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发公告,说利用闲散资金买了理财产品。
对于老百姓来说,发了工资就去买理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利率有保证还不用操心。
但上市公司说自己买理财了,大部分人一听肯定觉得这家公司堕落了,有钱不扩大生产买理财干嘛。
事实好像并非这么简单,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花大量的募集来的资金去买了理财。
2012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仅为71亿元;2013年暴增至1667亿元;2014年增至3474亿元;2015年超过5500亿元;2016年则逼近8000亿元。
这其中,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发债、非标融资后,大量买了理财产品,形成了一条“企业融资—买理财——理财再投债、投非标”的资金空转链条,并且为了提高收益层层加杠杆放大了金融风险。
所以在今年,债务违约的浪潮再次袭来,又有人为疯狂付出了代价。
作为普通股民,我们在读公告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它买的理财产品明细,如果是涉及非标、低等级公司债等高违约概率的产品
那无论他以什么借口来解释他买理财的动机,我们都要警惕。因为这个风险会直接转嫁到买它的股民身上。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买理财是出于资金规划的考虑,比如它6月要付一笔工程款,而4月就融来了钱,那用这笔钱买理财增值也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我们还需要看理财产品的期限
如果是短期的,那很可能是这种调节资金使用时间差的目的
而如果都是长期的,那可能这公司的经营就有问题了,至少是不积极的经营策略。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是说明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有问题,最主要的得看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动机
这个动机我们可通过购买理财产品的周期类型额席以及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用的是哪部分资金来购买的。
如果上市公司把部分闲置资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用来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收益,这个是合理的。
如果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购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跑偏了
除了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外还有炒股的放贷参股金融或参股其它上市公司等等跑偏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振。
由其是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益不高甚至公司都被ST的情况还在大量购买金融理财产品话,直接说明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