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许多媒体人再次陷入了一阵哀思当中,因为,又一名同行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叫王雅珊。来自河北,是网易的一名娱乐编辑。而她离开的原因是:肝癌。
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已经告诉了所有人,她的生命,其实很早就进入了倒计时,只是今天,是她的“最后一秒”,年仅28岁。
在此之前,她也曾转载过人民日报的一篇有关“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的微博,并发出感慨:“我就是例子啊!”
但是,这个爱赵薇、爱明星、爱工作、爱生活的姑娘,从今以后都不能再更新她的微博了。
更叫人震惊的是,王雅珊并不是唯一一名死亡的媒体人,仅仅是近一个月里,就有4名媒体人相继离世!
4月26日,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
5月3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5月3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于逝世,年仅41岁。
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这些都是媒体这一高危行业的“标签”,而这一次,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死亡的魔爪伸向了我们从没想过的花样年华——20岁。这无疑更加剧了许多人对媒体这一行业的忧虑。
媒体不是唯一高危行业!
事实是,媒体并不是唯一的高危行业。警察、医护人员、IT从业者、学生……这些行业都在高危“死亡名单”之上。
4月21日,安徽医生杜勇在和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临时受命参加手术。意外的是,20分钟后,他倒在了手术台前,失去了生命,年仅35岁。
2015年5月25日,吉林市桦甸市公安局公吉派出所教导员李长友在值班时突发心梗猝死,年仅38岁。
2015年3月24日,深圳一名IT工程师张斌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被发现死亡,年仅36岁。
这些行业无一例外都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也正是因此才成为了“死亡”的温床,叫人防不胜防。
这样的死亡难道不能避免?
今天,王雅珊去世的这条新闻在朋友圈刷屏,转发的大多是媒体从业者,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正在经历王雅珊病前每一天的生活。高压、紧张、熬夜,每个人都在恐惧: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王雅珊”?
媒体人无法改变现在的生活,只能在更多悲剧发生之前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建议:
1、保证作息质量
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因为早班、夜班等班次的变换,合理安排作息其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这时候就一定要注重平时的休息,保证睡眠质量。当出现极度疲惫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进行休息,不要硬撑。
2、饮食尽量规律
饮食的规律和膳食的平衡是保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尽量保证饮食的数量和质量。
3、合理安排工作
工作强度大和时间长是高危行业的通病,但是这一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调配。一些不是很着急的工作可以在一段休息后再开始进行。另外,工作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最好不要久坐,时不时活动一下,并不会耽误太多功夫。
晕倒是前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案例当中,当事人都曾出现过莫名晕倒的状况,但并没有在意,其实这就是身体给人的一个提示:你需要休息了!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身体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当中,需要及时进行身体检查和休息。
当然,说得再多,都不如“放弃这个行业”来得快速有效,但是对他们而言,即使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大概还是会选择这个行业。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热爱。
但是有一句话想与所有人共勉:工作是无限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希望每一个奋战在自己岗位上的人们都能够爱惜身体,毕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来谈理想和未来,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