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怨企业的管理效率提不上来了!
有这样一家企业,它仅仅靠着把流水线提升7英寸,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把一个重要工序的时间减少了一半;靠着百倍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占领了近一半市场份额。
这家企业就是福特。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著作中,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财富、福布斯等几乎所有媒体在回顾上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时,都会把他列在榜首。
甚至学界还有一种观点,把福特汽车的发明和阿波罗的成功发射的意义相并列。因为,后者让人类摆脱了地球的引力,登上其他行星;但前者,让人类在自己的这颗星球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自由移动。
实际上,在我看来,福特这家企业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以高效率管理让汽车得以普及,他所创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更成为现代企业的教科书式宝典,时隔百年,仍然被今天的IT和互联网大厂学习。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应用最广泛的三点。
福特经营方法的第一点, 就是聚焦产品,以标准化布局生态化。
汽车最早是由德国的奔驰发明并实现商业化生产的。当时的情况是,奔驰接受预定,并且大规模雇佣能工巧匠根据订单赶制,但在这种模式下,奔驰一年的生产极限也只有500辆。
这个其实也是福特最早的模式。
在福特汽车走过了最初的平凡阶段后,创始人亨利·福特决定砍掉各种各样复杂的产品,以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设计、同样的配件,只做一个产品,只生产一款车——T型车。
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定。对于当时的福特来讲,这个重要的改变,不仅让内部的生产实现了标准化,为下一步流水作业和规模化打下了基础,也让它整个供应链都标准化了。这既解决了自身的效率问题,也建立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
乔布斯在改造苹果的过程中也是运用了这个法则。他回到苹果之后,发现公司有上百款产品,苹果有1万人,如果产品线太长,那么每条产品线上的人还是不够。所以,他最终把这上百款产品变成了4款。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另一个例子是小米。小米是国内最早提出生态的,今天的小米生态链也涵盖了很多产品,但大家记得吗,雷军在创业之初,只是做好了一个系统MIUI,然后是基于这个系统做了一款手机。
优衣库的诞生,也是因为它的“最强产品”,百搭基本款,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我经常跟同学们说要力出一孔,就是这个道理。起步的时候大多数公司子弹有限,只要把一个产品打透,就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这是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关键起点。
第二, 精研业务,在日常细节中深挖效率。
今天我们看惯了流水线的样子,甚至在一些先进的汽车工厂,流水线上的装配员都已经换成了电子手臂。但你知道吗,今天流水线的样子,正是福特在100年前所定义的。
福特把产品聚焦到T型车,把生产分成了80多个步骤,开创性地把所有的组装工人按照这些步骤去分组,现代工业的流水线模式,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变化,把当时组装一台车的行业平均时长,从12小时降到了1.5小时。
1914年,福特1.3万员工生产了近27万辆汽车。而全美国其他全部299家企业,用6.6万工人,只生产了不到29万辆车。
如果止步于此,可能福特也不会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了。他奉行的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明确了分工之后,他还拿着秒表到每一个工序上去测量和优化。
如果发现工人在拿工具上花费的时间太长,他就想办法做一个工具架,使其抬手可得。
如果他发现一个发电机的组装工人胳膊容易酸,就把流水线高度垫高了7英寸,从而让这个工序的平均时间减少了7分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发明了流水线之后,他一分一秒地把这套系统做到了极致效率, 4年后福特占领了全球一半的汽车市场。
所以,如果今天有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在提效方面已经无潜可挖,那么我想请你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你业务的每一步吗?你有像福特这样潜入到一线去精算一分一秒,每一个步骤的科学性吗?
第三点, 敬畏人性,以无管理成就最佳管理。
今天,其实大量互联网公司都在讲扁平化,讲自驱。无论是在中关村还是硅谷,你都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我在课程里也给大家讲过谷歌的天鹅绒监狱是怎么回事。
这一套管理法则,其实不是因为互联网而生的。其实100年前,福特就提出了“无头衔管理模式”。在当时福特汽车公司里,没有领导,没有上下级,甚至没有会议,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
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公司里,不需要给任何人安排任何的职位,优秀的人才总能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位,而这对公司对他们自己都是挑战,更是机会。因为他认为,员工在公司工作,是为了自己去工作,而不是为了升职,这样,不仅杜绝了一些员工滥用权力,还能让他们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就这样,福特给出了当时高出行业平均一倍的工资时,还给了每一个福特员工完全的自由。
其实今天,字节跳动的人才思路就和福特如出一辙。
扁平,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哲学。
你敢不敢用这样的理念去管理自己的公司呢?