面,快轮拉坯制作,工艺粗糙,整体歪斜,由器盖、罐身、器座三部分组成,器座与罐身连为一体。器盖为宝塔顶,中空,子口斜折,圆唇略向上翻,唇缘有一道凹槽,唇上翻处与盖壁间形成凹面。盖面鼓起呈半球状,上有塔状高钮,钮顶收束成尖。罐身粗胖,直口微敛,方唇外斜,唇缘有一道凹槽,微束颈,圆肩,上腹圆鼓,下腹收束较急,最大径在上腹部。器座,束腰,中空,座壁弧收,外撇呈为喇叭状。通高29.5厘米,腹部最大径13.8厘米,底径10厘米(图一一)。铁犁铧,1件(M1∶2)。清理时发现于陶棺内。锈蚀严重,为生铁翻砂铸造。整体造型略呈等腰三角形,两面均拱起形成凸棱,正面拱起处中部有一半圆形绊穿。后端内凹,有“V”字形罂孔,两翼开刃,前锋略有残损。通长15厘米,最宽处12.8厘米,最厚处5.3厘米,凳孔深8厘米(图一二)。

此外,在棺内还发现若干火烧过的金属网状物残片,疑为墓主人服饰或帽冠支撑物。每平方厘米经线20根,纬线15根(图一三)。

四、结语

此座陶棺墓葬虽没有出土明确的纪年资料,但从出土器物、葬具等方面与以往发现的墓葬资料对比,仍可推断其大致年代在晚唐时期。

该墓出土的陶塔式罐,与陕西凤翔县城南郊唐墓M58所出陶塔式罐(M58∶1)类似叫,只是较之制作粗糙,此类塔式罐的流行年代主要在中晚唐时期。出土陶棺的四神形象中最有时代特征的当属正面朱雀形象。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正面朱雀形象,盛唐时期在洛阳地区的墓志上就已出现,受其影响的长安及关中地区出现的时间则晚至晚唐"。推测其墓志上出现正面朱雀形象的时间应当不会早于晚唐。陶棺与墓志均为丧葬之用,正面朱雀形象在陶棺上的出现时间可能与之大致相同。此外,该陶棺左右侧板上的青龙白虎形象为北朝至隋唐时期比较常见的样式,前档板上的版门和直棂窗等装饰建筑亦是唐代盛行的建筑风格。

四神形象,自汉以来常见于墓葬之中,常被绘制或雕刻在墓室壁、穹顶以及墓志等地方,起到镇墓祛邪,护卫墓主灵魂升天的作用。同时,陶、石棺椁上雕塑四神形象也开始盛行,代表性的有四川芦山发现的东汉王晖石棺叩、洛阳博物馆馆藏的北魏画像石棺“、河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北朝四神浮雕石棺51、河北赵县发现的唐代石棺咧、太原太山龙泉寺出土的唐代四神棺、纯阳宫所藏的晚唐四神石棺叹、成都北郊出土的唐末高晖墓石椁照、四川乐山出土的五代陶棺叩、四川彭山出土的后蜀宋琳墓石棺"等。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棺或椁前档板上均雕塑有门窗样式。其中,四川芦山东汉王晖石棺除前档板上部棺盖上为饕餮形象外,其余三面浮雕青龙、白虎、玄武,其形象已和后期四神形象颇有相似之处。

至于此陶棺内前档板背面和棺盖背面所刻“五”字的含义,笔者推测为制棺编号。因该陶棺由棺盖、棺身和棺座三部分配套组合而成,制作时棺身与棺座是合粘为一体的,棺盖则是分而合配的。为防止搭配失当,制棺工匠有意在棺盖和棺身上均刻划序号“五”,以与所制其他陶棺相区分。此现象还见于山西运城稷山县博物馆所收藏的“第十六”陶棺和“金”字陶棺吧。

唐代陶棺葬在晋中地区发现较少,该墓在清理前虽已遭严重破坏,但所幸出土陶棺经修复还算完整,且制作精美,彩塑四神形象栩栩如生,实属难得。此类彩塑四神陶棺在晋中市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晋中地区多样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贾志斌的大力帮助,文中线图和照片均由崔晓东绘制和拍摄。特表谢忱!

【1】雍城考古队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县城南郊唐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

【2】雷婧《唐代墓志四神图像纹饰论析——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72页。

【3】高文编著《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2~34页。

【4】黄明兰《洛阳北魏画像石棺》,《考古》1980年第3期。

【5】张丽敏《北朝四神浮雕石棺》,《文物春秋》2009年第4期。

【6】刘运田《赵县城内发现唐代石棺》,《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

【7】张玲、王婷《浅谈太原四神棺》,《晋阳文化研究》第五辑(上),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382~386页。

【8】徐鹏章等《成都北郊站东乡高晖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6期。

【9】沈仲常、李显文《四川乐山出土的五代陶棺》,《文物》1983年第2期。

【10】任锡光《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11】张国维《稷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几方宋金石、陶棺》,《文物世界》2007年第3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搜索建议: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发现陶棺葬  
热博

 解穴方法

穴位解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颅首 悉知穴位在何处点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少林点穴招法妙 三十六处神鬼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