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天左右,绿色的水稻就都变成金黄色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宽直的硬底化机耕路将稻田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区紧密相连,村支书莫艳文表示, 自2021年年度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宜机化改造示范点)项目实施以来,村子的宜机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也显著提高。
罗洪村高标准农田的宜机化道路
近年来,肇庆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 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5万亩,打造宜机化项目3个,预计到2025年累计可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59万亩。
高位推进
有力保障项目建设
9月27日,肇庆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旨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推进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包括全面摸清农田水利设施需求、保障建设资金、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规划编制工作、建管并重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等, 其中, 在资金方面,肇庆市提出“按不低于3000元/亩建设标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纳入‘硬支出’保障”。
“我们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事项及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相关同志介绍,在高位推进下,肇庆市高标农田建设的推进稳步、有序、科学,结合不同试点的基础情况,切实通过高标农田建设解决了当地的种粮问题。
罗洪村高标准农田上用于排涝的主渠,宽3米,深1.5米,总长度700多米
以罗洪村为例,由于农田所在地势较低,加之原有的排水渠质量较差,内涝成为当地粮食种植生产的一大障碍,因此,罗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便围绕“排涝”进行开展,在修建硬底化机耕路的同时,修建了一条宽3米、深1.5米的主渠,“排水渠建好后,今年的龙舟水没有再对农户造成困扰。”莫艳文自豪地说, 今年村子的水稻产量单造亩产达到了一千斤以上。
建管并重
巩固项目建设成效
“在建设前期就要考虑日后的管理,整个工程的各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据介绍,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便于日后管护,肇庆市实行招投标制, 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承建工程 ,并积极发动当地村民 投工投劳, 多方协作提升建设质量;建立部门监督、专业监理、群众参与的 “三位一体”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 全程监督,不留隐患。
沿着罗洪村平坦的硬底化机耕路向稻田走去时不难发现,几乎每个下田坡道都与主干道合理相连,坡与主干道的连接处过渡平顺、无直角、无突起,并且每一个机耕坡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据介绍,这是为了便于管护和维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设置了竣工公示牌,对于每处设施还会进行编号,“如果要对道路进行修复,就可以准确说出具体修复的位置,大大提升管护效率。”
同时, 肇庆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建后管护方式,如探索引入保险机制开展建后管护工作。 2019年来,先后在广宁、四会引导经营企业在其承包经营的项区内购买保险对高标建成设施进行管护;2021年在高要区通过财政资金为项目区购买保险开展建后管护……
7月9日,高要区农业农村局与人保财险肇庆市分公司签订了全市首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合作协议
“今年,我们计划在德庆县复制高要区经验继续推进引进保险进行建后管护。”据介绍,除了管护保险,肇庆还将充分调动当地群众,探索建立护林员、农村自来水管理员、村保洁员、村级河长人员、村田间水利设施管理员“多位一体”的模式,不断完善全市的高标农田管护工作机制。
融合发展
高标农田助农增收
在罗洪村,宗祠、石桥等古村遗迹与现代化农田相映成趣,村民或是沿着机耕路绕着稻田散步,或是坐在树荫下赏稻浪、话家常;登上距离村民生活区不远处的观景台,此起彼伏的连片稻田尽收眼底;稻田周围的林荫道种满了紫荆花等植物,在不同季节以不同的色彩点缀着乡间小路。
罗洪村在高标准农田旁搭建观景台
在田间,偶尔可见农户自建的稻米加工坊,前来游玩的游客可以向其直接购买稻谷,并在自建的加工坊现场加工,一斤大米在2.8元-3元左右,“农户除了同当地龙头企业签订单外,还可通过与散客做生意,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增加收入,种出的粮食有了出路,农户积极性都很高。”
村民自建大米加工作坊
莫艳文介绍,罗洪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是唐朝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后人聚居地,因此村里大部分人姓莫,如今,莫氏大宗祠、龙母庙历史建筑成为了罗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而高标农田的建设,更为村子的三产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莫氏大宗祠
“春节的时候,我们这可热闹了。”莫艳文介绍,每年晚稻收割过后,稻田会种满油菜花,摆上可移动的风车屋,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
“尽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作用是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保障粮食安全,但也因地制宜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内涵,是相互成就、融合发展的。”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肇庆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突出提升粮食产能、耕地地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示范建设,引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记者】陈地杰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